左踝关节骨折的腰麻科普
在骨科常见的创伤性疾病中,左踝关节骨折较为多发,多因运动扭伤、高处坠落、交通事故等原因导致。对于移位明显或关节面受损的左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是恢复关节功能的重要手段。而在手术麻醉方式的选择上,腰麻(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凭借其精准、高效的特点,成为左踝关节骨折手术的常用麻醉方法之一。下面将从左踝关节骨折的特点、腰麻的原理、操作流程、优势与风险,以及术后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全面科普,帮助患者及家属深入了解这一重要的麻醉技术。
一、认识左踝关节骨折
踝关节由胫骨远端、腓骨远端和距骨构成,是人体负重和运动的重要关节。左踝关节作为人体下肢的关键部位,在日常活动中承受着较大的压力,一旦遭受外力冲击,极易发生骨折。踝关节骨折的常见原因包括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直接暴力如重物砸伤、车轮碾压等,可导致粉碎性骨折或开放性骨折;间接暴力如行走时不慎扭伤、运动中过度内翻或外翻,常引发内踝、外踝或后踝的撕脱骨折 。
踝关节骨折后,患者受伤部位会出现明显的疼痛、肿胀、畸形,无法正常负重行走。严重的骨折可能损伤周围的血管和神经,导致局部皮肤青紫、麻木,甚至出现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等情况。根据骨折的类型、移位程度以及关节面的损伤情况,医生会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对于稳定性骨折,可采用保守治疗,如石膏或支具固定;而对于不稳定性骨折、关节面不平整的骨折,通常需要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以恢复关节的正常解剖结构和功能,防止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二、腰麻的原理
腰麻,即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是将局部麻醉药物注入蛛网膜下腔,使药物直接作用于脊神经根和脊髓表面,从而阻滞神经冲动的传导,使相应神经支配区域产生麻醉效果。人体的脊髓被三层膜包裹,从外到内分别是硬脊膜、蛛网膜和软脊膜,蛛网膜和软脊膜之间的腔隙为蛛网膜下腔,其中充满脑脊液 。
在进行腰麻时,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腔后,会随着脑脊液在该腔隙内扩散,与脊神经根充分接触。脊神经根负责传导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信号,当神经根被局麻药阻滞时,其所支配的区域,如左踝关节及其周围组织,会出现感觉消失、肌肉松弛的现象,从而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不会感受到疼痛,为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由于腰麻药物直接作用于神经组织,起效迅速,麻醉效果确切,但麻醉平面和作用时间相对固定,需根据手术需求准确控制。
三、腰麻的操作过程
(一)术前准备
在实施腰麻前,麻醉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是否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疾病,是否存在脊柱畸形、腰部外伤或手术史,以及有无药物过敏史等。同时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检查脊柱形态、活动度,观察有无压痛、畸形、肿物等异常情况,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和凝血功能等。此外,患者需按照医嘱完成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心电图等相关辅助检查,以判断患者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性。
患者自身也需要做好充分准备。术前需严格禁食禁水,一般成人禁食8 - 12小时,禁水4 - 6小时,以防止在麻醉过程中发生呕吐、误吸,导致窒息等严重后果。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可向医生和护士了解麻醉和手术的相关知识,积极配合各项准备工作。同时,取下身上的金属饰品、假牙等物品,更换手术衣,做好个人卫生清洁。
(二)麻醉操作
患者取侧卧位,通常选择左侧卧位,双腿尽量屈曲贴近腹部,头尽量向胸部屈曲,使脊柱尽量后凸,这样可以增宽椎间隙,便于穿刺操作。麻醉医生对患者背部皮肤进行严格消毒,消毒范围上至肩胛下角,下至尾骨尖,两侧至腋中线,然后铺无菌巾,充分暴露穿刺部位。
在确定合适的穿刺间隙(一般选择L3 - L4或L2 - L3椎间隙)后,使用注射器进行局部浸润麻醉。随后,将腰麻穿刺针经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缓慢刺入。当穿刺针突破黄韧带和硬脊膜时,会有明显的落空感,此时拔出针芯,若见清亮的脑脊液流出,表明穿刺针已成功进入蛛网膜下腔。然后将计算好剂量的局麻药缓慢注入,注射完毕后拔出穿刺针,用无菌敷料覆盖穿刺点。
(三)麻醉效果评估
注射局麻药后,麻醉医生会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和麻醉效果。一般在5 - 15分钟内,患者会感觉到下肢逐渐麻木,疼痛减轻或消失,同时下肢的肌肉力量逐渐减弱。麻醉医生会通过针刺、触摸等方式检查患者下肢的痛觉、触觉、温度觉等感觉功能,以及让患者尝试活动脚趾、脚踝等,评估运动阻滞的程度,判断麻醉平面是否达到手术要求。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低血压、心率减慢等不良反应。若麻醉效果不理想,可能需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如调整体位、追加药物等。
