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在烈日下的隐患:中暑与药物治疗的科学探秘

  • 10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在烈日下的隐患:中暑与药物治疗的科学探秘封面图

在烈日下的隐患:中暑与药物治疗的科学探秘

01 其实什么是中暑?

梅雨一过,打开窗户扑面而来的热气让许多人一瞬间感受到夏天的重量。对于户外工作的人来说,汗水几乎没有间断的时刻。其实,中暑并不是只有晕倒才算,长时间待在高温、高湿度环境下,人体通过出汗降温的功能跟不上热量的聚集,本身就已经踏上中暑的发展之路。

简单来讲,中暑是因为热量积累太多,身体调节温度的系统“罢工”,导致体内环境失调。它不分场合,可能发生在马拉松赛事现场,也可能出现在不通风的小工厂、拥挤的公交车、甚至长时间暴晒的停车场内。

02 身体发出的信号:中暑的症状与表现

小提示:不是只有头晕才是中暑,不同阶段的信号其实很不一样。
  • 🌱启动阶段(轻微且偶尔出现):有时觉得头有点重,偶尔食欲下降,可能注意到身体出汗异常多。比如一位28岁的外卖员小陈,送餐途中感到脑门发胀、胃口没了,喝点水后症状缓解,但并没有在意。
  • 🔥加重阶段(持续、明显):体温明显升高(超过38.5℃),全身乏力,头痛难忍,甚至意识有点模糊。47岁的刘师傅,连续在室外维修设备三小时后,突然感到站不稳,旁人发现他脸色发红,反应迟钝,差点摔倒在地。
  • 🚨危急阶段(可能危及生命):高热不退、神志改变、抽搐甚至昏迷。这个阶段必须马上就医,否则可能引发不可逆的损伤。
阶段 常见表现 可逆性
轻度 头重、乏力、出汗增多
中度 高热、心跳快、恶心呕吐 中等
重度 意识模糊、抽搐、昏迷

03 中暑的成因与高危人群解析

  • 🌡️环境因素:当气温超过35℃,尤其在空气湿度高、通风不良的地方,中暑风险就会直线上升。研究指出,在连续高温天气下,城市中急诊因中暑而就诊的人数会上升约20%(Wang et al., 2022)。
  • 👦👵个体差异:年幼的孩子和年长者(65岁以上)体温调节能力较弱。比如一位82岁老太太,因卧床、出汗减少,再加上房间闷热,家人发现她呼吸急促、精神萎靡,这其实就是中暑的典型高危案例。
  • 🏃剧烈活动:运动员或重体力劳动者,短时间内在高温下大量运动,容易因汗液流失过多,盐分和水分“双失”,发生热痉挛或甚至热射病(Leon & Bouchama, 2015)。
  • 💊慢性疾病与药物影响:高血压、糖尿病或服用某些药物(如利尿剂、抗抑郁药)的人群,身体对温度和体液的调节能力有所减弱。
这提醒我们,单靠感觉不一定最准,有背景病史的人更要小心。

04 药物在中暑治疗里的作用与雷区

抢救中暑时,药物其实有着关键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易忽视的雷区。有人觉得吃点退烧药就万事大吉,其实并不是所有药物都适合中暑急救。

药物种类 作用/风险 备注
补液盐 补充水分与电解质、防止脱水 推荐急救包中常备
常规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 有限降温效果,通常辅助作用 不可替代降温措施
阿司匹林 有出血风险,不推荐自用 如有出血倾向需避免
抗精神病/抗抑郁药 可抑制出汗,加重体温调节负担 需咨询医生调整剂量
Tips: 中暑急救的核心,不只是吃药,最先要做还是物理降温和补液。

05 遇到中暑怎么办?自救&求医步骤

  1. 💧 立即转移:让患者脱离高温环境,转到阴凉通风处。
  2. 👕 物理降温:松解衣物、擦拭身体、扇风,或用冷毛巾敷在额头、腋下。
  3. 🧃 缓慢补液:如果患者清醒,可以小口喝含盐饮料。饮用过快反而会引起不适。
  4. 🩺 密切观察:出现持续呕吐、意识障碍、抽搐、体温高于39℃等情况时,需立刻拨打急救电话。
  5. 🚑 就医选择:重症应送至有急诊或重症监护能力的医院。怀疑电解质紊乱、基础病加重时,留院观察更保险。
小贴士: 任何不明原因的持续不适,尤其是老人或儿童,一定要尽快寻求专业帮助。

06 预防中暑,生活里能做什么?

其实,中暑是可以预防的,日常的一些简单小习惯就能大大减少风险。下面这些建议可以灵活套用到每个人的生活节奏中。

  • 调整活动时间:高温时段(中午12点-下午4点)减少户外活动,让锻炼改在清晨或傍晚最合适。
  • 穿着建议:选择透气、浅色、吸汗的衣物,减少热量反射与蓄积。
  • 补水饮品:白开水+淡盐水最简单实用。苦瓜汁、绿豆汤等夏季饮品也有帮助。
    举例:苦瓜汁(帮助清热)、绿豆汤(辅助利水降温);每日一杯即可,无须过量。
  • 多留意身体变化:持续关注自己和周围人的状态,有异常即停下休息,“逞强”反而会吃亏。
  • 家中增设通风设备:空调、风扇等配合,最好实现空气流动,尽量避免闷热环境。
小结: 其实养成及时补水和合理休息的习惯,也会让你和家人悄悄远离中暑风险。
建议 功效 使用方法
苦瓜汁 清热 每日200ml
绿豆汤 辅助利水、降温 午休后饮用
白开水+淡盐水 防失水 有汗及时喝

小结与温馨叮咛

说起来,中暑并不是少见的小问题。一到高温季节,无论是老人、孩子还是体力工作者都容易遇到。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简单的防护方法,比如调整作息、注意补水和留心身体的小变化。
很多中暑意外,其实都是因为忽略了小信号或高温中的逞强。如果有一天你觉得全身没劲、脑袋昏沉,不妨先停下来想一想,这会不会是身体给出的善意提醒?毕竟,维护健康和顺利度夏,比多完成一两件小事重要得多。

参考文献

  • Leon, L. R., & Bouchama, A. (2015). Heat stroke. Comprehensive Physiology, 5(2), 611-647. https://doi.org/10.1002/cphy.c140017
  • Wang, H., Li, Y., Wang, L. et al. (2022). High temperature and emergency department visits for heatstroke in urban China: a multi-city time-series analysis.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130(3), 037002. https://doi.org/10.1289/EHP8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