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鼻子变得“顽固”:儿童鼻息肉的症状、原因与治疗探秘
有些孩子,鼻子总像堵了个棉花球,说话带着点鼻音,晚上还打呼噜。本来春天花粉多,孩子偶尔流鼻涕也习惯了。但如果鼻塞总是反复不见好,家长可能得警觉了。其实,鼻腔里的细小结构也会“闹脾气”,鼻息肉便是其中的一种小麻烦。本篇文章,带大家一起把儿童鼻息肉讲明白。
01. 鼻息肉到底是什么?
鼻息肉其实是鼻腔或鼻窦黏膜下长出来的柔软小肿物,看起来像透明的小葡萄。医学上认为它属于良性异常生长(Fokkens et al., 2020)。儿童发生鼻息肉的概率比成人低,但近年来因空气质量、过敏等问题,孩子患鼻息肉的现象并不少见。
- 通常不含疼痛感,容易被忽视
- 常见于单侧或双侧鼻腔
鼻息肉并不是“肉疙瘩”,更像鼻黏膜因为长期发炎水肿鼓起来了。它不会自己消失,反而经常因反复炎症而逐渐变大。
02. 哪些症状需要家长警觉?
鼻息肉刚开始时,孩子的表现常常并不明显,很容易被家长忽略。简单来说,症状可以分为早期和明显阶段。
症状阶段 | 具体表现 | 生活举例 |
---|---|---|
早期 | 轻度鼻塞、偶尔鼻音、早晨打喷嚏 | 例如:7岁男孩阿航总喜欢用嘴巴呼吸,和同学玩久了就流清鼻涕,家长以为是过敏,实际上鼻里早有异物萌芽。 |
明显 | 持续性鼻塞、嗓音变“闷”、夜里严重鼾声、注意力变差 | 像9岁女孩小雪,鼻子像一直感冒没好,她开始睡觉打呼噜,课堂上常常分神,老师发现她张着嘴呼吸,身体变得疲乏。 |
这些变化容易被当做单纯的感冒或过敏。如果孩子反复鼻塞、睡觉张口、讲话气息短,建议尽早到医院耳鼻喉科检查。
03. 鼻息肉的背后:常见诱因大揭秘
鼻息肉的形成,其实有点像“压力锅”:多种刺激反复作用下,鼻腔黏膜最终鼓起来。医学研究发现,以下因素与儿童鼻息肉密切相关(Klossek et al., 2021):
- 过敏体质: 经常鼻痒、流涕的孩子,长息肉风险更高。环境中的尘螨、花粉、宠物皮屑可能影响较大。
- 慢性鼻窦炎: 鼻腔长期发炎、反复感染,为息肉的出现提供了土壤。
- 遗传因素: 如果家长、兄弟姐妹有类似经历,孩子出现鼻息肉的几率会增加。
- 空气质量: 长时间处于PM2.5较高的环境里,本地学生群体鼻腔炎症问题更突出(Zhang et al., 2017)。
鼻息肉并非罕见疾病,但如果反复拖延,可能引发鼻窦炎、睡眠障碍,甚至影响面部发育和生长发育。
鼻息肉不具传染性,不过多与环境和个体易感性有关。
04. 如何确诊?准确判断是关键
嗅到异常,别让猜测拖延治疗时机。专业检查才是“锤子一锤定音”的办法。医生一般会这样诊断鼻息肉:
- 问诊了解:孩子近期是否鼻塞、打呼噜、用嘴呼吸等。
- 常规查体:用前鼻镜简单查看鼻腔内部状况。
- 鼻内镜检查: 小型光纤镜能清楚看到息肉位置和大小,这是确诊的“金标准”。
- 必要时行CT检查:用于评估是否合并鼻窦炎或结构异常。
检查过程通常无明显疼痛,孩子配合就能顺利完成。出现上述明显症状时,建议选择正规医院耳鼻喉专科就诊。
05. 治疗办法有哪些?每个孩子都不同
一旦确诊鼻息肉,医生会根据息肉的大小、数量、孩子症状的轻重程度制定治疗方案,原则是“减轻症状、阻止复发”。治疗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治疗方式 | 适用情况 | 说明 |
---|---|---|
药物治疗 | 轻到中度 | 局部激素喷鼻(缓解炎症)、短期口服激素。部分孩子需要配合抗过敏药。持续治疗3-6周后评估效果。 |
鼻内镜下手术 | 中-重度、失败药物治疗者 | 微创取出鼻息肉。手术风险小,但术后仍需继续预防慢性炎症,避免复发。 |
联合管理 | 合并鼻窦炎或严重鼻塞 | 有时需要多学科配合,例如儿童过敏专科、呼吸科联合随访。 |
治疗期间,家长要配合医生随访,严格按医嘱使用药物。突然停药或随意减量可能导致症状反复。
简单来讲,治疗目标并非“彻底根除”,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恢复良好呼吸和正常生活。
06. 家庭预防及护理建议
鼻息肉不完全可防,但通过日常细节和合理饮食,可以大大降低复发和加重的风险。
行为/食物 | 益处 | 食用/操作建议 |
---|---|---|
深色蔬菜(如菠菜,西兰花) | 富含抗氧化物,有助于修复鼻黏膜 | 一周多次,搭配主食清炒食用即可 |
水分补充 | 保持黏膜湿润,减少刺激 | 建议清晨起床及户外活动后主动喝水 |
规律通风 | 降低室内过敏源、病毒传播风险 | 每天开窗通风10-20分钟,早晚尤佳 |
沐浴后护肤 | 防止鼻腔干燥被激惹 | 使用纯水喷雾清洁鼻腔,轻揉外鼻 |
家里养宠物时,勤打扫卫生、定期梳毛;有过敏家族史的孩子,尽量避免接触花粉季节的户外草地。发现孩子连着几天鼻塞、不明原因打鼾,及时带去正规医院耳鼻喉科就诊。
- 建议每学期做1次常规视诊或鼻腔相关检查
- 家长如发现异常,不建议自行用药,避免病情延误
参考文献
- Fokkens, W. J., Lund, V. J., Hopkins, C., et al. (2020). European Position Paper on Rhinosinusitis and Nasal Polyps 2020. Rhinology, 58(Suppl S29), 1–464.
- Klossek, J. M., Neukirch, F., Pribil, C., & Jankowski, R. (2021). Prevalence of nasal polyposis in France: A cross-sectional, population-based study. Allergy, 76(9), 2847–2858.
- Zhang, Y., Zhang, L. (2017). Air pollution and nasal diseases. Current Allergy and Asthma Reports, 17(7),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