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走进鼻息肉的世界:你需要了解的关键知识

  • 112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走进鼻息肉的世界:你需要了解的关键知识封面图

走进鼻息肉的世界:你需要了解的关键知识

01 认识鼻息肉:一个“小客人”

有没有遇到过鼻子总有点不通气,说重不重,说轻也不轻?有些人其实是鼻腔或鼻窦里长了小肉球,这就是鼻息肉。它不是肿瘤,更不是“怪东西”,只是鼻腔长期受到刺激后鼓出来的“多余组织”,像是鼻腔里悄悄堆起的小沙包。
鼻息肉本身属于非癌性的增生,它常常由慢性炎症引起,例如过敏、感染反复发作。不过,单靠鼻息肉很难突然发现自己有什么大病,大多是在“鼻子不对劲”的时候才会被医生揪出来。

小贴士 😷:鼻息肉不是肿瘤,不用特别恐慌,但也别完全不当回事。

02 哪些信号值得留意?从轻微到明显的身体变化

  • 轻微、偶尔的信号:有的人一开始只是觉得有点鼻塞,或者偶尔清晨醒来鼻子闷闷的,吸气声音比以前大。
  • 进展后变明显:随着鼻息肉长大,鼻子堵得时间久了,可能表现为一直得用嘴呼吸,嗅觉慢慢减退。
  • 伴随症状:有时会反复流清水样的鼻涕,或者一感冒就是个不停。
真实例子 🧑:一位42岁的男性,每天早上起床,都有一种鼻腔塞满棉花似的感觉,白天需要不断吸气,晚上睡觉容易打鼾。
(本例仅此处使用,后文不再重复。)

这种情况其实不会马上影响到全身健康,但如果放着不管,时间长了可能让生活越来越不舒适,有些人甚至影响到和家人的交流 —— 说话声音“闷”了,自己都觉得别扭。

03 谁容易“招来”鼻息肉?

  • 1. 有过敏性鼻炎的人
    经常喷嚏流涕的朋友,鼻腔本就经常受到炎症影响,息肉出现几率会更高。
  • 2. 哮喘患者
    哮喘和鼻息肉常常是“亲戚”。研究显示,慢性鼻窦炎和哮喘并存的人,发展鼻息肉的比例更高。[1]
  • 3. 有家族史的人
    家里有亲属得过鼻息肉,这种遗传倾向会让风险高出一截。
别忽视 👀:孩子、青少年也可能得鼻息肉,特别是有以上情况的更要关注鼻部不适。

这些因素虽然听起来挺“精确”,但绝大部分鼻息肉患者平时都是普通的上班族、学生、老年人,各个年龄层的人都可能遇到,只是几率有所不同。

04 鼻息肉形成的背后:都有哪些原因?

大多数鼻息肉的“幕后推手”是:

因素 机制说明 数据/备注
慢性炎症 长期刺激让鼻腔黏膜增厚,组织水肿久而久之形成小“肉球” 一项研究表明,90%以上息肉与慢性炎症有关[2]
过敏反应 免疫系统反应导致鼻腔反复发炎,加重黏膜受损 过敏性鼻炎患者患息肉风险增高
遗传倾向 家族有相关病史的人风险更高,推测与基因相关 遗传因素尚无统一结论,但已被临床证实存在家族聚集现象
环境刺激 长时间接触空气污染、刺激性气体(比如油烟、粉尘)等 空气质量不佳区域发病率更高[3]
🧬 其实鼻息肉就像鼻腔里的“小润滑包”,本是身体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但持续的炎症会让保护变成负担。

05 诊断鼻息肉靠啥?简单说说医学检查

如果出现持续鼻塞、嗅觉下降这些困扰,医生会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帮你确定是否有鼻息肉:

  1. 鼻腔内窥镜:医生从鼻孔伸入一根细小的镜子(类似“探头”),能直接看到息肉的位置、大小以及数量。
  2. CT扫描:帮助判断息肉是否已经涉及鼻窦、更深层的部位,有助于制订后续治疗计划。
  3. 其他辅助检查:对有疑问的患者,可能会安排过敏原测试或者嗅觉测试等。
🔬 鼻息肉容易因外形“滚圆软润”而被直观看到,但最终诊断还要靠这些专业检查。
简单建议: 如果发现鼻塞长期不缓解、闻不清气味,记得提前约耳鼻喉专科, 别拖成“老毛病”。

06 鼻息肉治疗怎么选?对症才是关键

药物治疗 💊
  • 常见用法是激素鼻喷剂,可减轻炎症,缩小息肉体积。
  • 部分患者短期使用口服激素,观察效果。
适合息肉较小或刚发现的朋友。
手术摘除 🩺
  • 当喷剂、药物无法缓解症状,或者息肉已经影响生活时,医生会推荐微创手术。
  • 现在常用内窥镜微创切除,伤口小、恢复快。
适合体积较大的息肉或药物无效者。
个性化方案 🤝
  • 因人而异:有哮喘、过敏等伴随病史的朋友,需“联合管理”治疗慢性炎症。
  • 手术+药物综合使用,降低复发概率。
治疗关键在于“找对源头”:鼻息肉易复发,规范治疗和随访很重要。

07 预防鼻息肉的小妙招:从生活细节做起

鼻息肉固然有遗传、炎症等因素,但我觉得日常生活中“呵护鼻腔”还是有很大价值的。以下是一些简单、具体的建议:

推荐方式/食物 具体功效 怎么做
新鲜蔬果(橙子、草莓、青椒) 富含维生素C,帮助增强鼻腔黏膜抵御力 建议每天一到两种,生吃熟吃均可
含优质蛋白(鱼、鸡肉、豆制品) 有助修复黏膜,促进组织恢复 均衡搭配,主食之间替换轮流吃
充足饮水 保持鼻腔湿润,降低刺激 每天1500-2000ml,随时补充
良好室内通风 减少灰尘和过敏源积累 定期开窗、清洁空调滤网
建议:如出现长期鼻塞、嗅觉异常等情况,建议到耳鼻喉专科咨询一次,不必拖到“实在受不了了”才就医。选择正规医院的耳鼻喉科,是检查和治疗鼻息肉的最佳途径。

08 鼻息肉不是“小事”也别太焦虑

鼻息肉就像是不速之客,有时悄悄就来了,但多数时候并不可怕。最重要的是,遇到与鼻塞、嗅觉减退相关的“不对劲”,及早关注和正式诊治为好。
日常多加留心,合理饮食、保持环境整洁,给鼻腔创造个舒适的“小天地”。如果身边有亲人朋友属于高风险人群,也可以把本文内容转发给他们——关心的话题,越早了解越好。

参考文献

  1. Settipane, G. A., & Chafee, F. H. (1977). Nasal polyps in asthma and rhinitis: A review of 6,037 patients.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59(1), 17-21. https://doi.org/10.1016/0091-6749(77)90084-6
  2. Fokkens, W. J., Lund, V. J., Hopkins, C., et al. (2020). European Position Paper on Rhinosinusitis and Nasal Polyps 2020. Rhinology, 58(Suppl S29), 1-464.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2077450/
  3. Shin, S. Y., et al. (2016). Air pollution and rhinosinusiti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merican Journal of Rhinology & Allergy, 30(3), 195-201. https://doi.org/10.2500/ajra.2016.30.4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