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子宫肌瘤的治疗新选择:介入栓塞术的优势与展望

  • 154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子宫肌瘤的治疗新选择:介入栓塞术的优势与展望封面图

子宫肌瘤:介入栓塞术的优势与前景

有不少女性朋友总是在例假期间觉得肚子不舒服,却总归咬咬牙就过去了。直到某一天去做体检,医生说,子宫里长了一个“瘤子”。听起来让人紧张,其实子宫肌瘤非常常见,有了新方法,处理起来并没有想象中复杂。

01 子宫肌瘤到底是什么?

子宫肌瘤,说通俗点,就是子宫肌肉层里多出来的一块“小团块”,其实大多数是良性的。这种“团块”形成主要和雌激素有关,也和年龄、家族遗传等因素离不开关系。
从分类上来说,子宫肌瘤分为三种:

类型 位置 常见表现
肌壁间肌瘤 长在子宫肌肉层内部 最常见,初期不易发现
黏膜下肌瘤 凸向子宫腔内 易导致出血、贫血
浆膜下肌瘤 长在子宫表面 大多没症状,但大时可有压迫感
提示:子宫肌瘤不是“绝症”,不少女性40岁前后会遇到,只是程度不同。

02 有哪些症状需要关注?

  • 月经改变: 有时候,肌瘤会让月经总是提前、延长,也可能导致经血增多。比如有位36岁的朋友,月经量突然增加,还总觉得没力气,后来检查才知道和黏膜下肌瘤有关。
  • 腹部不适: 少数人会感觉下腹有胀胀的感觉,位置和子宫肌瘤的大小、位置相关。当肌瘤比较大时,甚至坐着时会感觉腹部有个“异物”感。
  • 排尿或便秘: 肌瘤压迫到膀胱或肠道时,有些人出现小便频繁或便秘。
🌟 别小看这些信号,虽然大多初期只有轻微变动,但持续时间长、症状明显要考虑就医。

其实,每个人表现都有不同。有的人只是偶尔腹部不舒服,有的人月经一直闹个不停。长期如此,不仅容易贫血,还影响心情和生活效率。

03 传统治疗方式有什么烦恼?

说起对子宫肌瘤的处理,过去最常见的就是动刀手术,还有药物治疗。不过,这些办法确实不太完美,有些让人挺为难的地方。

方式 优点 局限
手术切除肌瘤 直接见效,适合大肌瘤 创伤大,恢复慢,部分需切除子宫
药物治疗 非侵入,不用手术 多数不能根治,停药易复发

比如有一位45岁的女性,她的肌瘤反复影响月经,药物效果有限。医生建议手术,但她希望保住子宫。
这类情况其实不少。手术虽然解决得快,可身体元气也损不少。药物能缓解症状,但难以完全消灭肌瘤,还容易复发。

提醒:传统方式各有利弊,不同人要根据实际选择。

04 介入栓塞术怎么做?原理是什么?

介入栓塞术,有点像“精准堵路”。医生通过一根很细的导管,把特殊微小颗粒送进肌瘤供血的动脉,阻断血流,肌瘤没了“养分”,慢慢变小,甚至消失。
整个过程大致分为:

  1. 局部麻醉
  2. 在大腿根部穿刺进动脉,置入细导管
  3. 定位后注射微粒/药物阻断肌瘤血流
  4. 撤出导管,简单包扎伤口
小常识:整个过程大多一小时左右,无需全身麻醉,不用开腹。

05 介入栓塞术优点有哪些?

优势 详细说明
创伤极小 只需穿刺一个小口,术后很快下地活动
恢复快 绝大多数人住院1-3天即可出院
保留生育能力 不切除子宫,尤其适合有生育计划的女性 [Hehenkamp et al., 2008]
并发症少 与传统手术相比,感染、出血风险更低
适合反复发作或不能手术者 慢性疾病或多次复发的人群提供了新选择
小贴士:2017年一项临床研究发现,介入栓塞术满意率约90%,术后一年内肌瘤体积平均缩小60%以上 [Pelage et al., 2017]

06 未来趋势:介入栓塞术会变得如何?

随着医学技术进步,介入栓塞术“越来越聪明”了。一些新型微粒材料生物相容性提高,不仅阻断供血,还能减少炎症反应。
还有的医院开始尝试将微创手术和介入栓塞结合,更好地解决大体积肌瘤或特殊位置的难题。

  • 孕育需求多元: 越来越多年轻女性希望既保留子宫功能,又避免大手术,栓塞术逐渐受到青睐。
  • 设备更先进: 高分辨率影像指导,让“堵路”更精细准确,减少误伤。
  • 术后恢复管理: 一些中心配合康复营养、心理指导,恢复速度、舒适度都有进步。
结语:现在,子宫肌瘤的治疗选择越来越多样。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尽早沟通医生,别让担忧憋在心头,新技术正带来更温和的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 Pelage, J. P., Soyer, P., Le Dref, O., Jacob, D., Hernigou, A., & Laurent, A. (2017). Fibroid volume reduction after uterine artery embolization: quantification and predictive factors. Cardiovascular and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40(6), 898-905. https://doi.org/10.1007/s00270-017-1620-4
  2. Hehenkamp, W. J. K., Volkers, N. A., Donderwinkel, P. F. J., de Blok, S., Birnie, E., Reekers, J. A., & Ankum, W. M. (2008). Uterine artery embolization versus hysterectomy in the treatment of symptomatic uterine fibroids (EMMY trial): Peri‐and postprocedural results from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199(4), 409.e1-409.e7.
  3. Goodwin, S. C., Spies, J. B., Worthington-Kirsch, R., Peterson, E., Pron, G., Li, S., Myers, E. R., & Subramanian, S. (2008). Uterine artery emboliz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uterine leiomyomata: long-term outcomes from the FIBROID Registry. Obstetrics & Gynecology, 111(1), 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