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血糖高与糖尿病:隐秘的连接与防控之道

  • 9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血糖高与糖尿病:隐秘的连接与防控之道封面图

血糖高与糖尿病:隐秘的连接与防控之道

01 正常血糖与高血糖:身体里的微小变化

有时你吃过一顿饱饭,过一会就犯困、情绪起伏大,其实这些都和血糖在体内的波动有关。很多人平时做体检,只关注胆固醇、血压,很容易忽略血糖。血糖看似一串数字,背后却有不少学问。健康的成年人,空腹血糖一般在3.9-6.1mmol/L之间,餐后2小时则不高于7.8mmol/L[1]。若你的血糖长期超过这些数值,即使还没得糖尿病,也属于“高血糖”状态。

血糖波动微妙 : 早期血糖升高时,身体不一定有明显不适,偶尔只是“犯困易倦”“早上起床眼睛模糊”或者“夜里多尿”,很容易被忽视。长期下来,高血糖却能慢慢损伤血管和神经,埋下许多健康隐患。

TIPS: 正常血糖不等于绝对安全,偶尔的小波动需关注,但无需紧张,关键是观察变化趋势。

02 糖尿病有哪些类型?原因有什么不同?

  • 1型糖尿病:常见于青少年,多数与遗传因素及免疫异常有关,胰岛素无法分泌或分泌非常少。
    有位12岁的男孩,突然经常口渴、消瘦,经检查发现胰岛素基本无法分泌,这种情况发展得很快,需要终身注射胰岛素。
  • 2型糖尿病:最常见,占成人糖尿病90%以上。通常和肥胖、年龄增长、家族史以及生活方式关系密切。
    50岁的女性,平时工作压力大、常常在外就餐,体重逐年上升,后来体检血糖超标,经过咨询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
  • 妊娠糖尿病:只有怀孕女性才会遇到,一般出现在孕中晚期。多数产后血糖会恢复,但部分女性未来患2型糖尿病风险升高。

这里要留意:不同类型的糖尿病,病因和发展速度都不太一样。1型往往来得快、症状明显,而2型多数在长期不知不觉中过去。

类型 主要人群 典型起因 进展速度
1型 儿童、青少年 遗传、免疫异常 迅速
2型 中老年、超重者 肥胖、遗传、生活方式 缓慢
妊娠型 孕中后期女性 激素变化 一过性

03 高血糖和糖尿病,是一个意思吗?

其实,高血糖≠糖尿病,但它就像路口的红灯一样,提前给出警示。高血糖属于血糖调节的“亚健康”阶段,医学名称叫“糖调节受损”。如果不及时干预,大量研究证实,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比正常人会高出10倍以上[2]

不过,短暂性的高血糖并不等同于糖尿病。有时情绪紧张、熬夜、重感冒后也可能短暂升高,但很快恢复。但如果连续多次检测都高于标准,尤其是合并高体重、肚子大,或者家有人得过糖尿病,这时候就得小心了。

健康状态 空腹血糖 (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 (mmol/L) 临床意义
正常 3.9-6.1 <7.8 无明显风险
糖调节受损 6.1-7.0 7.8-11.1 高血糖风险
糖尿病 ≥7.0 ≥11.1 明确诊断

血糖过高会让血管内皮变脆弱,增加心脑血管疾病、肾功能损害、视网膜病变等风险[2]。这说明,看似“没什么感觉”的高血糖,实际上有不少潜在危害,千万别轻视。

04 胰岛素:调控血糖的“指挥家”

胰岛素是一种由胰腺β细胞分泌的激素,专门负责“指挥”血糖进入我们的肌肉、脂肪和肝脏细胞,保证全身器官有足够能量。如果血糖是河流,胰岛素就是那个开关闸门的“调节师”。

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核心机制,意思是细胞对胰岛素的感应变迟钝了,虽然身体还在拼命分泌胰岛素,但血糖就是降不下去。结果就是,身体既“过度辛劳”又达不到目标,形成恶性循环。肥胖、缺乏锻炼,以及家族史都是重要诱因[3]

别忽视 疾病早期,胰岛素分泌一度增加,但最终往往耗竭;这就是早发现、找原因的意义。

05 血糖要怎么监测?哪些方法靠谱?

血糖监测不只是“糖友”需要,实际上每个人都可以自测。简单来说,家用血糖仪可用来测空腹、餐后、睡前等多个时点。建议:遇到体重变化明显、家人有糖尿病史、反复出现口渴多尿等,都值得测一测。

血糖监测时机 适合人群
体检结果异常 所有成年人
体重波动大、明显疲倦 40岁以上人士
家族有糖尿病史 高危人群

个别情况下,医生还会建议做“糖耐量试验”或连续血糖监测——这要在专业医疗机构进行。最好的办法,是每年做一次基础血糖筛查,一旦发现持续升高及时复查。

小建议 血糖测试要注意规范操作,采血前清洗双手,避免假阳性。

06 如何远离高血糖和糖尿病?这些方法有用!

说到底,预防高血糖和糖尿病,核心就是“合理吃+常运动+好作息”。简单来讲,坚果、新鲜蔬菜和全谷杂粮食物,都是帮助稳定血糖的好帮手。例如:

  • 每日添加燕麦,能缓慢释放能量,减少血糖波动。
  • 深绿叶蔬菜(如菠菜、油麦菜)富含膳食纤维,有利于肠道代谢,对血糖稳定帮助大。
  • 山药、紫薯替代部分主食,延缓餐后血糖升高,日常膳食中可适当添加。
  • 适量米饭搭配小份量坚果(比如核桃、腰果),帮助延缓消化吸收。

还有,规律锻炼比“偶尔剧烈运动”更重要。每周3-5次快走或骑车,每次30分钟,比单次突击效果更稳定。

医疗建议: 40岁以上,建议每年查空腹血糖,特别有家族史的人就要更密切监控。有症状疑虑时尽快咨询专业内分泌科或内科医生。

小结

血糖的变化有时很隐蔽,但只要日常注意体检,合理安排膳食和作息,大多数高血糖风险都能提前防控。其实,健康管理不只是医生的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身体的小卫士。饮食、锻炼、血糖关注三管齐下,不仅能帮助我们降血糖,还能守护更多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2020).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is of diabetes: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20. Diabetes Care, 43(Supplement 1), S14–S31.
  2. Tabák, A. G., Herder, C., Rathmann, W., Brunner, E. J., & Kivimäki, M. (2012). Prediabetes: a high-risk state for diabetes development. Lancet, 379(9833), 2279–2290.
  3. DeFronzo, R. A. (2009). From the Triumvirate to the Ominous Octet: A new paradigm for the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Diabetes, 58(4), 773-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