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肺恶性肿瘤:识别、诊断与管理的全面指南

  • 187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肺恶性肿瘤:识别、诊断与管理的全面指南封面图

肺恶性肿瘤:识别、诊断与管理的全面指南

01 什么是肺恶性肿瘤?

生活中,有些健康问题往往悄无声息地靠近,肺恶性肿瘤就是其中之一。简单地讲,肺恶性肿瘤指的是在肺部出现的恶性肿块,最常见的是肺癌,可分为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两大类。非小细胞肺癌出现频率较高,约占所有肺癌的85%,而小细胞肺癌则进展较快,治疗方式也略有不同(Travis et al., 2015)。

这些“异常细胞”往往在初期并不容易察觉,但随着时间推移,会影响正常呼吸与肺部功能。为什么会得这种病?其实肺部像一座工厂,长时间受外部环境或某些不良习惯影响,就容易出现“厂房损坏”一样的麻烦。

通常,病变发展较早时不易被发现,等到症状明显时,可能已经进入较晚的阶段,所以提前了解它的“踪迹”很有意义。

02 肺癌的早期警示信号有哪些?👀

很多肺癌患者在发病早期其实没有太大的不适,只是偶尔出现轻微的不祥之兆。有的人可能只是间断性咳嗽两声,不以为意,也有人偶尔觉得胸口闷了一下,呼吸好像没那么顺畅。

  • 持续性咳嗽:如果咳嗽不分季节、时间,总是反复,哪怕只是轻咳,也值得关注。
  • 咳痰中带血:痰中偶尔出现血丝是个信号,更明确地提示需要及早检查。
  • 胸部隐痛、钝痛:不是那种让人喘不上气的剧烈疼痛,往往只是轻微,容易被误认为是感冒或劳累。
  • 莫名疲劳:总觉得累,哪怕休息也无法完全缓解,这种“没来由的疲惫”特别需要注意。

其实,71岁男性患者X,患小细胞肺癌5年余,前期症状就是长期咳嗽和偶尔咳痰带血,误以为是慢性支气管炎,后因反复胸闷才就医确诊。这种例子让我们明白,身体的小异常,不能总是“先放一放”。

等到症状加重——出现持续胸痛、明显呼吸困难、声音嘶哑,甚至持续发热、体重快速下降等,往往提示病情已较重。这时再去看医生,机会已经有所减少。

03 为什么会得肺癌?关键致病因素分析

说起来,肺癌并不是无缘无故“找上门”的。最主要的原因,和我们的生活环境、习惯有关。

  1. 吸烟🚬:吸烟是肺癌最主要的风险因素。即使每天只抽几根,风险也明显升高。有研究表明,长期吸烟者患肺癌的几率,是不吸烟者的20倍以上(Doll et al., 2004)。
  2. 空气污染🌫️:家中炒菜油烟、户外雾霾、工厂排放等,长期吸入有害颗粒,会对肺部造成慢性刺激。即使不吸烟,长期接触这些环境,也会增加患病概率(Hamra et al., 2014)。
  3. 遗传和家族史:如果家中有直系亲属曾患肺癌,那么自身的发病风险也会明显增加。虽然不能改变基因,但可以更早关注身体变化。
  4. 年龄相关:肺癌主要出现在40岁以上人群。年龄的增长会带来细胞修复能力下降,累积的损伤增加了患癌机会。

除了这些之外,工作环境(如长期接触石棉、氡气)、慢性肺病(慢阻肺、肺结核等)也会增加风险。不过要记住,更多的风险因素叠加,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得病,但让我们更有理由提早预防。

04 如何筛查和诊断肺恶性肿瘤?🩺

很多朋友会关心:出现这些症状,怎么确认到底是不是肺癌?其实,诊断并不神秘,医生通常会雇用几个得力“助手”:

  • 胸部X光片:最常见的影像方式,可以初步发现肺部的异常阴影。
  • 胸部CT(断层扫描):能够看到更细致的变化,准确评估肿块的位置、大小和范围。
  • 支气管镜检查:通过细管进入气道,直观看到病灶,并可取样做病理检测,获取“确诊依据”。
  • 活检和细胞学检查:切取组织,明确病理类型,指导后续治疗选择。

某些情况下,医生还会根据具体情况做血液、基因等专项检测。比如上文那位71岁男性患者,最初并不是通过体检发现,而是因为胸部CT显示异常,医生随即安排了支气管镜和活检,最后才确诊。

