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当阳光变成危险:揭秘中暑的症状与应对措施

  • 46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当阳光变成危险:揭秘中暑的症状与应对措施封面图

当阳光变成危险:揭秘中暑的症状与应对

夏天的傍晚,公园里依旧热气腾腾。不少人逛完超市提着袋子回家,脸上都是汗。几个孩子在小区广场追逐着,奶奶们在树荫下轻轻扇扇子。忽然,一位年纪不大的男士坐在路边,脸色有点苍白,看着有点发晕。这种场景,其实很常见,却也提醒我们:暴晒和高温并非只是晒黑那么简单,身体的小警告,有时候比我们以为的多。

01 中暑是什么?

中暑说起来是大家常听到的词,但它并不只是单纯的"太热受不了"。本质上,中暑是人体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体温调节系统受损,导致身体核心温度升高,器官开始“吃不消”的一种急性状态。
通常,出汗能帮助我们降温。但持续暴露在高温环境,或剧烈运动出汗太多,如果水分和盐分没补上,身体像是被关进了“蒸笼”里,就无法正常散热。这样一来,体内的各项功能就容易受到影响。

✨小贴士: 夏天不仅仅是出汗,嗓子干那么简单。若在高温下待太久,尤其是空调间外来回跑,很容易让我们的体温调节功能跟不上。

02 哪些表现说明你可能正在中暑?

中暑的症状,其实会有分阶段的“信号”:

阶段 具体症状及描述
最初(轻微/偶尔)
  • 短暂头晕
  • 出汗多,偶尔感到乏力
  • 皮肤发热但不烫手
  • 口渴,胃口变淡
加重(持续/明显)
  • 持续头痛、恶心,甚至呕吐
  • 浑身发软,几乎站不住
  • 皮肤干热、体温升高
  • 意识恍惚,言语不清
  • 突然晕倒或抽搐(严重时)
实际案例: 38岁的快递员李先生,在高温下连跑两小时,先是头晕出汗,没重视,后来全身乏力,最后被同事发现晕倒在路边,送医检查发现严重中暑并有肾损伤迹象。

从上述可以看出,早期和重度症状是递进的。如果碰到持续恶心、体温高又意识模糊这些变化,一定别大意。

03 中暑分哪几种?

  1. 热痉挛:以剧烈出汗后的小腿、腰腹抽筋为主,多见于体力劳动或运动后。一位16岁高中生运动会后,突然小腿抽筋得厉害,送到医务室测体温,没有升高,但明显是热痉挛。这种情况多因短时间内大量丢失盐分和水分,导致电解质紊乱造成。
  2. 热衰竭:主要表现为大量出汗后依旧乏力、头晕、血压下降。这时,皮肤可能还是湿润的,但人虚得说不出话。典型例子是,一位62岁的女性在菜市场忙了一上午,汗流浃背后觉得胸闷、昏沉,回家躺下还是没缓过来,经医生判断为热衰竭。
  3. 热射病:这是最危险的一类,体温超过40°C,意识混乱,甚至抽搐、昏迷。例如一名45岁的室外装卸工,顶着烈日连续作业,突然出现高热和意识丧失,被送到医院,被诊断为热射病。这属于急症,死亡风险较高,需要尽快处理。
🌞TIPS:中暑类型不同,严重程度和处理方式差别很大,尤其别把严重发热当成普通感冒拖着不管。

04 谁更容易“中招”?

  • 老人: 70岁以上的人夏天易中暑,原因是体温调节功能减弱,皮肤出汗减少。像在某社区,家住顶楼的78岁周奶奶,一到伏天经常觉得头昏胸闷,后来子女加装空调后,明显好多了。
  • 小孩: 尤其3岁以下的孩子,身体表面积大、出汗机制还没发育成熟,水分流失快,但不会主动表达口渴。一位2岁的宝宝,大中午趴在婴儿车里睡觉,结果全身湿透、精神萎靡,被家长及时发现后赶紧降温补水。
  • 经常户外活动、工地或快递从业者: 这些人长时间暴露在高温下,身体负荷大。
  • 慢病患者: 例如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的人,调节机制本身弱于常人。
  • 肥胖或过度劳累者: 脂肪会影响体温调节,熬夜体力消耗大时,耐热力也会变差。
这表明,体质、年龄、工作类型不同,中暑风险相差很大。家有老人小孩,好奇孩子大人最近状态,要多关注。

05 怎么应对已经发生的中暑?

如果发现身边有人疑似中暑,及时处理非常重要。简单方法见下方表格:

步骤要做什么注意点
1. 立刻转移 将患者转至阴凉、通风处。 别让患者再晒太阳,别强行站立行走。
2. 降温 松解衣物、全身擦拭温水或用电风扇吹。 别用冰水直接冲头,防止过度刺激。
3. 补充水分 饮用淡盐水或运动饮料(如果意识清醒)。 不能喝酒精饮品或大量一次性灌水。
4. 监测症状 观察体温、是否清醒,如果恶化立刻求医。 出现高热、抽搐、昏迷不能耽误。
📢TIPS: 如患者持续高热、精神恍惚或抽搐,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在送医途中也应持续降温。

06 日常怎么防止中暑?有用的方法在这

  • 增加水分和电解质的摄入:
    饮品/食物 为什么推荐 吃法建议
    淡盐水 弥补因出汗损失的盐分,帮助维持电解质平衡 剧烈活动后一杯(每次150-200毫升)
    新鲜水果(如西瓜、橙子) 补充水分,富含钾元素 饭后或运动后适量吃,不宜空腹大量食用
    绿豆汤 补水、清热,有一定的解暑作用 每日一碗,注意糖分不过多
  • 合理安排户外活动时间: 避开上午10点到下午4点最晒的时段。必要外出时,准备遮阳帽、墨镜和通风衣物。
  • 居家或办公注意通风: 当气温升高时,打开空调或电扇可帮助降低体温。空调房要适度通风,别让室温和室外温差过大。
  • 运动前后适度补充水分: 进行锻炼可提前喝点水,运动期间每隔15分钟左右补充一次。
  • 定期关心高危人群身体状态: 家中若有老人、小孩、孕妇、慢病患者,夏季应更加频繁观察体感、食欲和精神状况。
如果发现有头晕、全身无力等现象,先暂停活动,找地方歇一歇,让身体缓过来,是最直接有效的应对办法。

总结一下,中暑并非只有在高温下剧烈劳作才会发生,它其实可以悄悄“袭击”每个人,尤其是孩子和老人。通过早期识别身体那些并不明显的小信号、了解各个类型的中暑表现,及时补水和采取简单的降温举措,其实就能大大减少风险。多关心下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从日常的小细节做起,健康度夏并不难。如果有疑问,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咨询比自己硬撑要安全很多。


引用参考文献

  • Bouchama, A., & Knochel, J. P. (2002). Heat strok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46(25), 1978-1988.
  • Epstein, Y., & Yanovich, R. (2019). Heatstrok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80(25), 2449-2459.
  • Schmitt, B., & Schmitt, J. (2012). Prevention of heat-related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Public Health Reviews, 34(1),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