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情感障碍:情绪的极端旅程
有些人的情绪仿佛总是在坐“过山车”:好的时候,满是激情和点子,甚至一连几天睡不着都完全不觉得累;糟糕时,又掉进深深的低谷,连起床都变成困难的任务。这不是简单的脾气大或偶尔心情不好,而是一种真正存在的心理疾病——双相情感障碍。
01 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
简单来说,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是一种导致个人情绪、活力及日常功能水平出现极大波动的心理疾病。患者的情绪可以从特别高涨的“躁狂”阶段迅速转为极度消沉的“抑郁”阶段。
这种波动并不是几小时的小情绪变化,而常常会持续几天甚至几周,严重时会影响学习、工作甚至亲密关系。心理学界发现,全球大约有1-3%的人口经历过不同类型的双相情感障碍(Grande et al., 2016)。
02 早期信号和明显症状有哪些?
早期可能不易发现的小变化
- 情绪偶尔莫名其妙变得很好,特别外向,话多、睡得少却精力充沛。
- 有时候突然对生活没了兴趣,提不起劲,懒得见人。
- 对某些事情容易脾气暴躁,耐心变差。
这些转变乍看只是“性格变化”或疲劳,不过当一个人表现出这样的模式反复好几次,就值得警觉。
持续严重的症状
类型 | 常见表现 |
---|---|
躁狂发作 | 极度自信、睡眠需求明显减少、计划多、做事冲动,容易高估自己能力;有时连朋友家人都觉得难以沟通。 |
抑郁发作 | 没有动力、持续低落,觉得生活一团糟,自责严重、对平常喜欢的事情也失去兴趣,有时会想到极端的念头。 |
有一位28岁的女性,公司白天是“拼命三郎”,晚上却连着几天基本不睡觉,突然觉得没劲后连会议都开不进,反复持续半年后才就医。
这个例子提醒我们,情绪反差大且长期反复,最好及早关注并求助专业人士。
03 怎么正确诊断?
- 详细问诊与病史了解: 医生会询问近来的情绪变化,发作周期及严重程度,也会问及家族中是否有类似情况。
- 标准化心理量表测试: 会用直观的问卷工具(如MDQ或YMRS)帮助判断症状类型,客观量化情绪状态。
- 排查其他疾病: 会排除甲状腺异常、其他精神健康问题等有类似表现的疾病。
以一位35岁男性为例,白天情绪特别活跃,晚上却突然变得无精打采,检查后发现是桥本甲状腺炎(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的。这个例子说明,不是所有情绪波动都是双相情感障碍,专业评估很关键。(McIntyre et al., 2020)
04 为什么会得双相情感障碍?
- 遗传易感:研究发现,一级亲属患病的风险比普通人高8-10倍(Gershon & Alliey-Rodriguez, 2018)。
- 生物化学因素:神经递质(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异常,影响情绪调节。
- 压力和重大生活变动: 丧亲、离婚、重大考试等事件有时会成为“导火索”,使潜在的易感者发病。
- 睡眠紊乱:经常昼夜颠倒,对某些人来说是加重或诱发情绪波动的重要原因。
其实,大部分患者都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并非单一原因所致。年龄在20-30岁首发较多,但也可见于青少年和老年人。
05 生活方式调整和饮食推荐
日常咋做,能更稳地管理情绪?关键在于规律习惯和合理饮食,下面这些做法适合大部分有双相风险或已确诊的人。
做法 | 简单建议 | 好处 |
---|---|---|
🐟 深海鱼类(如三文鱼、沙丁鱼) | 一周2-3次,适量摄入 | 富含Omega-3,有助平稳情绪波动 |
🥗 绿叶蔬菜(菠菜、羽衣甘蓝等) | 每天一盘,颜色越“深”维生素B越多 | B族维生素有利于神经功能和情绪支持 |
🍵 温和茶饮如菊花茶、玫瑰花茶 | 每晚一杯,少糖 | 帮助入眠、放松心情 |
⏰ 规律作息 | 避免熬夜,固定时间睡觉起床 | 稳定生物钟,减少情绪“跳水” |
🚶♂️ 适度运动 | 每周3-5次,散步、游泳或瑜伽 | 减少焦虑,增加精力,还能促进睡眠 |
06 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有哪些?
- 药物治疗: 包括情绪稳定剂(如碳酸锂)、部分抗癫痫药以及必要时的抗抑郁药。由精神科医生依据病程和个体差异开具。
- 心理治疗: 主要有认知行为疗法和家庭支持性治疗,帮助患者掌握自我情绪调节。
- 生活环境调整: 营造稳定、支持、宽容的家庭和社会环境非常重要,同时减少刺激因素。
- 随访与康复训练:按医嘱定期复诊,观察治疗效果,调整方案,学习应对技巧。
不同的治疗方法通常需要同时进行,由专业团队共同负责。
07 支持与康复:温暖的“加油站”
治疗不能只靠医院和药物,生活中的鼓励和理解同样不可或缺。家人可以多些包容、不过度责怪朋友“太情绪化”或“没出息”,而是尝试倾听才是帮助。
对患者来说,参与互助小组、健康活动或兴趣社群,也能获得更多积极反馈。
角色 | 可以做什么 |
---|---|
家人 | 陪伴就医、记录发作周期、鼓励表达情绪而不是批评 |
同事/朋友 | 遇到异常情绪时主动关心、适当分担压力、不扩散隐私 |
专业团队 | 定期随访、指导康复活动、个性化调整支持 |
如果身边有人正经历这样的情况,理解和真心的支持,会让这个“过山车”旅程变得更安全一些。
参考文献
- Grande, I., Berk, M., Birmaher, B., & Vieta, E. (2016). Bipolar disorder. The Lancet, 387(10027), 1561–1572.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5)00241-X
- McIntyre, R. S., Soczynska, J. K., & Kennedy, S. H. (2020). Bipolar disorder and thyroid function: An association? Bipolar Disorders, 22(1), 23-29. https://doi.org/10.1111/bdi.12819
- Gershon, E. S., & Alliey-Rodriguez, N. (2018). New ethical issues for genetic counseling in common mental disorders. Molecular Psychiatry, 23, 214-218. https://doi.org/10.1038/mp.2017.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