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告别鼻息肉:轻松了解治疗的多种途径

  • 10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告别鼻息肉:轻松了解治疗的多种途径封面图
告别鼻息肉:轻松了解治疗的多种途径

01. 鼻息肉是什么?

在不少日常对话里,总有人抱怨:“最近老感觉鼻子不通气,好像里面堵了什么东西。”其实,这样的感受并不少见,不少人后来被医生告知鼻腔里长了“鼻息肉”。听上去有些陌生,但它就是鼻腔或鼻窦里出现的一种小小的“异常组织”(医学称为增生的黏膜)。
鼻息肉更多见于成年人,特别是长期过敏性鼻炎、鼻窦炎反复发作的人。它像个“不速之客”,长在鼻腔里,初时很小,但慢慢可能会增大,影响空气流通。研究显示,全球鼻息肉的发病率大约在1%~4%之间,40岁以后更常见(Bhattacharyya, 2009)。
这种“小麻烦”虽不等同于肿瘤,但别小看——留着不管,长期堵塞、炎症加重,还可能让嗅觉慢慢减退,甚至影响到睡眠和生活质量。
👃 简单说: 鼻息肉是一种鼻腔里的良性小“肿块”,和慢性炎症有很大关系。

02. 鼻息肉的常见症状

鼻息肉带来的感觉,其实早期不容易察觉。刚开始时,症状很轻微、偶尔才出现:
  • 偶尔鼻塞、不透气
  • 短时间内轻度流涕
  • 偶尔打喷嚏或鼻内有异物感
  • 偶尔感到嗅觉变弱

李阿姨,52岁,半年内总感觉一侧鼻子不通,晚上睡觉时候更明显,有时候还觉得味道闻不清。到医院一查,才发现是鼻腔里长了息肉。

到了息肉长得较大、长期存在时,症状就变得明显:

  • 持续鼻塞甚至完全堵住一侧鼻孔
  • 经常闻不到味道(嗅觉减退)
  • 鼻腔分泌物多、不易清理
  • 部分人会头痛,甚至影响说话、睡觉,打鼾加重
🧐 要留心: 鼻息肉的“信号”多半慢慢变严重,刚出现时容易被忽视。

03. 人生与鼻息肉的抗争:何时就医?

有些人发现自己鼻塞很久了、鼻涕总是好多,却习惯了不当回事。其实,对待鼻息肉这样长期、小步快跑式的变化,自己多用心一点,往往对健康更有帮助。
自我监测信号 需就医情况
偶尔鼻塞、流涕 超过2周不缓解,影响睡眠或嗅觉时
一侧鼻子持续不通气 鼻腔内感异物、嗅觉明显减退时
鼻冲洗、喷药无改善 长期反复鼻窦炎、呼吸困难时
小贴士: 鼻腔用指保护镜(简单的鼻腔镜检查)就能发现息肉,有条件最好到正规的耳鼻喉科。
🚩 别忽视: 若有持续性阻塞或感觉“鼻里有肉块”,该及时找医生排查。

04. 鼻息肉为什么会找上门?

鼻息肉不是凭空出现,主要和下列几种因素密切相关——
  • 慢性炎症反复: 长期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等,让鼻黏膜反复水肿增生,时间一长,“息肉”便会生长出来。
  • 气候与环境刺激: 长期接触灰尘、污染,有挥发性化学气味的环境里,也容易诱发炎症,增加鼻息肉风险。
  • 遗传因素: 有些人在家族中就有人出现鼻息肉(Settipane & Charnock, 2007)。
  • 免疫反应异常: 有哮喘、阿司匹林过敏、囊性纤维化等基础疾病的群体,鼻息肉更为常见。
  • 激素水平异常: 中老年、男性患病率稍高。

一项研究提到,反复过敏导致鼻腔EPX和EG2等免疫炎症细胞持续活跃,是关键(Rudack, 2018)。

📌 注意: 长期鼻炎、鼻窦炎没管理好,是息肉高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常见高风险人群 慢性鼻炎患者 / 家族有类似病史 / 长期暴露于刺激性环境 / 40岁以上男性

05. 传统治疗方法:药物与手术怎么选?

