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厥的迷雾:探寻背后的病因与诊断之道
01 什么是晕厥?
在公交车上、操场边,可能有人突然昏倒在地。短短几分钟后,对方又能自己慢慢恢复。有时,这种情况看起来像是断片,又像是身体在短路。其实,这就是临床上说的“晕厥”——一种突然、短暂的意识丧失,往往还伴有跌倒、出汗,或者四肢一时无力。
晕厥通常是因为脑部短时间供血不足引起的。大多数人清醒过来后记不清过程,这也常让身边人感到困惑。和癫痫、低血糖不同,晕厥往往不是持续性的,并不会遗留神经后遗症。这种情况在青壮年和中老年群体中都能见到,不过越是年龄大,背后的隐患可能越多。
02 晕厥有哪些表现?轻微和严重的不同在哪里?
晕厥发作前并不是全无征兆。有时候,一些看似“小问题”的感觉其实是身体提前的提醒。
阶段 | 常见信号 | 生活场景举例 |
---|---|---|
轻微/偶尔 | 突然头晕、视线模糊、耳鸣、短暂出汗、心慌 | 排队时感到天旋地转,扶墙休息后好转 |
持续/严重 | 突发摔倒、不省人事、发作频繁、自主利控制力丧失 | 一位52岁的女性下楼买菜时,突然晕倒在地,短时间内无法自起,之后伴有持续乏力 |
偶尔的小晕,无需过度紧张,但反复或原因不明的“断片”,尤其是在活动、排便、久站之后发生的,值得高度关注。
03 晕厥常见的背后原因有哪些?
晕厥的发病原因非常多,有时就像一个复杂的迷宫,让人难以一下找到出口。不过,梳理常见因素,还是能找出头绪。一部分晕厥,是因为短时间内血压陡降或神经反射异常,这在健康人身上也会出现。还有一些,则和身体本身的问题相关,需要小心甄别。
- ❤️ 心脏原因:比如严重心律失常、心肌梗死、某些心脏结构性疾病(如主动脉狭窄),会导致血流暂时中断。
23岁的大学男生,运动后突发晕厥,经查为心律失常,这种年轻患者中以结构性问题引起为主。 - 🧠 神经调节问题:很多青少年或压力大的人,站立过久、情绪激动时,容易出现血压波动,叫做“血管迷走性晕厥”。
- 🩸 低血容量和代谢失衡:比如失血、脱水、严重低糖,都可能让大脑一时供血受限。“空腹晨练”的中老年人,尤其容易碰上这种情况。
- 🧬 其他特殊病因:有遗传性晕厥家族史的,或者耳鼻喉疾病导致的迷路功能异常,也会偶尔诱发晕厥。
统计资料显示,心血管性晕厥虽只占全部晕厥的20%左右,但一旦发生,往往预后较差(Brignole et al., 2018)。也就是说,源自心脏的问题需要特别警惕。
04 晕厥如何筛查?一般做哪些检查?
如果晕厥已经发生,最重要的是找到背后的“元凶”。排查晕厥专门讲究“快”与“准”。一般医生会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和针对性的辅助检查,一步步缩小范围。建议有过晕厥的每个人,都要经历一次系统性的评估。常用的主要筛查方式如下:
筛查手段 | 主要内容 | 适合人群 |
---|---|---|
详细病史问诊 | 发作时机、持续时间、先兆症状、恢复情况、是否有基础心脑血管病 | 所有晕厥初诊者 |
体格检查 | 血压、心率、神经系统查体、查有无伤痕等 | 怀疑心脏、神经疾病者 |
心电图(ECG)、动态心电图 | 快速筛查心律失常、心肌缺血 | 中老年、既往有心脏病史者 |
直立倾斜试验 | 评估自主神经功能、体位性低血压 | 血管迷走反应为主的年轻群体 |
血糖、电解质筛查 | 排除低血糖、代谢紊乱 | 有腹泻、食欲差、年长患者 |
心脏超声或头颅CT | 摸清结构性心脑疾病 | 病因不明或反复发作者 |
05 晕厥的诊断标准有哪些?
晕厥的诊断,需要结合病情表现和医学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和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对此有明确规定。
- 短暂性意识丧失:多为几十秒到几分钟,发作时全身突然瘫倒,但常迅速恢复。
- 意识完全恢复:清醒后大多没有后遗症,也没有像癫痫那样的异常动作(比如口吐白沫)。
- 有明确诱因或无明显诱因:有些人因情绪、疼痛、站立久等诱发,有些患者没有诱因也可能晕厥。
- 排除其他疾病:比如排除低血糖、精神障碍、癫痫等疾病(refer to Brignole et al., Europace, 2018)。
综合判定时,医生还会结合发作频率和辅助检查来综合评分。如果存在心脏病史,或者发作时存在无脉搏或猝死风险,则需急速处理。
06 晕厥发生时怎么办?急救措施有哪些?
对于身边有人突然晕倒,不少人第一反应是慌乱。其实采取几步简单有效的措施,经常就能帮上大忙。
- 确保安全环境:让患者平躺,如果环境危险先拉到安全处再操作。
- 抬高下肢:这样有助于促进血液回流大脑。家里找不到工具时,可以用自己的臂膀辅助抬腿。
- 松开衣领,保持通风:利于呼吸顺畅。
- 勿乱晃患者或强行灌水:避免增加不必要的风险。
- 观察意识和呼吸,及时呼叫120:如果患者迟迟不苏醒、伴有抽搐、呼吸停顿,需尽快呼救。
- 醒来后静养10-15分钟:再考虑慢慢坐起。
07 如何有效预防晕厥?
说到预防,其实有些小习惯早就埋下了健康伏笔。最理想的办法,是从生活调整和健康饮食两方面着手。建议如下:
- 🍎 苹果 + 帮助稳定血糖 + 每天可以当加餐食用,有助于预防血糖波动导致的晕厥
- 🥦 绿叶蔬菜 + 富含钾、镁等微量元素 + 一日三餐适量搭配,有助维持电解质平衡
- 🥚 鸡蛋 + 提供优质蛋白质 + 建议适量加入早餐,维持日常能量供给
- 🚶♀️ 规律锻炼 + 增强心血管调节 + 每周3-5次中等强度活动,不必追求极限
- 🩺 定期体检 + 早发现心脑血管变化 + 建议40岁以后每1-2年做一次心电图、心脏功能检查
- 💧 充足饮水 + 避免脱水 + 每天保持1500-2000毫升水分摄入(个体差异可增减)
如果已经有晕厥病史或者高危因素,比如心脏病家族史,可以和医生定制个性化干预计划。晕厥发生时家人要学会正确急救,训练自己清楚发作征兆,有助于大大降低生活中的惊险时刻。
主要参考文献
- Brignole, M., Moya, A., de Lange, F. J., et al. (2018). 2018 ESC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syncope. Europace, 20(1), 1-88. https://doi.org/10.1093/europace/euy046
- Shen, W. K., Sheldon, R. S., Benditt, D. G., et al. (2017). 2017 ACC/AHA/HRS Guideline for the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Syncope. Circulation, 136(5), e60-e122. https://doi.org/10.1161/CIR.0000000000000499
- Khalil, K., Mark, M., & Thijs, R. (2016). The diagnostic yield of tests in unexplained syncope: a systematic review. European Heart Journal, 37(30), 2562–2570. https://doi.org/10.1093/eurheartj/ehv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