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什么是热射病?
夏天走在街头,烈日烤得地面滚烫,不少人可能都体会过汗流浃背的感觉。可有时,仅仅是出汗和口渴也许不足以提醒风险——热射病就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
简单来说,热射病是一种因外部温度过高导致的严重身体反应。它属于热相关疾病的最严重形式,通常出现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当身体因环境影响而持续升温,散热功能被打破,体温升高到40℃以上时,人就有可能“中招”。
热射病不是普通的中暑,而是生命威胁的紧急情况。研究显示,在城市热浪期间,热射病患者的死亡率远高于普通中暑。🌡️
02 热射病的常见症状
阶段 | 表现(举例) | 严重程度 |
---|---|---|
早期 | 偶尔感到头晕、口干、走路有些虚浮 | 轻微 |
明显阶段 | 持续头痛、反复呕吐、意识模糊或短暂昏厥 | 严重 |
比如,去年夏天一位27岁的男士在工地工作,开始只是短暂头痛和乏力,后来出现言语含糊、发高烧。家人发现后立刻送医。后来检查得知,这是热射病的典型表现,危及生命。
所以,轻微的头晕、无力常常被忽略,但持续的意识混乱、高热就非常危险。如果身边人忽然说话不清,或者倒下,别犹豫,赶紧送医院。这类症状需要特别重视。
03 热射病的危险因素
- 1. 年龄段特殊:根据一项美国疾控中心的分析,60岁以上老年人由于身体调节体温的能力下降,更容易受到热射病影响(Berko et al., 2014, MMWR)。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的孩子,因为皮肤表面积大,新陈代谢快,脱水速度也快,是另一个高风险群体。
- 2. 长时间户外活动:运动员、户外劳动者常因持续高强度运动和高温暴晒,体温快速升高,汗液蒸发减少,热射病风险倍增。
- 3. 慢性病与药物:有心血管疾病或肥胖、糖尿病的朋友,以及服用影响出汗或利尿药物的人,更难调节体温或保有体液平衡。
- 4. 居住环境:长期处于通风差或者没有空调的房间,也会增加罹患热射病的机会。
总之,暴露在高温或潮湿环境下,且本身调节体温能力有限的群体,风险都要比普通人高。
数据显示,2003年欧洲热浪期间,法国有超过1.5万人因热射病及其并发症死亡(Pirard et al., 2005, Environ Res)。
04 如何诊断热射病?
- 发热>40℃
- 意识障碍或精神异常
- 需排除感染、癫痫等其它原因
诊断热射病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和测量体温。医生会在排除其它疾病后,根据患者暴露高温史、体温异常,以及是否出现神志变化来判断。必要时,做一些血液检查,了解身体各项指标变化,比如电解质紊乱、肝肾损伤等信息。这有助于判断可能存在的危急并发症。
也有医生会建议做CT或MRI检查,以排除脑部病变等其它导致昏迷的原因。
需要注意,这些专业检查通常是在医院进行。如果身边人出现持续高热、说话混乱、抽搐等,最快的办法是测体温并立即送医,而不是自行判断和在家等待。
05 热射病的首要治疗方法
- 迅速移离高温环境
- 去除多余衣物,帮助降温
- 冷敷腋下、脖子、大腿根等部位
- 补充凉水,如无法吞咽则不要强行灌水
- 等待急救时,持续物理降温(如湿毛巾擦拭)
提早识别和及时降温,是决定生死的关键。对于体温超过40℃或神志改变的人,最有效的初步治疗,就是赶快让体温降下来。物理降温(比如用冷水浸泡身体或包湿毛巾降温)和补足体液可以预防内脏损伤,降低死亡风险(Leon & Bouchama, 2015, N Engl J Med)。
送医途中,别等待医学处置再行动,哪怕只是打开空调、风扇,也可能争取到宝贵时间。
06 怎样有效预防热射病?
- 饮水:喝水有助调节体温,夏天可以每小时喝一次白开水,尤其在运动或高温环境下。
- 清淡饮食:选择西瓜、黄瓜、番茄等含水量高的蔬果,对维持体液平衡、清凉降温有帮助。
例子:西瓜,帮助补充水分且含钾,有助预防脱水。 - 避免户外高温时段出行:上午10点到下午4点期间,气温最高。此时可以安排在室内活动,或者休息。
- 穿着透气:选择浅色、轻薄、吸汗的衣物,有助于身体散热。
- 创造凉爽环境:可以用风扇、空调、开窗通风等方式帮助降温。有条件的可以到公共纳凉点休息片刻。
- 警觉身体变化:如果发现自己或身边人有持续高热、精神错乱等现象,应尽早就医,不要自行等待。
这些预防方式看似简单,其实是保护身体最直接有效的“盾牌”。夏天饮用适量淡盐开水,吃些含水丰富的蔬果,对预防热射病非常有帮助。
小结:与其担心什么时候会中招,不如提前做好准备,这才是应对高温最聪明的方式。
07 日常防护小结
- 感知到身体不适时,及时转移到凉快地方,松脱衣物,补水是关键
- 一天内若出现高热和持续意识模糊,尽快拨打急救电话
- 高温季节多主动饮水,别等到口渴才喝
- 给家中老人、孩子提前准备遮阳和防暑物品
很多时候,健康风险就在日常的小细节里。即使高温让人烦躁,主动调整一下饮食作息、关注身边人的状态,也许就能让危险远离。当你学会读懂身体的“信号”,热射病也就不那么可怕了。🥤🌞
参考文献(部分)
- Berko, J., Ingram, D. D., Saha, S., & Parker, J. D. (2014). Deaths attributed to heat, cold, and other weather ev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6–2010. MMWR Surveill Summ, 63(6), 1-15.
- Pirard, P., Vandentorren, S., Pascal, M., Laaidi, K., Le Tertre, A., Cassadou, S., & Ledrans, M. (2005). Summary of the mortality impact assessment of the 2003 heat wave in France. Environ Res, 99(3), 326-333.
- Leon, L. R., & Bouchama, A. (2015). Heat strok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2(2), 22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