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生命通道:揭开颈动脉狭窄与支架置入术的神秘面纱 🫀
偶尔与朋友聊天时,突然听说谁的家人因为“脖子里的血管窄了”住进了医院。大家面面相觑,有人会轻声问一句:“那是不是很危险?”其实,颈动脉狭窄离我们的生活没有那么遥远。不过,透过科学的视角去理解它,就能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紧张。今天,咱们就聊聊,这条“生命高速路”的健康密码。
01 颈动脉狭窄的真相
颈动脉,就是负责把新鲜血液从心脏送往大脑的“交通要道”。有时候,这条路会因为“垃圾堵塞”变得不顺畅。生活中,其实不少人有颈动脉狭窄,却没有任何声音和感觉。有研究显示,50岁以上人群中,轻度颈动脉狭窄的比例可达5%[1]。
如果问,一开始有哪些蛛丝马迹?典型表现往往只是偶尔的头晕、短时间视物模糊,常被误认为是“太累了”或者“小中风的前奏”。更有些人,完全没有任何感觉。这个阶段,只有做超声等检查,才能发现这条“动脉高速路”正慢慢变窄。
02 身体发出的警报:不可忽视的信号
- 反复、一侧肢体无力——比如突然拿不住筷子或端不动水杯,但几分钟后又恢复了。
案例:一位62岁男性,因反复左手无力来医院检查,结果发现右侧颈动脉狭窄超过80%。
这说明,反复出现的短暂症状不容小觑。 - 持续性言语不清或理解障碍——家人突然发现一个中年女性说话混乱,甚至误以为是“短暂性失语”。
例子:55岁的女会计,突然说不清“今天的报表”,两小时后才逐渐恢复,实为颈动脉狭窄初步发作。 - 突然视力模糊或看东西变双影——视力突然“断片”,但很快又恢复过来。
03 为什么会得颈动脉狭窄?——原因你未必想得到
主要风险因素 | 机理解析 |
---|---|
年龄增长 | 血管弹性下降,动脉内壁更易沉积斑块 |
高血压 | 长期高压下,血管壁损伤,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 |
糖尿病 | 血糖异常,促使血管炎症反应,斑块堆积加速 |
血脂异常 | 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斑块生成概率变高 |
吸烟 | 有毒物质刺激血管壁,促进斑块形成 |
家族遗传 | 父母有动脉硬化的人更易出现类似问题 |
有研究(Brott et al.,2010)指出,高血压人在60岁以后发生颈动脉狭窄的风险可提升至2-3倍,而吸烟和血脂异常更让风险进一步增加[2]。这也提醒我们,健康用血管不是理所当然,身体有问题总有迹可循。
04 介入治疗的发展和意义
传统上,动脉堵塞常靠手术剥除斑块。但上世纪90年代起,医生们逐渐摸索出新的“修复”方式——支架介入。只需在股动脉(腹股沟)上开个小口,将“金属薄网”送入血管多狭窄处撑开。这种微创技术,已经成为部分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的重要选择(Gurm et al., 2016[3])。
- 创伤小:无需大切口和复杂缝合
- 恢复快:多数患者术后第二天可下地活动
- 适用面广:高龄、合并慢病的人,也有机会受益
05 支架置入术全流程揭秘
简单来说,支架置入术其实像打通水管的“导管疏通+小型撑架”。通常过程如下:
- 局部麻醉,在腹股沟动脉穿刺
- 延长软管(导管)送到锁骨下直至颈动脉分叉处
- 先用球囊扩张狭窄段
- 再把带“网格”的支架释放并撑开
- 取出所有器械,观察无异常后完成手术
06 手术前:必须做好的功课
- 颈动脉超声——最基础的筛查和复查工具,判断狭窄部位和严重程度。
- CTA 或 MR 血管成像——像给血管做“全景照相”,能清晰显示斑块、狭窄程度和脑供血情况。
- 血常规与凝血、肾功能——确保身体状态允许接受介入操作。
- 疗效和风险评估——心内科、神经内科、影像多学科评估,判断是否更适合药物、手术还是介入治疗。
07 术后康复与监测重点
- 药物管理: 术后需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以减少血栓风险。
- 作息与饮食: 日常可照常活动,建议均衡饮食、多喝水,避免劳累。
- 随访复查: 术后1、3、6、12个月以及随后每年进行颈动脉超声及血压管理。
08 日常食疗与预防方法
食物名称 | 具体功效 | 食用建议 |
---|---|---|
三文鱼/深海鱼 | 富含OMEGA-3脂肪酸,帮助维持血管弹性 | 每周吃2~3次,清蒸口感好,口味也易接受 |
燕麦 | 膳食纤维丰富,协助降血脂,保护血管内壁 | 早餐换成燕麦粥,便利又健康 |
绿叶蔬菜 | 含多种维生素和抗氧化物,减少动脉硬化趋势 | 每天1~2种以上的绿色蔬菜 |
坚果(核桃、杏仁) | 含有有益脂肪酸和植物蛋白,助力血管健康 | 每日1小把即可,无需过量 |
09 未来展望:新技术带来新希望
随着材料科技进步,颈动脉支架正不断优化。最新一代药物涂层支架、可降解支架等相关研究逐渐增多(Marquardt et al., 2023[4])。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高分辨率影像引导手术等领域,医学界也给“打通生命通道”带来更多想象空间。
说到底,颈动脉健康是一个长期坚持的结果,不断更新知识、积极进行风险筛查,才是守护大脑的最佳策略。和医生交谈、定期体检、科学饮食,这些看似平凡的动作,其实都在帮自己“加上安全锁”。
参考文献
- Inzitari, D., Eliasziw, M., Gates, P., Sharpe, B. L., Chan, R. K., Meldrum, H. E., Barnett, H. J. M. (2000). The causes and risk of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asymptomatic internal-carotid-artery stenosis.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42(23), 1693-1700.
- Brott, T. G., Halperin, J. L., Abbara, S., Bacharach, J. M., Barr, J. D., Bush, R. L., ... & Roubin, G. S. (2010). 2011 ASA/ACCF/AHA/AANN/AANS/ACR/ASNR/CNS/SAIP/SCAI/SIR/SNIS/SVM/SVS guideline on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extracranial carotid and vertebral artery diseas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57(8), e16-e94.
- Gurm, H. S., Yadav, J. S., Fayad, P., Katzen, B. T., Mishkel, G. J., Bajwa, T. K., ... & Kennedy, K. F. (2016). Long-term results of carotid artery stenting versus endarterectomy in high-risk patient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4(11), 1021-1031.
- Marquardt, L., Ajduk, M., Schellinger, P. D., et al. (2023). Drug-eluting stents and biodegradable scaffolds for the treatment of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Current evidence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NeuroInterventional Surgery, 15(9), 886-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