如果身体出现前述异常信号,最好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呼吸科、肿瘤科进行系统检查。别等到症状严重才想起来,每年一次常规胸部影像,对于高危人群尤其重要。

05 治疗方式有哪些?该如何选择?💊

面对“得病”的消息,心情肯定不好受,不过现在的治疗方式已经进步许多,完全不用自己吓自己。

  • 手术治疗:适合早期局限型患者,通过切除病灶部位,去除病变组织。不过,对年纪较大或身体条件不佳的,有时并不适用。
  • 放疗和化疗:常见于中晚期或部分无法手术的患者,通过放射线或药物“杀灭”异常细胞。不同阶段选择不一样,副作用也各有特点。
  • 靶向治疗:针对某些特定基因突变的肺癌,用专门药物“锁定”肿瘤,让正常细胞受损更小。大多针对非小细胞肺癌中有基因改变的人群。
  • 免疫治疗:让身体免疫系统“认清”并攻击肿瘤,已经成为一些肺癌患者的新选择。比如上面71岁患者,经过前期放化疗、免疫治疗,病情一度稳定。
  • 支持和缓和治疗:改善症状、提升生活质量也是治疗的重要目标,尤其是晚期患者,医生会格外关注这个方面。

具体用哪一种,要看肿瘤分期、身体状况和病理类型,建议和专科医生详细沟通,别自己纠结。选对方案,合理配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06 日常管理与预防方法怎么做?🌱

不得不说,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最好的护身符。日常管理其实不只是针对病后,也非常适合想远离肺癌的人群。下面这些方法易操作、效果好:

  • 多吃蔬菜水果🥦 | 可降低各类癌症发生风险。建议一日三餐搭配深色绿叶菜、番茄、橙子、胡萝卜,对身体有好处(Aune et al., 2017)。
  • 补充优质蛋白🍳 | 鸡蛋、奶制品、鱼、瘦肉等,能够支持免疫力,让身体“有底气”应对外来威胁。
  • 保持适度运动🚶 | 每天轻松快走、做操、骑车均可。运动可助改善肺功能、调节体重。
  • 规律作息,减少熬夜😴 | 睡眠充足有助细胞修复,是身体“自我修复工厂”开足马力的重要保证。
  • 定期健康体检🩻 | 对于40岁以上或有家族史的人,建议每1-2年安排一次胸部影像筛查。哪怕没有症状,常规体检也是发现“隐形问题”的好帮手。
  • 心理调适🧘 | 保持愉快心情、适当释放压力,对保持免疫力也很重要。

如果已经出现持续咳嗽或者其他症状,别耽误,及时去大医院专科门诊看看。日常多留意空气质量,家中油烟多要通风,都是实际行动。

健康管理是“存时间的银行”,越早开始习惯,未来越少担心“取款”。对自己和家人都好。

07 总结与行动建议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和肺部“小难题”相遇。主动掌握一点医学知识,平时多留心自己的身体变化,提前筛查、早期管理,才是最实际的做法。别让小症状飞快变大问题,跟专业医生保持沟通,全家都多一份安心。

如果觉得这些内容对家人有帮助,可以和老人、朋友分享。毕竟健康这件事,一个人好还不如全家好。

参考文献

  • Travis, W. D., Brambilla, E., Nicholson, A. G., et al. (2015). The 2015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Lung Tumors. 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 10(9), 1243–1260. https://doi.org/10.1097/JTO.0000000000000630
  • Doll, R., Peto, R., Boreham, J., & Sutherland, I. (2004). Mortality in relation to smoking: 50 years' observations on male British doctors. BMJ, 328(7455), 1519. https://doi.org/10.1136/bmj.38142.554479.AE
  • Hamra, G. B., Guha, N., Cohen, A., et al. (2014). Outdoor particulate matter exposure and lung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122(9), 906–911. https://doi.org/10.1289/ehp.1408092
  • Aune, D., Giovannucci, E., Boffetta, P., et al. (2017). Fruit and vegetable intake and the risk of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 140(5), 1011–1022. https://doi.org/10.1002/ijc.30571
  • Mayo Clinic. (2023). Lung cancer - Symptoms and causes. Mayo Clinic.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lung-cancer/symptoms-cau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