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在酷暑中如何保护自己:高温中暑的症状、预防与治疗

  • 111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在酷暑中如何保护自己:高温中暑的症状、预防与治疗封面图

在酷暑中如何保护自己:高温中暑的症状、预防与治疗

空调房外的街道冒着热气,行人都在寻找哪怕是一点树阴。几分钟前还满脸笑容的快递小哥,突然停下来用手擦额头上的汗。这一幕发生在炎热的城市,也许你自己或身边的人已经有过类似经历。其实,高温天考验的不只是耐晒能力,更是身体自我调节的极限,当体温控制系统“超载”时,中暑就可能悄然来临。

01 什么是高温中暑?

简单来说,中暑就是人在炎热的环境里,身体的散热被“热浪”压过去了。我们的体温通常维持在37℃左右,超过这个范围,身体的一些“保护机制”会启动,比如通过出汗带走多余热量。但当环境温度、湿度过高,或者通风不良时,身体无法及时降温,体温持续上升(有时接近40℃),这时就进入了中暑阶段[1]

如果忽略初期的信号,不仅会感到不适,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这就是为什么每年夏天医院急诊室出现中暑患者的重要原因。

02 中暑具体症状:早期和明显分级解读

阶段 症状表现 生活实例
轻微早期 偶尔头晕、乏力、短时间恶心,稍有口渴,出汗增加 19岁的大学女生在篮球场上突感头晕,喝点水后短暂缓解
中度阶段 头痛加剧、持续恶心、肌肉抽搐、心跳加快 41岁男性快递员送货时出现明显头痛,想呕吐,需要同事帮忙休息
重度或危急 持续高热、意识模糊、无法自行站立、昏迷、皮肤干热(晚期反而不再大量出汗) 68岁的退休阿姨家中晕倒,合并体温过高被紧急送医
小提示: 发现自己或家人持续头痛、不能缓解的恶心、精神状态明显变差时,不要等!及时去阴凉通风处,并寻求医疗帮助。

03 特别容易中暑的人是谁?

  • 老人👵: 体温调节功能比年轻人弱,常伴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一位74岁老太太,因认为“反正以前挺得住”,结果独自在家因高温低血压晕倒。
  • 儿童👦: 活动多、耐热差,容易在户外玩耍时忘记补水。
  • 慢性病患者: 比如有心脏病、肾脏病的人,身体本身就难以适应环境变化。
  • 高温环境工作的人: 建筑工人、快递员、厨师,暴露时间长、活动量大,汗液流失又特别快。
别忽视:这些人群应提前做好准备,亲属也要随时关注他们状态。

04 为什么会中暑?致病机理和诱因分析

中暑本质上是身体的“自我降温”系统出了问题。通常,汗腺分泌让身体降温,但当气温逼近或超过人体温度(35℃以上,湿度高更危险),汗液蒸发减慢,身体的“散热工厂”负载过重,就会逐步堆积热量[2]

  • 高温+潮湿天气:汗水无法蒸发,只能堆积在皮肤上,导致热量难以被排出。
  • 液体补充不足:出汗多但没及时补水,体液减少,血液变稠,循环负担加重。
  • 穿戴厚重或紧身衣物:热气散不出去,温度积压在体内。
  • 过度运动:肌肉活动自身就生热,反复运动加剧身体内热积聚。
  • 部分药物影响:某些降压药、利尿药会干扰体温调节能力。
小心高温高湿同时出现,这种天气最容易让身体“中招”。

05 怎么做能有效预防中暑?实用健康守则

措施类型 具体建议
衣着选择 选择浅色、宽松、透气的棉麻衣服,帮助汗水蒸发和散热
饮水习惯 保持一天1.5-2升水摄入,外出时随身带水杯,定时少量多次喝水
活动安排 尽量避开中午(11:00-16:00)高温时段外出,户外运动安排在清晨或傍晚
饮食推荐 西瓜 🍉 + 丰富水分和电解质 + 饭后适量,绿豆汤 + 清热解暑 + 偶尔作为夏日饮品
环境降温 使用风扇、空调通风,保证房间湿度不宜过高,夜间睡觉开窗通风
行动建议:感到渴时身体其实已经开始缺水,中暑风险会上升。保持规律饮水,夏天更重要。

06 如果已经中暑怎么办?紧急处理与就医建议

  • 首先,将中暑者迅速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让其平躺休息。
  • 解开衣物,用湿毛巾擦拭额头、腋下、腿等大血管部位,或者用冷水淋湿皮肤促进散热。
  • 可适量喝水或淡盐水,但已经神志不清或出现呕吐者禁止强行喂水
  • 如体温高于39℃、长时间精神萎靡、抽搐,务必及时送医院
记住:抢救处理要快,别等不适发展到晕倒。

07 长时间高温下如何更健康?

  • 工作需经常暴露高温时,每年体检,关注心肾功能、电解质水平。
  • 适当学会分辨自己的体质变化,轻微不适及时休息。
  • 主动和医生沟通,了解自己的慢性病在夏天要特别防范的问题。
  • 掌握中暑自救知识,懂得用湿凉毛巾降温、抢救昏迷,有备无患。
说起来,健康防护和工作能力一样重要,可以主动建立自己的“健康行动清单”,日常多一份准备,面对酷暑也能更从容。

参考文献

  1. Leon, L. R., & Bouchama, A. (2015). Heat stroke. Comprehensive Physiology, 5(2), 611–647. https://doi.org/10.1002/cphy.c140017
  2. Varghese, G. M., John, G., Thomas, K., Abraham, O. C., Mathai, D. (2005). Predictors of outcome in heat stroke: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cases treated in a critical care unit. Indian Journal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9(3), 144–149.
  3. Epstein, Y., & Yanovich, R. (2019). Heatstrok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80(25), 2449-2459. https://doi.org/10.1056/NEJMra1810762
  4.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23). Extreme Heat: Preventing Heat-Related Illness. https://www.cdc.gov/disasters/extremeheat/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