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癌痛抗争:规范化治疗的指南与实践
01 癌痛的真相:它为何如此普遍?🔍
在医院肿瘤科的走廊上,经常能听到病人和家属的低声谈话:“最近夜里,疼得很严重,真睡不着。”其实,这种场景并不少见。癌痛,就像一道难解的关卡,困扰着三分之二的中晚期癌症患者。不只是肿瘤本身,手术、化疗、放疗等治疗手段也可能无形中引来疼痛的“客人”。
癌痛并非普通的疼。有些是因为肿瘤压迫神经或者器官,有些则源自细胞损伤后释放的炎症物质。时间长了,神经系统也会变敏感,疼痛变得顽固起来。有调查显示,约70%的晚期癌症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疼痛体验(van den Beuken-van Everdingen et al., 2007)。
👀 小贴士 癌痛不是“扛一扛就过去”的小麻烦,背后常常反映着肿瘤对身体的进一步侵袭。
02 如何识别癌痛:症状与分级🌡️
癌痛有时候并不总是表现为难以忍受的剧痛。初期,很多患者只是偶尔有点酸胀麻木。比如,58岁的李女士(乳腺癌)初期只是肩膀时不时有点刺痛,家人还以为是冻伤风湿。
分级 | 表现 | 举例 |
---|---|---|
轻度 | 偶发,短暂,影响不大 | 有时像蚂蚁爬过一样不适,持续几分钟 |
中度 | 开始影响日常生活,需要止痛药才能缓解 | 做家务或活动时,出现明显酸痛 |
重度 | 持续性、夜间加重,严重影响生活 | 睡眠被打断,表情痛苦,需要强药物 |
除了疼痛本身,有些患者伴有情绪波动、食欲减退和行动不便等问题。这些反应其实都是机体在与病痛对抗时的信号。
💡 提醒 一旦发现疼痛开始影响生活,不要低估,尽早与医生沟通。
03 为什么癌痛会发生?风险因素与机制🧬
癌痛的“根源”其实不少,从肿瘤本身的扩展,到生活压力的加剧,都可能成为导火索。
- 肿瘤侵犯周围组织: 肿瘤扩展到神经、骨骼或内脏时,会持续刺激或压迫这些部位,引发各种疼痛。有研究发现,骨转移是引发持续性癌痛的重要原因(Portenoy, 2011)。
- 治疗引起: 手术切口愈合不良、放疗后纤维化、化疗神经损伤,这些“后遗症”都是癌痛的常见风险。
- 年龄和体质: 老年人、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对疼痛更敏感,症状往往比年轻人明显。
- 精神压力大: 焦虑、抑郁等情绪波动,可能通过神经和激素系统“放大”疼痛的感受。
- 遗传易感性: 部分患者的神经敏感度高,对疼痛的阈值天然较低。
需要关注的是,癌痛并不意味着疾病无可挽回,也不代表治疗失败。它只是在提示需要更专业的干预和管理。
04 规范化治疗原则:怎样科学管理癌痛?📋
癌痛的治疗,看似离普通人很远,其实原则很“接地气”:选择对路子、搭配得当、坚持执行。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三阶梯镇痛法”一直是临床主要参考(WHO, 2018)。
- 第一阶梯: 用非阿片类止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适合轻度疼痛。
- 第二阶梯: 阿片类弱止痛药,如可待因、曲马多,常用于中度疼痛。
- 第三阶梯: 阿片类强止痛药,例如吗啡、羟考酮,主要对付重度癌痛。
📌 温馨提醒 治疗并非一成不变,需要医生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和疼痛等级及时调整,多学科合作可取得更好效果。
镇痛阶梯 | 常用药物 | 适应症 |
---|---|---|
第一阶梯 | 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 | 轻度癌痛 |
第二阶梯 | 曲马多、可待因 | 中度癌痛 |
第三阶梯 | 吗啡、羟考酮 | 重度癌痛 |
除了吃药,心理疏导、理疗、物理刺激等也是重要的方法。比如,有研究指出,适当的心理治疗能显著减轻患者对疼痛的感受(Leppert, 2012)。
05 常用药物与实际用药方案🧾
癌痛药物选择需因人而异。比如说,65岁的王先生(肝癌骨转移),早期只需布洛芬就能缓解,但后来需要使用吗啡。药物调整的依据一是疼痛分级,二是副作用耐受性。
药物类别 | 具体药物 | 常见副作用 | 用药建议 |
---|---|---|---|
非阿片类药 | 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 | 肝肾损伤、胃不适 | 餐后服用,周期性监测肝肾功能 |
弱阿片类药 | 曲马多、可待因 | 轻微嗜睡、便秘 | 剂量逐步调整,注意肠胃反应 |
强阿片类药 | 吗啡、羟考酮 | 嗜睡、便秘、恶心 | 遵循医生指导,并同时管理便秘风险 |
🔔 用药小建议 不是药物强烈才有效,关键在于匹配自己的实际症状和身体状况。擅自加量或减量都可能带来麻烦。
用药过程中,可以配合一些辅助措施,比如温敷、舒缓体操等,帮助缓解紧张和不适。不过如果出现新的症状,务必和医生沟通。
06 团队作战与心理支持🤝
癌痛管理不是医生一个人的事,更需要多方协作。有经验的肿瘤科医生、药师、心理师、康复师共同参与,才能为患者量身定制合适的治疗方案。
学科 | 角色 | 主要价值 |
---|---|---|
肿瘤科 | 总体治疗把关 | 个体化用药,调整方案 |
药学 | 药物管理 | 监控副作用,优化选择 |
心理咨询 | 心理疏导 | 减少焦虑、抑郁,调节情绪 |
康复/护理 | 辅助技能训练 | 改善活动能力与生活质量 |
🌱 生活建议 别忽视心情的力量,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常常是抗癌路上难得的“增益”。
随着医疗理念进步,越来越多医院设有癌痛门诊和支持团队。如果感觉孤单无助,可以主动寻求对应机构和专业帮助。
07 新方向:癌痛治疗的未来🔭
科学发展很快,癌痛的管理也在不断“升级”。近年,远程随访、智能镇痛设备、靶向微球注射、基因辅助方案等新技术正逐步走进临床。
比如,部分药物能直接靶向调节疼痛的神经信号,让副作用减少。也有研究正在探索怎样针对不同基因特点调整镇痛方式,真正做到“量身定制”。
🔬 未来小看点 新工具和新药物,未来或许能让癌痛不再是不可承受的困扰。技术再先进,及时就医和规范管理依然最关键。
日常生活中,按照医生建议正规用药、保持良好心态、科学锻炼,就是最实用的行动方案。癌痛虽然顽固,但并非不可战胜。
引用文献及资料
- van den Beuken-van Everdingen, M. H. J., de Rijke, J. M., Kessels, A. G. H., Schouten, H. C., van Kleef, M. & Patijn, J. (2007). Prevalence of pain in patients with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past 40 years. Annals of Oncology, 18(9), 1437–1449.
- Portenoy, R. K. (2011). Cancer Pain Management: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The Journal of Supportive Oncology, 9(2), 39-46.
- Leppert, W. (2012). The role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in the management of pain in cancer patients. Current Opinion in Supportive and Palliative Care, 6(1), 54–58.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2018). WHO guidelines for the pharmacological and radiotherapeutic management of cancer pain in adults and adolesc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