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全面了解乳腺癌:症状、机制、诊断与治疗

  • 6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全面了解乳腺癌:症状、机制、诊断与治疗封面图

全面了解乳腺癌:症状、机制、诊断与治疗

01 什么是乳腺癌?

在日常的聊天中,时不时会听到“乳腺癌”这个词。比如有位亲戚做例行体检时被意外发现乳房有小结节,大家一时间有些紧张。其实,乳腺癌指的是乳房里原本正常的细胞,突然开始异常增长,形成肿块。如果这些不正常的细胞长势很快,还会通过血液或淋巴“跑”到身体别的地方。

绝大多数乳腺癌发生在女性身上,男性患上也不是没有,但概率极低。乳腺癌最初的位置通常在乳管或乳腺小叶(产奶的部位),一开始可能“安静无声”,等到体积变大或者扩散后才真正被觉察到。

02 常见症状和身体信号

  • 乳腺肿块(最常见):自己摸到乳房里有个硬块,通常不会疼。但如果持续存在或者慢慢变大,最好别拖着。
  • 🔎 乳头分泌物:有些人早期可能会发现乳头渗出液体,尤其是带血的情况,不能大意;也有可能只是淡黄色或清亮分泌物。
  • 🌸 皮肤改变:局部皮肤变红、发硬、出现凹陷,甚至像桔子皮那样的小坑。偶尔也会看到皮肤脱屑、增厚。
  • ⚠️ 外观异常:乳房外形和大小突然发生变化,或者一侧上提、内陷等,都值得引起重视。
  • 💡 乳头变化:乳头回缩、形状变扁、乳头周围皮肤变色、溃破也提示要警惕。

实际生活中,比如55岁的林女士,最近体检时发现右乳有个小结节,无痛感。她最初没太在意,后来医生建议做进一步检查,确诊为乳腺癌。这种情况并不罕见,肿块初期经常没有不适,但一旦持续、变大或伴有其他变化,切记早点就医。

另外,如果腋下出现无痛肿块、身体乏力、骨痛,可能提示乳腺癌已经开始扩散。这类信号出现时通常说明病情已进入比较明显的阶段,不能再犹豫。

03 为什么会得乳腺癌?

很多人关心“乳腺癌到底是怎么来的?”实际上,背后的原因和身体、遗传、环境、日常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有关。简单来讲:

  • 年龄增长:年龄大,尤其50岁之后,患乳腺癌的概率明显升高。
  • 激素影响:雌激素分泌过多或长期使用激素相关药物,也会增加异常细胞出现的机会。
  • 遗传基因:母亲、姐妹等直系亲属中有人曾患乳腺癌,本人的风险会高不少。根据调查,BRCA1、BRCA2等基因突变携带者风险更高(Fackenthal & Olopade, 2007)。
  • 生活方式:肥胖、经常摄入高热量食物、缺乏运动、长期饮酒这些习惯,对乳腺健康影响不小。
  • 环境因素:比如长期暴露在有害化学物、辐射等环境中,虽然比较少见,但也确实有案例证据。
  • 生育史:未生育或初产年龄较晚,患乳腺癌风险略高;而哺乳则会降低这个风险(Collaborative Group on Hormonal Factors in Breast Cancer, 2002)。

这里需要小心一个误区:绝大多数患者之前身体都很健康,没有任何不良生活习惯或家族史。来自WHO的数据也说明,约有一半的乳腺癌发生在除了性别和年龄外没有其他明确风险因素的人群里(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4)。

04 乳腺癌是怎么检查出来的?

如果怀疑乳腺有问题,常用的检查方式有这些步骤:

  • 📷 乳腺X光(钼靶):拍个片子,能够直观显示肿块、钙化点等异常。
  • 🌈 乳腺超声:用来区分肿块是实性还是囊性(里面是液体还是细胞团),无痛、无辐射。
  • 🧪 细针穿刺活检:用细针取一点可疑组织,送病理科查查究竟是良性还是恶性。
  • 💉 病理免疫分型:如果诊断为乳腺癌,医生一般会进一步检测肿瘤的激素受体、Her2蛋白,用于指导后续治疗。

综合判断这些结果,医生才能最终确认是否是乳腺癌,以及属于哪种亚型。这一步非常关键,对后续的治疗方案影响很大。

05 治疗乳腺癌有哪些办法?

