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锁骨骨折的颈丛麻醉科普

  • 23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锁骨骨折的颈丛麻醉科普封面图

锁骨骨折的颈丛麻醉科普

 
在日常生活中,锁骨骨折是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多由外伤所致,如跌倒时肩部着地、车祸碰撞等。对于移位明显或合并其他损伤的锁骨骨折,手术治疗往往是必要的选择。而颈丛麻醉作为一种针对性强、效果显著的麻醉方式,在锁骨骨折手术中应用广泛。本文将从锁骨骨折的特点、颈丛麻醉的原理、操作流程、优势与风险,以及术后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全面科普,帮助大家深入了解这一重要的医疗手段。
 
一、认识锁骨骨折
 
锁骨呈“S”形,架于胸廓前上方,是连接上肢与躯干之间的唯一骨性支架,起着支撑肩部、协调上肢活动以及保护血管神经的重要作用。锁骨位置表浅,缺乏肌肉和脂肪组织的有效保护,因此在受到外力撞击时极易发生骨折。
 
锁骨骨折的原因主要包括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直接暴力如肩部受到重物撞击,可使骨折端移位明显;间接暴力则多因跌倒时手掌或肘部着地,暴力经上肢传导至锁骨而引发骨折 。儿童锁骨骨折较为常见,多为青枝骨折,这与儿童骨骼柔韧性较好有关;成年人的锁骨骨折多为完全性骨折,骨折端移位情况相对复杂。
 
锁骨骨折后,患者主要表现为受伤部位疼痛、肿胀、畸形,骨折处可出现异常活动和骨擦音(感)。由于疼痛,患者常将患侧肩部下垂并向前内倾斜,以减轻锁骨上神经受到的牵拉刺激。严重的锁骨骨折还可能损伤周围的血管和神经,导致上肢血液循环障碍或感觉、运动功能异常。当骨折移位明显,影响美观或功能,或合并血管、神经损伤时,通常需要进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以恢复锁骨的正常解剖结构和功能。
 
二、颈丛麻醉的原理
 
颈丛神经由第1 - 4颈神经前支组成,分为浅丛和深丛。颈丛浅丛主要分布于颈部皮肤、浅层肌肉和筋膜,负责颈部前外侧皮肤的感觉;颈丛深丛则支配颈部深层肌肉、部分肩部和上背部肌肉的运动,同时也参与上肢部分感觉的传导 。
 
颈丛麻醉的原理是将局部麻醉药物注射到颈丛神经周围,通过阻滞神经冲动的传导,使相应神经支配区域产生麻醉效果。在锁骨骨折手术中,颈丛麻醉能够有效阻断锁骨区域的感觉神经传导,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不会感到疼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手术对局部肌肉的牵拉刺激,为手术操作创造良好条件。根据手术需求,可选择单纯颈浅丛麻醉或颈深、浅丛联合麻醉,以达到最佳的麻醉效果。
 
三、颈丛麻醉的操作过程
 
(一)术前准备
 
在实施颈丛麻醉前,麻醉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术前评估。通过询问病史,了解患者是否存在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基础疾病,以及是否有药物过敏史、颈部手术史等。同时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检查颈部的形态、活动度,以及有无畸形、肿物、感染等异常情况。此外,还会要求患者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必要的辅助检查,以综合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评估麻醉和手术的耐受性。
 
患者自身也需要做好相应准备。术前禁食禁水是关键步骤,一般要求成人术前禁食8小时、禁水4小时,目的是防止在麻醉过程中因呕吐、反流导致误吸,引发呼吸道梗阻甚至窒息等严重并发症。此外,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可向医生和护士了解手术和麻醉的相关知识,增强信心,更好地配合治疗。
 
(二)麻醉方式选择
 
根据锁骨骨折手术的具体需求和患者的个体差异,颈丛麻醉主要有颈浅丛麻醉和颈深、浅丛联合麻醉两种方式。
 
- 颈浅丛麻醉:适用于手术范围较局限、操作相对简单的锁骨骨折手术,如锁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该麻醉方式主要阻滞颈丛浅丛神经,麻醉操作相对安全,并发症较少,对患者呼吸和循环功能的影响较小,但麻醉效果主要局限于颈部皮肤和浅层组织。
- 颈深、浅丛联合麻醉:对于手术范围较大、操作复杂的锁骨骨折手术,如锁骨中段骨折合并血管神经损伤的修复手术,常采用颈深、浅丛联合麻醉。这种麻醉方式能够更全面地阻滞锁骨区域的感觉和运动神经,提供更完善的麻醉效果,但操作难度相对较大,发生并发症的风险也相对较高。
 
(三)麻醉操作
 
患者取仰卧位,去枕,头偏向对侧,充分暴露患侧颈部。麻醉医生常规消毒颈部皮肤,范围上至下颌角,下至锁骨下,两侧至颈前后正中线,并铺无菌巾。
 
1. 颈浅丛麻醉操作: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处作为穿刺点,使用注射器抽取适量局麻药进行局部浸润麻醉。然后将穿刺针垂直刺入皮肤,缓慢进针,当针尖穿过深筋膜时,会有轻微的突破感。此时,将局麻药在深筋膜浅面进行多点注射,使药物充分扩散至颈浅丛神经周围,以达到麻醉效果。
2. 颈深丛麻醉操作(联合麻醉时):在确定颈浅丛麻醉穿刺点后,沿胸锁乳突肌后缘向后约1.5 - 2cm,相当于第4颈椎横突位置,作为颈深丛麻醉穿刺点。使用穿刺针垂直皮肤进针,缓慢推进,当针尖触及第4颈椎横突时,回抽无血、无脑脊液,即可注入局麻药。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损伤周围的血管(如颈内静脉、颈动脉)和神经(如膈神经、迷走神经)。
 
