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如何发现急性尿潴留:从细微变化说起
有些健康问题来得悄无声息,比如起初你只是觉得排尿没以前那么畅快,偶尔解小便有点费劲,间或伴有轻微的下腹涨满,很容易被当做普通的“憋尿”。有一位50岁的办公室男士,最近总感觉下班后小便不如以前顺利,偶尔还要多等一会儿,但并没有特别明显的疼痛或血尿。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变化,其实是身体在悄悄发出信号。
虽然这些情况不一定意味着疾病,但当这些症状突然持续并变得严重时,就有可能发展为急性尿潴留。别忽视身体说出的“小秘密”,哪怕只是偶尔的不适。
02 急性尿潴留的典型表现:哪些信号要高度警惕?
急性尿潴留最让人难以忽略的,是突然一刻——本来还觉得尿意不大,结果一夜之间,下腹越来越胀,想排尿却半点排不出,甚至出现剧烈腹痛。有位72岁女性,手术后一天突然感觉腹部严重胀痛、无法排尿,被送到急诊。医生检查后才发现膀胱内已经储存了大量尿液,必须紧急导尿才能缓解。
现象 | 出现频率 | 需要注意的信号 |
---|---|---|
排尿困难(持续) | 多次/日 | 早上、夜间明显 |
下腹剧烈胀痛 | 突然发生 | 伴有尿意但无法排尿 |
尿流中断或完全中止 | 偶发转为持续 | 强烈尿意不见排出 |
03 尿液如何生成和排出?一窥身体的“排水管”协作
要弄清楚急性尿潴留为何发生,先得了解身体内部的“排水管系统”是如何工作的。简单来说,肾脏像过滤器,不停制造尿液。新生成的尿液顺着输尿管流到膀胱里,膀胱类似一个储水罐,当它慢慢装满时,神经会把“该排尿”的信号传给大脑。排尿时,膀胱肌肉收缩、尿道括约肌放松,尿液才顺利排出体外。
但这个流程得神经、肌肉、尿道三方协调,一环卡壳都会出现麻烦。比如,膀胱的“排水口”堵住了,或者信号传递受干扰,都会导致尿液排不出来。神经损伤也有影响,像脊柱损伤患者,可能出现排尿无感或者排不尽的情况。
04 急性尿潴留高发的原因有哪些?
急性尿潴留往往不是“一种病”,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 前列腺问题:多数中老年男性都得面对。前列腺肥大让尿道变窄,排尿变得越来越困难,容易憋出麻烦。
- 尿道阻塞:肾结石、膀胱结石堵住出路,尿液自然无法排出去。
- 感染或炎症:突然的泌尿道感染,生殖系统炎症,有可能引起尿道水肿,一时间如同门被锁住。
- 神经系统异常:脑卒中、脊髓损伤会让“排尿命令”下达不了,也是一类高风险因素。
- 药物影响:部分药物(如感冒药、某些精神类药物)抑制膀胱收缩,也容易让人排不出尿。
- 术后并发症:麻醉、盆腔手术后部分患者因暂时性神经受阻短时间排尿不畅,极个别人发展成急性尿潴留。
有慢性泌尿系统疾病史的朋友,需要格外当心这些高风险环节。
05 哪些人是高危?警惕这些情景
- 老年人:随年龄增长,膀胱收缩力和尿道通畅都会变差。70岁以上男性最为多见。
- 有前列腺增生史的人:排尿本就困难,更容易因发烧、喝水过少等“小事”引发“大堵车”。
- 糖尿病和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神经损伤影响排尿信号,不容易及时察觉。
- 术后及长期卧床者:盆腔或脊柱手术后,神经反应变慢,尿潴留风险上升。
比如,有位38岁男性,因腰椎间盘突出手术康复期卧床,术后一周发现腹部明显胀满,排尿彻底停滞。这个例子说明,即使年轻,只要遇到特殊危险因素也同样可致急性尿潴留。
06 急性尿潴留发现后做什么?检查手段有哪些
- 膀胱超声检查:最常用,短时间内能直接看到膀胱内存尿量,判断是否存在大量未排出的尿液。
- 尿流率测定:通过检测排尿速度和曲线,了解下尿路有没有阻塞。
- 膀胱镜检查:如果怀疑有结石或肿瘤,医生可能建议膀胱镜进一步查明原因。
- 血液及尿液分析:有助于排除感染或肾脏问题引发的继发症。
07 生活中如何预防?医生的实用方法清单
- 充足饮水:每天维持足够饮水有助膀胱排空。建议分时段饮水,不用憋尿到极限才去厕所。
- 合理运动:适当散步、简单下蹲运动对盆底肌肉是一种锻炼,可帮助减少“僵住”现象。
- 饮食结构优化:全谷类和蔬菜水果富含膳食纤维,有助整体代谢平衡,如燕麦、苹果、胡萝卜等。
- 规律作息:晚饭后两小时适当放松活动,避免长时间久坐。
推荐食物 | 主要益处 | 食用建议 |
---|---|---|
苹果 | 助膀胱健康、含丰富膳食纤维 | 每日1~2个,可切块拌沙拉 |
燕麦 | 帮助肠道蠕动、改善整体代谢状态 | 早餐冲泡或煮粥食用 |
胡萝卜 | 富含维生素,对尿路健康有益 | 生食、沙拉或炖煮皆可 |
结语:信号早发现,主动管理更安心
说到底,急性尿潴留看似突然,其实身体往往早有小小暗示。每个人的健康习惯都是预防的关键。用心留意细微变化,主动理智应对,比事后焦虑更实在。如果近期发现排尿不畅、下腹偶尔胀满,不妨多和医生聊聊。有了健康习惯,即便遇到问题也能早发现、早应对,让生活更自在。
- Dorey, G., Speakman, M., Feneley, R., & Kirby, R. S. (2003). The Natural History and Prevalence of Acute Urinary Retention. BJU International, 91(7), 627-630.
- Groutz, A., Blaivas, J. G., & Chaikin, D. C. (2000). Noninvasive evaluation of acute urinary retention.Journal of Urology, 163(5), 1557–1560.
- Abrams, P., Cardozo, L., Fall, M., Griffiths, D., Rosier, P., Ulmsten, U., ... & Wein, A. (2002). The standardisation of terminology of lower urinary tract function: report from the Standardisation Sub-committee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tinence Society.Neurourology and Urodynamics, 21(2), 16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