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肺癌:了解、识别与科学应对

  • 8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肺癌:了解、识别与科学应对封面图

肺癌:了解、识别与科学应对

其实,大多数人对肺癌的印象还停留在电视广告里,觉得离日常生活很远。但一旦身边有人体检时发现肺部有阴影、突然咳嗽久治不愈,才会意识到,这位“不速之客”有时静悄悄地出现,没有太多征兆。所以,与其等到慌乱,不如从现在开始,了解它、识别它,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应对它,也给自己和家人的呼吸多一份保障。

01 什么是肺癌?非小细胞与小细胞怎么区分 🫁

说起来,肺癌指的是肺部出现了异常细胞,它们“不服管束”地生长,并且可能侵占正常组织。肺癌的类型,简单来说主要有两种:非小细胞肺癌(NSCLC)小细胞肺癌(SCLC)。前者占了绝大多数,进展通常较慢,常见在体检发现阴影或咳嗽加重时才被关注。后者虽然少见,但生长和扩散都更快,往往因症状明显才被察觉。

肺癌并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年轻人、高龄者、甚至从不吸烟的人也不能完全置身事外。世界卫生组织指出,肺癌是全球癌症死因的头号“元凶”,每年数百万人因此受到影响[1]

别忽视每一次常规健康体检,因为某些类型的肺癌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的不适。了解这些基本信息,将来与医生沟通或选择治疗方案时会省去不少弯路。

02 肺癌有哪些信号?持续和突然的警报 🚨

说到肺癌的症状,很多人觉得胸痛、咳血才是危险信号。其实,第一步往往是一些不太起眼的变化,有时和感冒、慢性支气管炎很像,需要格外留心。看看这些“警报器”:

  • 持续咳嗽,咳嗽时间超过半个月,或原有咳嗽突然变重。如果身边的老人原来说话时爱咳两下,最近发现咳得更厉害了,或者痰里带有血丝,这就不是“小打小闹”了。
  • 胸部疼痛,特别是深呼吸或咳嗽时加重。胸口压迫、闷胀,也可能是肺部异常细胞“扩张地盘”的表现。
  • 呼吸急促或体力下降。爬楼梯、做家务突然有些吃力,一动就喘不上气。
  • 意外消瘦。近期体重不明原因地下降,人也变得没有力气。
  • 感染反复。肺炎或支气管炎屡次发作,总也不好。

邻近的器官有时也会“受牵连”,比如声音嘶哑、吞咽困难,这些都可能是肿瘤影响到了发声神经或食管。【病例分享】有一位63岁的女性患者,因为长期咳嗽加重经体检发现左下肺有约1cm结节,后手术证实为浸润性腺癌,幸运的是手术切除及时,没有出现并发症。这个例子说明,持续的症状值得认真对待,别等着出现极端的不适时才采取行动。

有些人以为症状明显才需要就医,其实反复的小症状,才更容易被忽视。建议如果出现以上两三种表现,持续超过两周,最好去医院进一步检查。

03 为什么会得肺癌?风险因素不止吸烟 👨‍🔬

说到肺癌,不少人第一反应是“这个和吸烟有关吧?”确实,吸烟是最主要的风险因素,研究显示,约85%的肺癌病例与烟草有关[1]。不过,风险远不止此:

  • 二手烟暴露: 在家人或同事有吸烟习惯的环境下,非吸烟者也可能被动吸入有害物质。
  • 空气污染: 城市雾霾、PM2.5等大气污染颗粒,也会成为呼吸系统的“隐形杀手”。
  • 职业暴露: 长期接触石棉、氡气、某些化学药品的工人,肺癌风险更高。比如装修建材、矿业、部分老旧建筑维修等行业。
  • 家族遗传: 有直系亲属(如父母、兄弟姐妹)曾患肺癌者,其发生风险会有所提升,但比例不高。
  • 既往肺部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纤维化等慢性炎症,会影响正常的组织修复,成为异常细胞的可乘之机。
  • 年龄增长: 多数患者在50岁以后发病,与细胞自然老化、免疫力变化有关。