乳腺癌的治疗方法会根据具体分期、亚型和身体情况来决定,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 手术治疗:去除肿瘤组织,部分病人只需要切除肿块,有的需要切除整个乳房或者部分淋巴结。
  • 放射治疗:手术后辅助,消灭残留在局部的异常细胞,降低复发风险。
  • 化疗:全身用药,尤其在肿瘤已扩散或者有高危因素时,帮助杀灭体内可能潜伏的肿瘤细胞。
  • 内分泌治疗:如果肿瘤对激素敏感,药物可以帮助“切断”激素信号,达到抑制生长的效果。
  • 靶向治疗:主要针对那些Her2阳性的乳腺癌,特定药物“精准打击”异常蛋白,副作用较小。

以前文提到的林女士为例,她在乳腺外科接受了化疗,期间需要住院观察,同时配合调节营养。这种多学科协作,有助于提高治疗安全性和效果。根据数据,早期乳腺癌通过综合治疗,生存率远高于晚期(DeSantis et al., 2022)。

说起来,每个人的治疗体验都不同。医师团队会根据肿瘤的大小、分型、耐受性等多方面因素,为患者设计个性化方案。这种“量身定做”的治疗越来越重要。

06 乳腺健康日常管理和预防指南

预防乳腺癌,没有哪条路100%可靠,但日常生活里的好习惯,确实可以帮忙降低风险。以下方法大家可以参考:

  • 🥗 多摄入蔬菜水果 + 维生素、膳食纤维丰富,有益乳腺健康 + 建议每天保证5种以上,新鲜搭配,生吃熟食都可以
  • 🍵 优质蛋白质 + 促进组织修复,增强免疫力 + 建议选择鱼、豆制品、瘦肉,交替食用效果更好
  • 🚶‍♀️ 坚持适量运动 + 运动有助调节激素,控制体重 + 每周至少3次快走、骑车或舞蹈,每次30分钟以上
  • 🍼 哺乳 + 分娩后母乳喂养,有助降低妈妈自身乳腺癌风险 + 自然哺乳时间1年以上最为理想
  • 🩺 定期体检+自我检查 + 每年体检结合乳腺超声或X线,40岁后建议加做乳腺X线和/或磁共振检查 + 平时每月自检乳房,如果有异常及时就医

很多朋友担心饮食中“是不是必须戒掉XX才不发病?”,其实过度紧张完全没必要。保持整体饮食均衡、合理安排作息、情绪放松,帮助身体保持“最佳状态”就足够了。

有家族史、高危基因携带、乳腺有不明肿块、反复皮肤改变者,建议提前咨询专业医生。

07 结语:早发现,早应对,更安心

乳腺癌不可怕,怕的是忽略身体的小信号。无论是自检时候发现的一个小硬块,还是体检报告上的一点异常,都比我们想象中重要很多。健康管理从了解和重视开始,很多时候一个小举动,就能带来安心的未来。如果你发现有类似信号,或者正面临乳腺健康方面的困惑,不妨早点跟专业医生聊一聊。愿每一个人都能守护好自己的健康,和家人一起安心面对每一天。

参考资料

  1. Fackenthal, J. D., & Olopade, O. I. (2007). Breast cancer risk associated with BRCA1 and BRCA2 in diverse populations. Nature Reviews Cancer, 7(12), 937–948. https://doi.org/10.1038/nrc2054
  2. Collaborative Group on Hormonal Factors in Breast Cancer. (2002). Breast cancer and breastfeeding: collaborative reanalysis of individual data from 47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in 30 countries, including 50302 women with breast cancer and 96973 women without the disease. Lancet, 360(9328), 187–195.
  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4). Breast cancer.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breast-cancer
  4. DeSantis, C. E., Ma, J., Gaudet, M. M., Newman, L. A., Miller, K. D., Goding Sauer, A., ... & Jemal, A. (2022). Breast cancer statistics, 2022.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72(6), 524-541. https://doi.org/10.3322/caac.21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