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 结肠恶性肿瘤的基本认知与科学应对

  • 81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 结肠恶性肿瘤的基本认知与科学应对封面图

🫧 结肠恶性肿瘤的基本认知与科学应对

01 结肠恶性肿瘤是什么?它意味着什么?

说起肠道健康,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饮食与消化不良,结肠恶性肿瘤这个名字听起来有些遥远。可实际上,它就像城市中的一条主干道——大肠里的“交通隐患”。在日常生活压力和饮食习惯慢慢改变的背景下,这位“不速之客”正悄悄影响着越来越多人的健康。

结肠恶性肿瘤简单来讲,就是在结肠(大肠的一部分)内出现了异常生长且有侵袭性的细胞团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癌”。它会干扰肠道正常运输、吸收营养,甚至可能扩散到其他器官。现代医学数据显示,结直肠癌已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大原因(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这种情况多发生在50岁以上的成年人,但也有年轻化的趋势。

别忽视日常生活里的点滴变化,有些小问题其实就是身体给健康敲的“警钟”。

02 怎么知道是不是结肠癌?这些症状要小心

  • 1. 排便习惯改变
    有些人会发现,大便的频率、形状或颜色悄悄发生改变,比如从每天一次变得时快时慢,或者出现便秘、腹泻交替。偶尔一次倒也没什么,但如果持续超过两周,就得引起注意。
  • 2. 便血或大便带黏液
    比如大便上有血迹、或带有黏液。这种情况多数人会以为是痔疮,但如果反复出现,尤其是出血量增多、颜色变深(偏暗红甚至发黑),必须警觉。
  • 3. 经常腹部不舒服
    这里说的不是吃坏肚子那种短暂难受,而是持续、难以缓解的腹胀、腹痛。有的人会觉得肚子隐隐作痛、总想排便却排不出来。
  • 4. 体重减轻,精力下降
    如果没有刻意减肥,体重却明显降低,或者总觉得没力气、脸色苍白,这可能和结肠恶性肿瘤有关,尤其当慢性出血导致贫血时,精神状态会每况愈下(Siegel, R. L., et al., 2020)。
🔍 病例启示: 一位65岁的女性,近几个月出现持续性腹痛和排便习惯改变,同时伴有大便带血就诊,最终确诊为结肠恶性肿瘤。这个例子提醒我们,某些信号反复出现时,及时看医生很重要。

说起来,症状一开始可能不明显,有的人甚至没有大碍的感觉。但如果近期上面几类问题常常缠身,那真得别马虎。

03 为什么会得结肠癌?背后的成因分析

其实,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得结肠癌。不过,研究发现几类因素会让风险上升,大家平时可以多留意。

  • 年龄增长
    超过50岁后,结肠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增加。可能跟身体细胞修复能力逐渐下降有关。
  • 遗传易感性
    有家族史的人,比如直系亲属患有结肠癌,患病风险会明显增高(Lynch, H.T. et al., 2015)。某些特定基因突变(如APC、MLH1、MSH2等)也可能埋下隐患。
  • 肠道慢性炎症
    长期肠道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回头来看,和癌症发生有一定联系。
  • 生活习惯相关
    研究显示,久坐、肥胖、缺乏运动等,会对肠道功能有消极影响(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此外,长期高热量、低纤维、饮食以加工食品为主,也不利于肠道健康。
  • 长期吸烟与过量饮酒
    这些习惯会促进异常细胞的形成和扩散。

这些情况在医学研究中都与结肠癌有关,其危害性在于肿瘤可能先破坏肠道本身的功能,随后还可能扩散到淋巴结、肝脏等其他部位,影响全身健康(Arnold, M. et al., 2020)。

当然,光有风险因素并不代表一定会得病,只能说风险更大而已。

04 医生怎么判断结肠恶性肿瘤?常见的检查手段🩺

现代医学治疗讲究“有的放矢”,结肠癌的诊断更是如此。如果只是靠症状判断,很容易被普通肠胃炎混淆。

  • 结肠镜检查: 这是目前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医生通过一根细长柔软的镜子,观察肠道内部,有无可疑的异常。必要时会取下一小块组织做活检,确认是否存在恶性细胞。
  • 影像学检查(如CT、MRI): 可以进一步了解肿瘤大小、位置和是否有转移,为后续治疗做准备。
  • 生化血检和粪便潜血试验: 有助于检测是否有慢性失血(引起贫血),或隐匿性出血等情况。

