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肺结核:隐秘的传播者与我们的防线

  • 14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肺结核:隐秘的传播者与我们的防线封面图

肺结核:隐秘的传播者与我们的防线

01 揭开肺结核的面纱

最近几个星期,一个朋友和我聊到,上次单位体检发现几位同事被怀疑需要进一步做肺结核筛查。当下身边似乎很少听说谁得了结核,可其实它并没有离我们远去,只是有时候悄悄地藏在角落里。肺结核是一种慢性感染病,由一种叫结核分枝杆菌的微生物引起。

如何想象这类细菌的难缠?打个比方,就像有些花粉会在人不注意的时候"悄然飘入"你的房间,结核菌也喜欢趁人疏忽时,从空气传播进入身体。不过,不同于流感那样来得快去得快,结核菌喜欢慢慢地潜伏、积累,等待机会钻进免疫力薄弱的身体。

🌟小贴士

肺结核在全球范围内依然很常见。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22年全球约有1050万人新发结核病例(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lobal Tuberculosis Report 2023)。

02 传播途径:空气中的隐形接力

说起来,很多呼吸道感染都是通过空气传播,结核菌也是如此。通俗点说,当感染结核的人咳嗽、打喷嚏,甚至大声说话的时候,肺里的细菌有可能随着飞沫悬浮在空气中。

场景 被感染几率 说明
密闭办公室 中至高 空气不流通,飞沫残留时间较久
公交、地铁 人多距离近,通风不佳时风险上升
通风良好的户外 病菌被稀释,感染机会低很多

有一次门诊遇到一位28岁的女性,近半年经常在会议室加班,几周后同事有咳嗽不止,她后来因持续低热、乏力被确诊为早期肺结核。这类现象其实见得并不少,反映了封闭环境带来的传播隐患。

咳嗽或打喷嚏能让结核菌飞沫传播数米远,空气流通差的地方风险更高。

03 谁最容易成为肺结核目标?

肺结核并不会专挑某一类人,虽然任何人理论上都有感染风险,但有几类人需要格外警觉:

  • 1. 慢性病患者
    比如糖尿病、慢性肾病和肝病患者,他们长期免疫力较低,结核菌更容易趁虚而入。
  • 2. 老年人
    年纪大了后,免疫系统逐渐减弱。曾经遇到一位73岁的男性,平时身体比较虚弱,最近连续好几周体重突然降低,最后查出是结核感染。这让家属后知后觉,觉得本来以为只是“老毛病”。
  • 3. 儿童与青少年
    因为身体还在发育,对抗外来细菌的能力较弱。
  • 4. 免疫功能被压制者
    比如做过器官移植的人、长期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药物的患者。
根据Lönnroth et al.(2010),糖尿病患者罹患结核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出2-3倍(Lönnroth, K., et al., 2010, “Tuberculosis risk factors and social determinants: a framework for control,” Int J Tuberc Lung Dis)。

04 肺结核的症状变化

▶ 早期信号:轻微得几乎察觉不到
  • 偶尔低热或乏力
    很多人只觉得“最近比较累”,容易当作普通小感冒错过。
  • 身体轻度消瘦
    常常没仔细称重,直到明显瘦了一圈才觉不对劲。
  • 干咳几声
    不是持续性的咳嗽,间歇出现,往往被忽略。
▶ 明显症状:持续、加重的警示
  • 咳嗽持续两周以上,有时甚至带血丝
  • 不明原因的发热,可高温不退
  • 夜间盗汗,常需要更换睡衣
  • 体重明显下降
如果以上症状持续出现,请尽快就医筛查结核。

05 为什么肺结核危害大?

简单来说,结核菌感染后最常影响的是肺部。它们会在肺里慢慢形成一些炎症甚至坏死区域,像是在肺的“工厂”里吞噬运作的原材料,让呼吸变得费力,氧气供应打折扣。

更严重时,这些异常组织可能迁移到其他身体部位,比如淋巴结、骨骼、甚至大脑。长期拖延不治,不只是慢慢消耗体力,还可能引发肺部大出血、呼吸困难或严重感染,需要住院甚至危及生命。

研究显示,未及时治疗的肺结核死亡率可达45%以上(Tiemersma, E.W., et al., 2011, “Natural history of tuberculosis: duration and fatality of untreated pulmonary tuberculosis in HIV negative patients,” PLOS ONE)。

06 防止传播,我们怎么做?

预防结核并不复杂,但得长期坚持。下面几点是对抗传播比较实用的办法:

  • 1. 戴口罩😷
    尤其去人员密集、通风差的地方。如果身边有人长期咳嗽,也可以和平沟通,戴好口罩守护健康。
  • 2. 保持环境通风🪟
    开窗让空气流通,每天定时通风,降低空气中细菌浓度。
  • 3. 营养均衡饮食
    增强抵抗力,对抵抗感染很关键。可以适当吃富含蛋白质的食品(如鸡蛋、牛奶)、新鲜蔬菜和水果,帮助身体修复损伤。
    🥚 鸡蛋 — 丰富的蛋白质,对免疫力有好处,每天1-2个为宜。
  • 4. 定期健康体检
    比较适合慢性病、年长者和密切接触者。建议一年通过胸片或结核菌素试验筛查一次,尤其是高危人群。
  • 5. 早发现早上报
    如有疑似症状建议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避免延误治疗。如果是高危人群接触过结核病人,也可以向社区卫生服务站咨询。
特别说明:预防性疫苗(卡介苗,BCG)对儿童最有效,成年后作用有限。

07 公众认知与未来防线

社区防控其实离不开大家共同的参与。只有普及结核的相关知识,减少歧视,帮助患病者规范诊疗,才能够让传染链断得更快。很多研究也在探索新型疫苗和治疗途径,让“隐秘的传播者”失去藏身之地。

据Zumla et al.(2013)回顾,目前多款新型结核疫苗和药物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未来预期效果值得期待(Zumla, A., et al., 2013, "Tuberculosis," N Engl J Med, 368(8), 745–755)。

参考文献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 Global Tuberculosis Report 2023. Geneva: WHO.
  • Lönnroth, K., Jaramillo, E., Williams, B. G., Dye, C., & Raviglione, M. (2010). Tuberculosis risk factors and social determinants: a framework for contro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uberculosis and Lung Disease, 14(12), 124-130.
  • Tiemersma, E.W., van der Werf, M. J., Borgdorff, M. W., Williams, B. G., & Nagelkerke, N. J. (2011). Natural history of tuberculosis: duration and fatality of untreated pulmonary tuberculosis in HIV negative pati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PLOS ONE, 6(4): e17601.
  • Zumla, A., Raviglione, M., Hafner, R., & von Reyn, C. F. (2013). Tuberculosi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68(8), 745–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