四、腰麻的优势与风险
(一)优势
1. 麻醉效果确切:腰麻能够精准地阻滞支配左踝关节的神经,使手术区域产生良好的麻醉效果,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不会感到疼痛,且肌肉松弛良好,为医生提供清晰的手术视野和稳定的操作条件,有助于提高手术的精准性和成功率。
2. 起效迅速:由于局麻药直接注入蛛网膜下腔,与神经组织直接接触,药物作用迅速,一般在注药后数分钟内即可产生麻醉效果,能够快速满足手术需求,缩短患者等待时间。
3. 对全身影响小:与全身麻醉相比,腰麻药物主要作用于局部神经,对患者的呼吸、循环、神经系统等全身生理功能影响较小。患者在麻醉过程中保持清醒(或可根据需要给予适当镇静),能够自主呼吸,减少了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操作带来的风险,尤其适合老年患者、心肺功能较差的患者。
4. 便于术后观察:在腰麻下,患者意识清醒,麻醉医生可以随时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感受和不适,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术中出血导致的压迫症状等。同时,患者也可以根据医生的指令进行简单的动作配合,有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
(二)风险
尽管腰麻有诸多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
1. 低血压:腰麻后,由于交感神经被阻滞,导致血管扩张,回心血量减少,容易引起低血压。尤其是在麻醉平面过高、患者血容量不足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轻者表现为头晕、恶心、心慌,重者可出现意识模糊、休克等严重后果,需要及时通过补充血容量、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措施进行处理。
2. 头痛:这是腰麻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原因是脑脊液通过腰麻穿刺针孔持续外漏,导致颅内压降低,牵拉颅内血管和脑膜引起头痛。患者在术后坐起或站立时头痛加重,平卧时减轻。预防措施包括采用细穿刺针、避免反复穿刺、术后去枕平卧6 - 8小时等。一旦发生头痛,可通过补液、平卧休息、硬膜外腔注入生理盐水或自体血补丁等方法进行治疗。
3. 神经损伤:穿刺过程中,穿刺针可能直接损伤脊神经根或脊髓,导致下肢出现麻木、无力、感觉异常等神经损伤症状。此外,局麻药的神经毒性、穿刺部位的血肿压迫等也可能引起神经损伤。多数神经损伤为暂时性,经过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可逐渐恢复,但也有少数可能造成永久性损伤。
4. 其他并发症:还可能出现尿潴留,这是由于支配膀胱的神经功能未完全恢复,导致膀胱排尿功能障碍;穿刺部位感染,与消毒不严格或术后护理不当有关;此外,麻醉平面过高可能导致呼吸抑制,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需要及时进行处理。
五、左踝关节骨折腰麻术后注意事项
(一)麻醉恢复观察
术后患者需平卧6 - 8小时,去枕,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在此期间,医护人员会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以及下肢的感觉和运动功能恢复情况。一般在术后1 - 3小时,麻醉效果开始逐渐消退,下肢感觉和运动功能会逐渐恢复。若发现患者出现血压异常、呼吸困难、下肢麻木不缓解等情况,应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
(二)伤口护理
保持手术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沾水和污染。按照医生的嘱咐定期更换伤口敷料,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红肿、疼痛加剧等感染迹象。对于开放性骨折患者,更需加强伤口护理,密切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如发现伤口异常,应及时进行清创、换药等处理。
(三)饮食与休息
术后患者身体较为虚弱,应加强营养摄入,多食用富含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维生素(如新鲜蔬菜和水果)和钙(如牛奶、虾皮)的食物,以促进骨折愈合和身体恢复。同时,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可适当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四)康复锻炼
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骨折的愈合情况,逐步开展康复锻炼。术后早期可进行下肢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如股四头肌收缩、踝关节背伸和跖屈等,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肌肉萎缩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随着骨折的逐渐愈合,可逐渐增加关节活动度练习和部分负重训练,如扶拐下床活动等,但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过早、过度负重导致骨折移位或内固定装置松动。定期到医院复查,根据复查结果调整康复锻炼计划。
左踝关节骨折手术中的腰麻是保障手术顺利进行和患者术后康复的重要环节。了解腰麻的相关知识,有助于患者和家属消除对麻醉和手术的恐惧,更好地配合治疗过程,促进术后恢复。在整个治疗期间,如有任何疑问或不适,应及时与医护人员沟通,获取专业的指导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