如果有家族高风险、基因突变等情况,医生可能还会建议基因检测和其他筛查。

不过,很多人一提检查就发怵。其实结肠镜检查过程大多可以在镇静下完成,安全性很高。早期发现问题,就有机会采取更小创伤的处理方式,恢复也快得多。

05 结肠恶性肿瘤怎么治?治疗方式流程梳理

万一被确诊为结肠恶性肿瘤,怎么处理才靠谱?其实并没有想象中复杂,也不是只有“化疗”一条路。

  • 外科手术:🔪 早期的结肠癌,通常优先考虑手术切除局部病灶和相关淋巴组织。这种方式成功率较高,后续恢复也比较快。
  • 化学药物治疗: 对于中晚期,或有扩散迹象的患者,医生会用全身性的化疗,控制异常细胞发展。
  • 放射治疗: 主要针对部分直肠或难以手术切除的肿瘤,用来缩小肿块或缓解症状。
  • 新型靶向及免疫治疗: 针对特定基因异常,有时医生会选择靶向药物或免疫抑制剂,这属于近年来进步较大的治疗领域(van der Stok, E. P., et al., 2017)。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病情不同,治疗方案一定要遵医嘱量身定制,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或“最万能”的方法。

同时,术后和治疗过程中,支持性照护(如营养、心理健康)同样重要。

别忘了,现代医学已经能大大提升治愈率,尤其早期患者,预后都很不错。

06 如何管理日常、降低风险?实用建议来了🌱

  • 多吃蔬菜水果
    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有助于肠道健康(功效:增强蠕动,稀释有害物质;建议:每餐有绿叶蔬菜,颜色越丰富越好)。
  • 增加日常运动
    经常锻炼,哪怕只是快走、骑自行车,有利于肠道功能正常运转(功效:促进新陈代谢,减少长时间静坐的不良影响;建议:每周积累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
  • 适量摄入全谷物
    麦片、糙米等含胚芽的谷物为肠道提供“动力源泉”(功效:丰富纤维,延缓血糖波动;建议:主食搭配一些全谷杂粮)。
  • 发酵类乳制品适合作为点心
    如酸奶、低糖乳制品,有益菌可以帮助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功效:改善菌群,多样化饮食;建议:早晚餐之间适量补充)。
  • 定期筛查不能少
    特别是40岁后,或有家族史的人,建议定期做粪便潜血测试或结肠镜检查(Kubben, F. J. et al., 2022)。早发现早处理,大部分都可以早期干预。

其实,生活中的小改变就有可能带来大不同。不必为一时的饮食疏忽焦虑,也不用和自己过不去。关键在于能坚持好的习惯和定期体检,必要时早点找医院的消化专科。

如果出现反复腹痛、大便习惯持续改变、大便带血、体重莫名下降等情况,不要拖延,尽早找医生检查是最可靠的办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Arnold, M., Sierra, M. S., Laversanne, M., Soerjomataram, I., Jemal, A., & Bray, F. (2020). Global patterns and trends in colorectal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Gastroenterology, 158(4), 1239-1249.e5. 链接
  • Kubben, F. J., Siersema, P. D., & Franken, I. A. (2022).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A Global Overview of Existing Programmes. Best Practice & Research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58-59, 101792.
  • Lynch, H.T., & de la Chapelle, A. (2015). Hereditary colorectal cancer.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48(10), 919-932.
  • Siegel, R. L., Miller, K. D., & Jemal, A. (2020). Cancer statistics, 2020.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70(1), 7-30.
  • van der Stok, E. P., Spaander, M. C., Grunhagen, D. J., Verhoef, C., & Kuipers, E. J. (2017). Surveillance after curative treatment for colorectal cancer. 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 14(5), 297-315.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 Colorectal cancer. 链接

以上文献均可通过 PubMed 或 Google Scholar 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