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子宫内膜癌:关键知识与应对指南
经常听到有人问:“绝经以后突然又出血,是不是就要担心妇科肿瘤?”实际上,生活中有些变化总让人摸不着头脑,特别是年纪上来以后,身体的“信号灯”更容易被误认为是普通小毛病。子宫内膜癌就是这样一种“不速之客”,可能悄悄藏身很久才露面。其实只要掌握关键知识,警惕几个典型表现,早发现、早行动,也能大大降低风险。
01 什么是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是一种源自子宫内部黏膜(也就是子宫内膜)的恶性肿瘤,多发生于绝经后女性。简单来说,当本应规律剥落并排出的内膜细胞开始出现异常、变得难以控制时,这些“失控”的细胞便可能聚集成肿瘤,甚至影响到周围组织。
虽然子宫内膜癌发病初期并不一定闹大动静,但一旦发现异常,还真不能掉以轻心。全球数据显示,子宫内膜癌是女性最常见的生殖系统肿瘤之一,尤其随着女性平均寿命延长,发病例数逐渐上升(see: Crosbie, E.J., et al., "Endometrial cancer", The Lancet, 2014)。
虽然子宫内膜癌发病初期并不一定闹大动静,但一旦发现异常,还真不能掉以轻心。全球数据显示,子宫内膜癌是女性最常见的生殖系统肿瘤之一,尤其随着女性平均寿命延长,发病例数逐渐上升(see: Crosbie, E.J., et al., "Endometrial cancer", The Lancet, 2014)。
02 哪些症状提示需要及时就医?
很多朋友一说起“妇科肿瘤”就想象一定是剧烈疼痛或者活动受限,其实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表现常常不太明显,有时甚至被误认为“小毛病”。需要留心的主要有以下几类信号:
-
1. 经期外或绝经后的出血
尤其是已经闭经的女性,如果又出现阴道流血或粉色分泌物,就要引起重视。比如有位67岁的女性,之前已经绝经多年,突然发现有不明原因的阴道出血,后来被确诊为子宫内膜癌,这种例子在门诊真的不少。
🔔 -
2. 持续性下腹或盆腔不适
如果下腹总有说不清楚的坠胀感或隐隐作痛,且持续时间较长,平时吃点止痛药总是不见好转,也建议尽早检查。
🤔 -
3. 排尿或性生活时疼痛
例如,出现排尿困难、尿频,或性生活时感觉异常疼痛,这些都属于“红灯”信号。
🚦
03 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说起来,为什么有的人更容易得子宫内膜癌?
归根结底,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
归根结底,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
- 激素水平变化:体内雌激素长期偏高,特别是没有黄体酮的调节时,子宫内膜就会“无约束”地增生。比如长期单纯使用雌激素激素替代治疗、排卵障碍患者,都属于高风险群体。
- 年龄和遗传背景:多数患者在50岁以后发病。家里直系亲属有子宫内膜癌或相关肿瘤(如乳腺癌、卵巢癌)的,风险也会相应增加。事实上,类似患者中发现一级亲属有类似病史的情况也不少。
- 代谢与肥胖因素:体重过重、糖尿病,或者有胰岛素抵抗的女性,因为脂肪组织可增加雌激素的合成,相当于体内的“激素工厂”开足马力,无形中加重风险。
- 其他相关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某些遗传性疾病(如林奇综合征)都会为子宫内膜癌“埋下伏笔”。数据显示,林奇综合征女性患此癌概率比普通人群要高得多(Crosbie, E.J., et al., 2014)。
04 如何进行子宫内膜癌的确诊?
当身体发出异常信号时,及时找医生明确诊断是关键。医学上主要依赖以下几种检查:
- 阴道超声:通过探头观察子宫内膜厚度,发现是否有局部增厚、异常占位。
- 子宫内膜活检:简单来说,就是用细小器械将部分内膜组织取出来,送去病理学分析是否有“异常细胞”。通常门诊就可以操作,不需要住院。
- 盆腔检查及影像学评估:如医生初步发现可疑,可能安排CT、MRI等,以判断肿瘤范围和是否有扩散。
- 其他辅助检查:如有转移可能,还可联合其他抽血和检查项目。
05 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方案与预后如何?
治疗要看病情分期、身体状态和个人需求,没有统一标准,但大致分以下几种情况:
-
手术治疗:绝大多数早期患者首选全子宫切除,甚至联合双侧卵巢和输卵管切除。部分还会加做盆腔淋巴结清扫。
例如,前述67岁的女性在术后1年多出现复发并出现多发转移,这种情况属于治疗后复发的情形,需要综合应对。 - 辅助化疗和放疗:肿瘤扩散或复发后,医生通常会推荐紫杉醇、卡铂等联合化疗,并根据具体转移部位适当配合放疗。
- 靶向及支持治疗:特殊病理类型或耐药患者,可尝试靶向药物、新一代免疫治疗,有些还需定期支持性用药,如防止化疗副作用的辅助药、抗凝预防血栓等。
06 如何在生活中预防及管理子宫内膜癌?
其实日常做好健康管理,有助于筑起一道“防火墙”,让子宫内膜癌难以靠近。以下方法温和实用,每个人都能做到:
当然,不能因为注重预防就疏忽了正视异常信号,如果第一次出现月经之外的阴道流血或不规律下腹症状,更要及早检查,给身体一点安全感。
- 🥗 多样蔬果 + 丰富膳食纤维 + 可选择菠菜、胡萝卜、西蓝花等,每日保障1-2种深色蔬菜作为晚餐搭配
- 🏃♀️ 规律锻炼 + 帮助体重控制和改善激素环境 + 建议每周不少于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自行车
- 🥛 适量乳制品 + 补充维生素D和钙,对激素调节有益 + 可以每天早餐喝一杯牛奶或低脂酸奶
- 📅 定期体检 + 方便早发现异常,及时干预 + 尤其45岁及以上女性,每年建议做盆腔B超、妇科检查
- 🧑⚕️ 规范就医 + 有不适及时就诊,选择有妇肿专科的医疗机构为佳 + 如果有家族史,更建议定期随访和早筛
当然,不能因为注重预防就疏忽了正视异常信号,如果第一次出现月经之外的阴道流血或不规律下腹症状,更要及早检查,给身体一点安全感。
主要参考文献
- Crosbie, E. J., Kitson, S. J., McAlpine, J. N., et al. (2014). Endometrial cancer. The Lancet, 387(10023), 1094-1108. (权威综述,涉及发病机制与统计数据)
- 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 (2018, updated 2023). What are the symptoms of endometrial cancer? Dana-Farber. [链接]
- Mayo Clinic. (2024). Endometrial cancer -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