最新数据显示,随着工业化和环境变化,年轻一代的肺癌比例有所上升,并不只限于高龄群体[1]。所以,除非明确了解自身风险,不应掉以轻心。

对于长期吸烟、有职业暴露史、或家族中有肺癌病史的人群,更要定期做相关体检,有助于早发现早处理。

04 检查肺癌需要几步?流程详解与就诊建议 🧑‍⚕️

如果身体出现了可疑症状,接下来需要做哪些检查呢?这里拆解一下常见流程——

  1. 影像学检查: 首选的是胸部X线和低剂量CT扫描。后者能发现1cm以下的小结节,比X线敏感得多。
  2. 支气管镜检查: 这是一根细软的管子,医生用它从气管进入肺部,对可疑部位“贴地”观察,还能取一小块组织。
  3. 组织病理活检: 这部分是诊断的“金标准”。通过穿刺等方式获得一小块异常肺组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情况。
  4. 基因分型与分子检测: 特别在非小细胞癌,需要进一步查找有否特殊基因突变,帮助后续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5. 分期与全身评估: 有必要检查癌细胞有没有“跑路”去其他部位,比如脑部、肝脏、骨骼等。

不少人在做这些检查时会紧张。其实,主流的影像学检查是无创或微创的,活检也会采用局部麻醉,疼痛感有限。CT筛查已被证实能有效提高肺癌早期发现率[2]

建议出现持续可疑症状时,就近选择具备胸外科、呼吸科经验丰富的三甲医院,第一次就诊会更省时间和精力。

05 治疗肺癌怎么选?主流方法和预后判断 🏥

治疗肺癌的方法,关键看癌症分期、类型、身体状况等。每个人的方案“量身定制”。常见方式有:

  • 手术切除: 早期病例(比如单侧结节、没有扩散),可以通过胸腔镜将病灶和部分肺组织一并切掉。手术“微创化”趋势明显,恢复快,出血少。以之前提到的女性患者为例,术后生命体征稳定,无并发症,体现了现在心胸外科精准手术的重要进步。
  • 放射治疗: 对于不适合手术或肿瘤位置特殊的患者,放疗通过高能射线杀死异常细胞。某些早期病例也可用“立体定向放疗”代替传统手术。
  • 化学治疗: “化疗”是通过药物全身性清除异变细胞,适合晚期或某些特定类型,有助于控制病灶发展。
  • 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 针对带有特定分子标记的肿瘤,定点阻断其“疯狂生长”的信号途径。如果检出相关突变,这种药物副作用较少,部分患者反应良好。
  • 姑息和支持治疗: 包括缓解疼痛、提升生活质量等措施,适合晚期、难以耐受激烈治疗的患者。

预后上,不同分期差别较大。早期彻底切除,术后五年生存率可达70%,但若发现时已扩散,平均生存期缩短。所以,早点确诊、规范治疗,无疑是找回健康的关键一步。

需要提醒的是,治疗方案会根据年龄、合并疾病及时调整,优秀的多学科团队合作(MDT)能把握平衡,提升整体效果。国际指南建议,不同方案常需结合使用,单一疗法往往难以应对复杂个体差异[2]

06 日常管理和饮食建议:如何和肺癌“相处” 🍽️

肺癌治疗过程并不意味生活的暂停。恰恰相反,合理的日常管理和饮食、锻炼能让身体“正面迎敌”,也有助于减轻药物副作用。这里聊聊肺癌患者普遍关心的生活细节:

  • 食疗方面: 深绿色蔬菜可补充维生素C、叶酸,有助于免疫力维护,建议每天一到两份拌食或煲汤。高蛋白饮食(如鱼、瘦肉、蛋)有助于伤口修复,增强抵抗力。杂粮粥类带来更多膳食纤维,改善消化。
  • 适度锻炼: 根据体能选择简单的散步、慢走、轻度拉伸运动,有助于减少肌肉流失,提升心肺耐力。无需奔跑,关键在于坚持。
  • 心理支持: 与家人朋友多交流,必要时寻求心理援助,减轻焦虑。现实中许多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多一些鼓励和陪伴。
  • 药物与复查: 按时服药、完成医生安排的化疗或靶向治疗计划,手术或放疗后需定期复诊,及时发现潜在的异常变化。
  • 避免感染: 天冷时关注防护,避免到人员密集场所,回家勤洗手,感冒后尽早处理,以免肺部负担加重。

其实,生活管理不是“高难度动作”,关键要针对自己身体状况有选择地调整。日常里如果出现气促、乏力、消化不良等明显不适,不妨及时和医生沟通,不用自己扛着。

说到底,长远来看,提前培养良好的生活作息和饮食结构,是对抗肺癌的基础——无论是预防还是康复期,健康的每一天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 Lung cancer: Key facts. Retrieved from WHO website
  2. Wood, D. E., Kazerooni, E. A., & Aberle, D. R. (2018). Screening for lung cancer: A guideline update. Chest, 153(4), 954–962. https://doi.org/10.1016/j.chest.2017.1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