治疗鼻息肉,最常见的方式分为药物治疗和手术切除。
方法 适用人群 优点 不足
药物治疗 息肉体积较小,无严重阻塞 使用方便、风险低、费用较少 疗效有限,停药后易复发
手术切除
(鼻内镜下切除)
息肉大或反复复发,严重影响呼吸 快速缓解症状,清除堵塞 有麻醉和出血风险,术后须长期随访防复发
药物治疗主要有:
  • 鼻用激素喷雾——抑制鼻腔局部炎症,缩小息肉体积
  • 口服激素——用于急性期严重堵塞,但不适合长期连续用
  • 抗过敏药或抗生素——仅在伴随感染或过敏时使用

比如,赵先生,47岁,因鼻塞、头痛明显,医生建议行鼻内镜下息肉切除手术,术后配合激素喷雾,症状明显改善。

🔍 小技巧: 一般轻度息肉首选激素喷雾,若反复或阻塞严重,再考虑手术。

06. 新兴治疗方法:能否以小胜大?

近年来,随着医学进步,鼻息肉的治疗有了新选择,尤其是对一些传统方法效果一般、息肉容易复发的患者来说。
  • 生物制剂(Biologics): 指针对某些炎症因子(比如IL-4、IL-5等)的新药,很多用于鼻窦炎合并鼻息肉,比如派瑞单抗(Dupilumab)等(Bachert et al., 2019)。适合中-重度、传统疗法无效者,接受定期注射,复发率低,改善生活质量明显。
  • 局部靶向治疗: 最新一代的鼻腔药物喷雾,微粒分布更精准,减少全身副作用。
提升生活质量: 新一代生物制剂药物让部分重度患者不再反复手术。
新兴疗法 主要优势 适合对象
生物制剂 对顽固、频繁复发型疗效好 哮喘合并鼻息肉或对激素耐药者
创新型局部喷雾 副作用少、扩散均匀 初发或轻中度息肉
🔬 注意: 目前高端生物制剂费用较高,需评估经济条件及适应人群。

07. 预防鼻息肉的生活方式调整

降低鼻息肉复发风险,说到底还是离不开生活细节的调整。正面养护比亡羊补牢更靠谱。
  • 🌿 绿叶蔬菜 + 富含维生素C,有助于抵抗局部炎症 + 平时多吃菠菜、小白菜、芥蓝等当蔬菜主菜
  • 🍊 新鲜水果 + 补充抗氧化物,促进鼻腔黏膜修复 + 橙子、蓝莓、猕猴桃交替每天一份
  • 🐟 深海鱼 + 富含优质蛋白和Omega-3脂肪酸,减少过敏炎症 + 建议一周2次三文鱼或鲈鱼
  • 💧 维持室内湿润、通风 + 有助于减少鼻腔干燥,降低发炎机会 + 用加湿器,定期开窗换气
  • 🛁 鼻腔冲洗 + 温盐水可帮助清洁分泌物,减少致病因子 + 日常用生理盐水喷雾
🏡 帮助健康: 保持鼻腔湿润,多吃抗炎食物,有好处。
自我健康清单
推荐行动 每日蔬果 / 每周鱼类 / 室内通风湿润 / 日常鼻腔冲洗
就医指征 持续性鼻塞、嗅觉下降、疗效不佳须前往正规医院

结语

鼻息肉,听上去麻烦,其实只要用对办法,积极管理,完全有机会和它“和平共处”。平常多点留意鼻腔的信号,遇到长期鼻塞可别再当“小毛病”拖着。饮食新鲜多变、生活环境舒适清爽,再配合现代医学的新技术,多数鼻息肉可以得到妥善处理。说到底,健康生活不只是口号,而是每一天的自我关心和实际行动。从今天起,可以试着在日常点滴里为鼻子减负、增添清新。

主要参考文献

  1. Bhattacharyya, N. (2009). Influence of polyps on outcomes after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Laryngoscope, 119(11), 2166-2168.
  2. Settipane, G. A., & Charnock, D. R. (2007). Nasal polyps: epidemiology,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American Journal of Rhinology, 21(4), 1-6.
  3. Bachert, C., Han, J. K., Desrosiers, M., et al. (2019). Efficacy and safety of dupilumab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 (LIBERTY NP SINUS-24 and LIBERTY NP SINUS-52): results from two multicentre,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arallel-group phase 3 trials. The Lancet, 394(10209), 1638-1650.
  4. Rudack, C. (2018). Pathophysiology of nasal polyposis. GMS Current Topics in Otorhinolaryngology Head and Neck Surgery, 17, Doc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