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户外中暑:从烈日下的危险到冷静应对的智慧

  • 76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户外中暑:从烈日下的危险到冷静应对的智慧封面图

户外中暑:从烈日下的危险到冷静应对的智慧

夏天一到,公园里、运动场上、建筑工地都人影不断。很多人喜欢户外散步、遛狗或者骑行,也少不了趁着假期去山野露营。可有时,待在高温、闷热的环境下,人会突然觉得不对劲:也许是走着路就一阵头晕,或者活动久了莫名觉得难受。这种情况,其实离中暑就不远了。如果没有及时处理,小麻烦可能变成大问题。

01 什么是中暑?🌡️

中暑,其实就是在高温环境下,人体的“散热系统”出了状况。正常时,身体会通过出汗等方式把多余的热量排出去。不过,当气温过高,或者湿度太大,汗水蒸发困难,身体的调节机制会跟不上。这时,体内热量越积越多,体温升高,就会出现中暑。严重时,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有一位54岁的男性运动爱好者,在户外跑步时没觉察天气变化,没过多久突然觉得四肢无力、头脑发沉。幸好身边朋友及时察觉,把他带离高温环境,这才避免了更严重的问题。这个例子提醒我们,户外哪怕只是散步,也要留心自己的身体信号。

常见诱因 长时间暴晒、剧烈运动、闷热环境、衣着不透气
危险机制 散热能力不足,体内热量堆积,体温调节系统失灵

02 提示信号:“轻与重”各不相同 🧐

轻微的中暑,有时候很容易被忽视。刚开始,人会觉得有点累,偶尔冒汗特别多,心跳加快。 这时如果没有调整,还会逐渐出现持续性的症状,比如:恶心,头晕、面色潮红甚至皮肤灼热。

再严重一点,患者的意识会变得模糊,动作变得迟缓,有的甚至会站不稳、抽搐。一位27岁的环卫女工,夏季连续工作时,先是觉得渴得厉害,后来持续感到恶心乏力,最后几乎说不清话。幸好同事及时送医,避免了脑部损伤。

小贴士:中暑警报信号
  • 短时间内大量出汗、心跳快,时有头晕、疲惫感
  • 伴随持续皮肤发烫、说话困难、动作不协调
  • 出现神志恍惚、癫痫样抽搐,应立即就医

03 什么情况更容易中暑?

有些人身体天生散热能力较差,也有人因为环境或生活习惯使风险增加。归纳下来,以下这些情况,更容易导致中暑:

风险因素 对应场景
高温高湿环境 气温超35℃+湿度80%以上,皮肤难以排汗
剧烈活动 足球比赛、长跑、重体力劳动
年龄与健康状况 老人、小孩、肥胖人群、糖尿病或心血管病患者
穿着不透气 厚重衣服、深色衣物、密不透风的防晒服

研究显示,老年人因体内水分减少,感觉不到口渴,比年轻人更容易忽略脱水和中暑(Jaakkola, J. J., et al., 2008)。

别忽视:刚到夏天或突然热起来的那几天,中暑病例往往增多,因为身体适应过渡不够,风险明显上升。

04 急救措施:第一反应怎么做?🚑

一旦怀疑有人中暑,最要紧的是迅速把他带离高温环境,设法降温。别慌,按下面几个步骤来做可以最大限度降低伤害:

  1. 搬离危险环境:第一步就是把人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让身体休息。
  2. 降温:脱掉多余衣物,用湿毛巾擦拭身体(尤其是腋下、脖子、腹股沟等大血管部位)。
  3. 补充水分:如果还清醒,喝点淡盐水或清水有帮助;但如果已明显意识模糊,千万别强行灌水。
  4. 呼叫专业支持:如情况无法缓解,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或送医。
注意: 如果体温持续高于40℃、出现昏迷或癫痫样抽搐,要立即就医,争分夺秒非常关键。

05 降温方法比一比:怎么选?🧊

降温方式不是越极端越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不同人、不同场面适合不同的降温措施:

方法 适用场景 注意点
冷水擦浴/湿毛巾 家中、活动现场、无专业设备时 重点在脖子、腋下、腹股沟
冰袋敷贴 有冰块/冰袋时局部敷 避免冻伤,包裹毛巾再敷
通风扇/空气流通 人群密集处、不可外移时 协助汗液蒸发
冷水浸泡 重症且专业条件下 需专人监护、防呛水
喷雾降温 公共活动、户外大型场地 适合预防和大面积人群

有研究建议,对于严重中暑,冷水浸泡是最快速降温方式之一(Smith, J. E., 2005)。

别忽视:降温要恰到好处,身体发冷或颤抖时应减少降温强度。

06 如何简单预防?最实用的几件事✨

其实,预防中暑的方法非常简单,关键是持续关注自身感受和调整日常生活细节。做好下面这几点,对保护身体很有帮助:

做法 好处 建议方式
及时补水 预防脱水,帮助散热 每小时饮水150-200毫升,运动时酌情增加
科学安排户外时间 避开高温时段,减少热暴露 上午9点前、傍晚5点后为佳
选择适当衣物 协助汗液蒸发,减少热积聚 穿浅色、透气、宽松服装
随身带伞帽或湿巾 减少阳光直射与皮肤温度上升 阳伞、棒球帽、湿毛巾擦拭额头与脖子
及时就医 发现异常及早处理,防止恶化 40岁以上、慢病患者定期检查,发现异常即去医院
Tips : 常喝绿豆汤、西瓜汁、桃花茶等饮品,有助于生津止渴,也能为身体补充丢失的微量元素。

夏天户外生活丰富多彩,不过中暑这个小麻烦确实不容忽视。其实,多观察自己的感觉,选择适合自己的补水和降温方式,就能让炎热天气也变得更自在。不用太紧张,也别掉以轻心,该休息时要及时休息。这些简单做法,对每个人都实用。如果生活中遇到疑似中暑的情况,从容处理、及时求助,是最靠谱的选择。

参考文献:
Jaakkola, J. J., et al. (2008). High temperature increases the risk of heat-related deaths among elderly and vulnerable individuals.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116(3), 367-373.
Smith, J. E. (2005). Cooling methods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exertional heat illnes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39(8), 503-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