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将动脉瘤“收拾”干净:介入治疗的探秘之旅

  • 118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将动脉瘤“收拾”干净:介入治疗的探秘之旅封面图

将动脉瘤“收拾”干净:介入治疗的探秘之旅

01 动脉瘤是什么?

有时候,身体里一些本应该结实有弹性的血管,会在悄无声息中鼓起一个小包,这就是动脉瘤。它的出现常常没有感觉,就像水管壁鼓出来一样,也许连一点反应都没有。

动脉瘤其实就是动脉血管局部扩张形成的囊状结构,常发生在脑、主动脉等部位。一旦“鼓包”破裂,后果可能非常严重,比如脑出血或者大出血。

别忽视: 很多动脉瘤在早期没有明显信号,因此容易被忽略,尤其是没有不适的时候。

02 动脉瘤的警示信号

  • 持续头痛: 有位55岁的女性,平时身体还不错,最近却出现一侧持续性剧烈头痛,并伴有短暂意识模糊,最终被查出颅内动脉瘤。她的经历告诉我们,忽然的强烈头痛,尤其以前没有过的那种,需要引起重视。
  • 突然出现的视力改变: 如果一只眼睛忽然看不清,同时感到眼球附近隐约疼痛,也提示血管可能发生问题。
  • 腹部搏动性包块: 60岁男性发现腹部有跳动感和包块,经过B超证实为腹主动脉瘤。
提醒: 出现持续、剧烈的症状要尽快就诊。偶发的轻微不适并不能作为排除依据,明确的改变才是警示信号。

03 动脉瘤是如何形成的?

因素 说明
高血压 长时间的高血压会让血管壁受到更多压力,增加鼓包风险。
年龄上升 血管弹性随年龄下降,老化带来的损伤难以逆转。
吸烟 尼古丁和烟草成分可损伤血管内皮,促发异常扩张。
遗传易感性 有动脉瘤家族史的人更容易出现类似问题。
其他慢性病 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性病会影响血管健康。

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中动脉瘤的发病率显著增加(Vlak et al., 2011)。

小心: 动脉瘤一旦增大或破裂,危及生命,所以危险因素不能掉以轻心。

04 介入治疗的魅力在哪里?

很多人一听到需要动手术就会紧张,其实,动脉瘤介入治疗大多不需要“开肚子”。通过血管插管的微创方式,可以在影像引导下精确操作,把“修补材料”直接送到病灶位置。

优点:
  • 创口小,恢复快
  • 多数病例无需全麻,老人也适合
  • 定位精准,损伤小,恢复期短
适合这些情况:
  • 脑动脉瘤、主动脉瘤、肾动脉瘤等多种类型
  • 不宜传统开刀的高龄或有基础病患者
其实: 介入治疗为高危患者带来了更多选择和希望,是现代医疗中的亮点之一(Pierot et al., 2017)。

05 动脉瘤介入治疗方法有哪些?

  1.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目前颅内动脉瘤常用方法。医生经股动脉置入导管,在动脉瘤部位放入特殊弹簧圈,使血流绕过瘤体,阻断血流进入,减少破裂风险。
  2. 覆膜支架置入: 适用于主动脉瘤等较大血管。用带膜的支架“盖住”动脉瘤口,让动脉瘤慢慢闭合。
  3. 血管内栓塞材料充填: 对于形状规则、体积较小的动脉瘤,也会选用流体性材料一次性充填,达到阻断效果。
说起来: 每种方法都有适应症,没有“一刀切”,要根据情况个体化选择。

06 介入治疗原理揭秘 🧐

动脉瘤介入治疗的原理,其实有点像水管坏了以后用特殊材料把破口堵住——用物理法隔绝异常血流,减轻瘤壁压力。这里需要一点专业知识:动脉瘤之所以危险,是因为异常涡流和高压导致瘤体壁变薄。

主要机制:

  • 弹簧圈或栓塞材料填充瘤腔,出现血液凝固,形成“堵口”,减少破裂概率
  • 血流动力学发生变化,血流重新按正常路径前行
  • 部分情况下,有助于血管组织再生,瘤体最终被吸收或包埋
别忽视: 血管恢复不是一蹴而就,治疗的每一步需要精确操作和密切监控。

07 治疗后的康复与随访

介入治疗结束后,患者并非“一劳永逸”。恢复期的管理和后续随访同样重要。

康复要点:
  • 早期尽量卧床休息,避免重体力劳动,逐步恢复日常活动
  • 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及感染
  • 调整生活方式,对高血压、糖尿病进行有效干预
  • 按照医师建议科学用药(如抗血小板药物)
  • 定期复查影像学(脑动脉瘤多建议6个月、1年、2年分别随访)
复查时间 推荐检查
6个月 核磁共振/CT血管造影
1年 影像学和日常体检
2年 如无复发风险,可转为常规管理
提醒: 康复和定期随访是治疗成功的关键组成部分。有疑问时要随时联系医疗团队。

08 预防和健康小建议 🌿

平时怎么减少动脉瘤风险?
  • 三文鱼:富含Omega-3脂肪酸,有助于保护血管弹性。建议:每周2次统筹为宜
  • 坚果:含有健康脂肪,有利维持血管壁健康。可每日少量食用,约一小把
  • 绿叶蔬菜:富含抗氧化物,帮助减少炎症。每天推荐一至两份
日常建议
  • 控制血压,按需测量
  • 保持合适体重,适量运动
  • 主动了解家族史,必要时定期筛查
别忘了: 预防重于治疗,有良好生活习惯,配合理性饮食,能远离大多数血管问题。

09 未来展望与科学进步 🏥

随着人工智能辅助影像分析和新型材料发展,动脉瘤介入治疗正变得更加个性化。未来,纳米药物、可降解支架等创新手段可能带来更高的治愈率和安全性。(Brinjikji et al., 2019)

其实,只要及早发现、科学干预,加上康复和健康管理,多数动脉瘤都能够被“收拾得服服帖帖”。把握好每一步,健康其实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说明: 持续关注健康信息和最新医疗进展,对我们以及家人都大有益处。

参考文献

  1. Vlak, M. H., Rinkel, G. J., Greebe, P., Greving, J. P., Algra, A. (2011). Prevalence of 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 with emphasis on sex, age, comorbidity, country, and time period: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Lancet Neurology, 10(7), 626-636.
  2. Pierot, L., Wakhloo, A. K. (2017).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current status. Stroke, 48(7), 2043-2050.
  3. Brinjikji, W., Ghobrial, G. M., Lanzino, G., Kallmes, D. F. (2019). Innovations in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Nature Reviews Neurology, 15(5), 273-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