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躁狂的迷雾:躁狂症的治疗之道
什么是躁狂症?
生活里,时而会遇到情绪高涨、活力爆棚的时候,比如工作顺利后几天情绪都很激动。但如果这种状态突然变得异常强烈,甚至几个晚上不睡觉,还感觉很好,那就需要注意了。躁狂症(Mania)不是一般的“好心情”,它属于情感障碍的一类,常见于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中。躁狂发作时,有些人会突然变得过度自信、想法跳跃、话说个不停,做事冲动,有时花钱很快或者对自己的能力有不切实际的估计。
这种变化,有时家人和朋友比本人更早察觉。简单来说,如果一段时间内持续表现出与平时性格完全不同的极端活跃、激动、控制不住的行为或思维,甚至影响到了正常学习、工作、社交,这说明情绪可能真的出了问题。早发现,早治疗,迷雾才会慢慢消散。
躁狂症会有哪些明显表现?
早期的躁狂症信号往往很隐蔽。比如,有人可能只是话多了点,情绪比平时高一点,偶尔熬夜也不感觉累。到了发作阶段,症状变得明显:行动急躁,做事不计后果,甚至会把存款一夜挥霍掉。
曾有位35岁的男性,平时性格稳重,最近却几乎不眠,突然激情四射、思路飘忽,不停投资买东西,还坚信自己能一夜暴富,家人感到明显的不对劲。这个例子提醒我们,躁狂症并不是“强撑着高兴”,而是难以自控的异常状态。
表现类型 | 具体表现 |
---|---|
情绪变化 | 从轻微愉快,发展为莫名兴奋、持续亢奋,甚至可能愤怒暴躁 |
行为特征 | 精力旺盛、活动过多、不停说话、做事冲动,大手大脚花钱 |
思维状态 | 想法跳跃、注意力分散,自以为能力超群,偶有夸大妄想 |
社交变化 | 突然表现得过分热情,或对他人不耐烦,损害人际关系 |
躁狂症为什么会发生?
研究发现,躁狂症的发生和遗传有关。例如,如果父母患有情感障碍,子女的风险会明显升高(Craddock & Sklar, 2013)。这点正像跑步时天生条件不一样,有人先天易感。
医学界普遍认为,脑内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递质的失调,很可能引发情绪上的大波动(Baldessarini et al., 2019)。
家庭矛盾、工作压力常常成为导火索。有些人因重大生活变故后才出现躁狂,正说明外界刺激也不可忽视。
长期熬夜、作息紊乱,或酒精/药物滥用,会打破脑内平衡,间接诱发情绪障碍。
药物治疗:情绪平稳的基石
目前,药物仍是治疗躁狂症的主力方法。不同于普通感冒用药,情感障碍的药物讲究个体调配和长期管理。有三大类:
- 情绪稳定剂: 比如碳酸锂和丙戊酸,有调节情绪波动、预防反复发作的作用。很多患者在医生指导下长期服用,可大大减轻发作频率。(Geddes & Miklowitz, 2013)
- 抗精神病药物: 发作期若有严重兴奋或攻击性,医生会酌情短期加用,如利培酮、喹硫平等,以帮助快速稳住情绪。
- 辅助用药: 某些短期安眠药、抗焦虑药则用于缓解紧张或失眠。
药物类型 | 常用药物 | 主要作用 |
---|---|---|
情绪稳定剂 | 碳酸锂、丙戊酸、拉莫三嗪 | 减少情绪波动,防止复发 |
抗精神病药 | 喹硫平、奥氮平等 | 减轻严重躁动,帮助镇静 |
辅助药物 | 安眠药、抗焦虑药 | 促进入睡,缓解焦虑 |
心理治疗:辅助但不可或缺
心理治疗就像一盏灯,帮患者和家属走出情绪的迷雾。虽然药物打基础,心理干预才能巩固效果。
通过和专业心理师对话,患者学会了识别并修正负面思维,掌握情绪调节方法。
家人也能参与进来,共同了解病情,减少误解和指责,增强社会支持。
和同样有情感障碍的人互相交流,获得被理解的安全感,也有助于自我管理。
生活方式调整:自我管理的关键
除了治疗,日常生活的调整作用不小。有规律的作息、健康饮食、适当锻炼这些看似“小事”,其实对恢复非常重要。
作息管理 🛏️
- 养成每天固定睡觉、起床时间,白天适度增加户外活动。
- 睡前尽量不玩手机,让大脑有缓冲时间。
饮食推荐 🥗
-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粗粮,有助于提升整体精神状态。
- 适量摄入坚果和深海鱼(含欧米伽-3脂肪酸),有辅助稳定情绪的效果(Sarris et al., 2012)。
适度运动 🏃
- 每周适量进行快走、慢跑、瑜伽等温和运动,帮助释放压力。
前景展望:科研进展与社会支持
躁狂症虽然容易反复,但近年来治疗手段不断改进。比如新的情绪稳定剂、个体化心理疗法正逐步走进临床,而数字健康工具(如情绪日记App)也能帮助监测情绪变化。社会层面的关怀同样重要,家人、朋友的理解和包容,能极大减轻患者压力,帮助坚持治疗。
国内外专家都呼吁,早期识别、及时干预是改善预后关键。定期随访、坚持用药、重视心理辅助,再加上健康的生活习惯,躁狂的阴影会逐渐淡去。
参考文献
- Baldessarini, R.J., Vázquez, G.H., Tondo, L. (2019). Bipolar depression: A major unsolved challen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polar Disorders, 7(1), 1-10.
- Craddock, N., & Sklar, P. (2013). Genetics of bipolar disorder. The Lancet, 381(9878), 1654-1662.
- Geddes, J. R., & Miklowitz, D. J. (2013). Treatment of bipolar disorder. Lancet, 381(9878), 1672-1682.
- Sarris, J., et al. (2012). Omega-3 fatty acids as a treatment for bipolar depression: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73(1), 8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