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登革热神秘面纱:我们需要知道的那些事
01 简单说说:什么是登革热?
登革热是一种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的病毒性感染,主要流行在气候炎热、潮湿的地方。它不是空气传播,也不会通过食物、饮水直接传染,大多数人对登革热了解不多,但其实它曾多次在国内外热带城市出现小范围流行。病毒进入人体,潜伏期一般是4到10天,之后才会发病。
医学上,登革热由登革病毒引起,涉及四种不同型别(DENV-1~4)。这就像一套不同钥匙的锁,感染过一种类型,身体会对这个类型产生一定免疫力,但之后被其他类型再次感染还可能发病1。
02 登革热的症状有哪些?早期不容易看出来
症状阶段 | 具体表现 |
---|---|
刚发病时 | 身体觉着乏力,有时头有点儿疼,又像小感冒,但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少部分人可能肚子有点不舒服,偶尔会轻微肌肉酸痛。皮肤和眼结膜看上去没太明显细节,但总觉得不太自在。 |
病情明显后 | 高烧持续不退,体温常常在39°C以上。头剧痛,尤其眼眶周围、额头胀,有人说像“钳子夹着”。关节和肌肉疼得厉害,有朋友说“像被车碾过”。个别人出疹子——皮肤上密密的小红点,不痒但看着吓人。有时候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眼结膜发红。 |
27岁的男青年小林,头两天只是头晕、轻微发热,还以为是加班上火,第三天突然高热,浑身酸痛,才去医院检查。
这个经历说明,登革热早期很难凭症状准确识别,有类似情形别轻视。
03 登革热怎么传播?哪些地方高发?
说起来,登革热最主要的传播媒介是蚊子,尤其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又叫“花斑蚊”)。这两种蚊子喜欢在人们的居住区繁殖,尤其是积水容器——比如花盆、废旧轮胎、饮料瓶盖都会成为蚊虫孳生地。
地区 | 风险说明 |
---|---|
南亚、东南亚 | 全年高发,雨季尤其明显。城市人口密集,蚊虫多。 |
非洲中部、拉美热带地区 | 气候湿热,居民防蚊措施薄弱,病毒传播反复出现。 |
中国南方地区 | 局部性、季节性流行,夏秋为主,广东、广西、海南等地有报告。 |
据WHO统计,全球每年约有3.9亿感染病例2。人流量大的旅游城市或港口更易成为登革热“转运站”。
04 为啥说登革热有危险?
- 1. 部分人群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
不是所有人都只是发烧。一小部分人可能病情突然加重,发展为登革出血热或者登革休克综合征。这时身体毛细血管渗漏,造成低血压甚至器官功能障碍。 - 2. 儿童和高龄人群更易中招
免疫力低、身体调节功能相对弱,就更容易发生严重症状。有文献报道,极个别病人可因并发症致危及生命3。 - 3. 二次感染风险更高
第一次感染不同型病毒后,体内抗体反应有“增强效应”,再次感染其他型别时,严重并发症概率升高。
6岁的女孩珊珊,去年感染过一次DENV-2,今年又感染DENV-3,不到一天,出现了出血点和低血压症状,幸好及时治疗恢复。
她的经历说明:二次感染要格外警惕。
05 预防登革热:实用建议全总结
- 减少蚊子滋生
定期清理家中及阳台积水,废旧容器、瓶盖缸罐一周一次倒空。 - 穿衣搭配有讲究
出门时穿浅色、长袖长裤,减少皮肤暴露面积。也可以给小孩戴帽子、包好手脚。 - 科学使用防蚊产品
合理选择含DEET成分的驱蚊剂(儿童选低浓度),用纱窗或蚊帐防护也是好办法。 - 健康饮食有助恢复
如果已经感染,饮食宜清淡多补水。例如西瓜、苹果、生菜等新鲜水果蔬菜都有助补水和电解质平衡,米粥鸡蛋易吸收,又不会对身体增加负担。
食物 | 好处 | 建议吃法 |
---|---|---|
西瓜、生菜 | 补充水分,有助身体降温 | 直接食用或打汁 |
苹果、香蕉 | 富含钾、维生素,帮助恢复体力 | 清洗后剥皮食用 |
清淡米粥、鸡蛋 | 易消化吸收,减轻胃肠负担 | 煮成流食 |
06 感染登革热后,该怎么办?
到目前为止,登革热还没有针对病毒的特效药。最主要的治疗原则是对症处理,像补液、降温、维持电解质平衡。医院会根据病情轻重进行血液检查,监测血小板等指标。如果病情严重(比如出现持续呕吐、肢体水肿、出血点、极度乏力等),就需要加强观察,部分人要住院。
自我护理建议👇
- 多休息,不要剧烈运动
- 每天少量多次饮水,防止脱水
- 如果有退热需要,首选物理降温,药物需遵医嘱
- 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药物(有出血风险)
43岁的女教师吴女士,感染后高热、呕吐,经过三天补液、静卧,逐步恢复体力,症状逐步减轻,回家休养两周后全愈。
这个例子让我们知道:及早就医+科学护理,大部分病人可以恢复健康,无需过度担心。
07 最后说两句:多点了解,远离顾虑
其实,登革热并不神秘。只要掌握实用的小知识,比如怎么预防蚊叮、出现哪些情况要及时就医,大多数人都可以安心度过高发季节。小小的生活习惯调整和家人的相互关心,就是最好的保护伞。该户外活动时别太焦虑,但遇到异常身体变化,多留点心,健康自然更有保障。
有疑问,和医生多沟通没错。多一分了解,少一分担忧。
参考文献
- 1. Guzman, M.G., Harris, E. (2015). Dengue. The Lancet, 385(9966), 453–465.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4)60572-9
-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Dengue and severe dengue. (2023).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dengue-and-severe-dengue
- 3. Simmons, C.P., Farrar, J.J., Nguyen, V.V., Wills, B. (2012). Dengu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66(15), 1423-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