(四)麻醉效果评估
 
注射局麻药后,麻醉医生会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和麻醉效果。一般在5 - 15分钟内,患者会感觉到颈部皮肤逐渐麻木,疼痛减轻。麻醉医生通过针刺、触摸等方式检查颈部皮肤的痛觉、触觉等感觉功能,评估麻醉平面是否满足手术需求。同时,观察患者有无声音嘶哑、呼吸困难、胸闷等异常表现,判断是否出现并发症。若麻醉效果不理想,可根据情况追加局麻药或采取其他辅助麻醉措施。
 
四、颈丛麻醉的优势与风险
 
(一)优势
 
1. 针对性强:颈丛麻醉能够精准地阻滞锁骨区域的神经,麻醉效果直接作用于手术部位,对全身生理功能影响较小。与全身麻醉相比,患者在麻醉过程中呼吸、循环等系统功能相对稳定,不需要气管插管和使用大量全身麻醉药物,尤其适用于老年患者或合并心肺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的患者。
2. 术后恢复快:由于对全身影响小,患者术后苏醒迅速,能够更快地恢复自主呼吸和意识,恶心、呕吐等全身麻醉常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患者术后可以更早地进食和进行康复活动,有利于促进身体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3. 便于术中观察:在颈丛麻醉下,患者通常保持清醒状态(或处于浅镇静状态),麻醉医生可以随时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感受和不适,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术中出血导致的压迫症状等。同时,患者也可以根据医生的指令进行简单的动作配合,有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
4. 费用相对较低:颈丛麻醉使用的药物和耗材相对较少,操作过程相对简单,与全身麻醉相比,总体医疗费用较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二)风险
 
尽管颈丛麻醉有诸多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
 
1. 局麻药毒性反应:如果局麻药用量过大、注射速度过快,或药物误入血管,可能导致局麻药毒性反应。患者早期可出现头晕、耳鸣、口舌麻木、烦躁不安等症状,严重时可引发抽搐、昏迷、呼吸抑制甚至心脏骤停。因此,在麻醉操作过程中,严格控制局麻药剂量和注射速度,并仔细回抽确认无血后再注射药物至关重要。
2. 神经损伤:在穿刺过程中,穿刺针可能直接损伤颈丛神经或周围重要神经,如膈神经、迷走神经、喉返神经等。损伤膈神经可导致同侧膈肌麻痹,引起呼吸困难;损伤喉返神经可造成声音嘶哑;损伤颈丛神经则可能导致颈部、肩部或上肢出现麻木、无力等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多数神经损伤为暂时性,经过治疗和康复后可逐渐恢复,但也有少数可能遗留永久性损伤。
3. 其他并发症:包括穿刺部位出血、血肿形成,尤其是在患者凝血功能异常时更容易发生;局部感染,与消毒不严格或术后护理不当有关;此外,颈深丛麻醉还可能导致高位硬膜外阻滞或全脊髓麻醉等严重并发症,虽然发生率较低,但一旦发生,后果极其严重,可危及患者生命。
 
五、锁骨骨折颈丛麻醉术后注意事项
 
(一)麻醉恢复观察
 
术后患者需在恢复室或病房接受密切观察。由于颈丛麻醉药物的作用尚未完全消退,患者颈部及手术区域仍处于麻木状态,在此期间要防止颈部过度活动,避免压迫手术部位。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以及颈部有无肿胀、呼吸困难等异常情况。一般在术后1 - 4小时,麻醉效果会逐渐消退,患者的感觉和运动功能也会随之恢复。
 
(二)伤口护理
 
保持手术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沾水和污染。按照医生的嘱咐定期更换伤口敷料,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红肿、疼痛加剧等感染迹象。如发现伤口异常,应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此外,注意保护伤口周围皮肤,防止受到摩擦或外力碰撞。
 
(三)饮食与休息
 
术后患者应加强营养摄入,多食用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新鲜蔬菜和水果等,以促进骨折愈合和身体恢复。同时,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避免劳累,可适当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四)康复锻炼
 
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锁骨骨折的愈合情况,逐步开展康复锻炼。早期可进行手指、手腕的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随着骨折的愈合,逐渐增加肩部的活动范围,如肩关节的前屈、后伸、外展、内收等运动,但要避免过度用力和剧烈运动,防止骨折移位或影响内固定装置的稳定性。康复锻炼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定期到医院复查,根据复查结果调整锻炼计划。
 
锁骨骨折的颈丛麻醉是保障手术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了解颈丛麻醉的相关知识,有助于患者和家属消除对麻醉和手术的恐惧与疑虑,更好地配合治疗,促进术后康复。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如有任何疑问或不适,应及时与医护人员沟通,获取专业的指导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