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急性溶血:识别、急救与处理的全面指南

  • 43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急性溶血:识别、急救与处理的全面指南封面图

急性溶血:识别、急救与处理的全面指南

01 急性溶血:一个不可忽视的急症 ⚠️

身边真的没少听说身体突然出状况的人,有一次朋友聚会,其中一位看起来很健康的同事,突然感觉头晕、脸色发白,还说自己心慌气短。其实,这种突然的状态,可能就跟急性溶血有关。

急性溶血,就是红细胞被大量破坏,身体一下子应对不过来。虽然听起来挺复杂,但实际生活中,只要能早点分辨出来,很多危险可以被挡在外面。这类“血液小风暴”,往往发展很快,出问题时没什么征兆。要懂得早发现,是降低风险的关键一步。

02 溶血的根源:了解病因是关键 🔎

病因类别 典型诱因 相关人群与生活场景
自身免疫(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红细胞) 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20多岁的女性,有家族免疫病史
感染 疟疾、某些细菌或病毒 赴热带地区旅行,未做好防蚊措施
药物反应 磺胺类抗生素、某些解热镇痛药 平时无基础病史,发烧后自购药品
遗传性溶血性贫血 G6PD缺乏,地中海贫血 新生儿、儿童,或南方沿海人群
化学或物理因素 蛇毒、严重烧伤 户外活动、工地安全事故
小贴士: 有位35岁的男性患者,因为发烧后自行服用了某种退烧药,结果出现严重贫血,经检查证实是急性药物性溶血。从中其实能看出,哪怕身体一向健康,有些药物如果不了解过敏风险,也可能引发急性溶血。

不同病因引起的溶血,后续处理方法不太一样。比如有遗传基础的患儿,需要长期关注,而因药物、感染诱发的溶血,则更要异常时尽快停药求医。

03 急性溶血的临床表现:如何识别?👀

急性溶血最早常常很难觉察,往往只是觉得有点无力、头晕,或是轻微心跳加快。有人会说“这两天总觉得提不起劲”,其实这也是身体内部红细胞逐渐减少带来的影响。

  • 轻微或偶尔出现: 疲劳、心慌、运动耐力下降、口唇发白,与普通贫血表现类似。
  • 持续且明显: 皮肤和眼白发黄(黄疸),尿色变深如浓茶,尿量减少,甚至出现持续高热、呼吸急促等。
案例启示: 一位28岁女性朋友,因感冒并用药后出现黄疸、深色尿液,就医后诊断为急性免疫性溶血。这个例子让我们不得不重视身体突然出现的变化。

需要指出,一旦出现皮肤变黄或尿色发红、发黑等明显改变,很可能溶血已经非常严重。对比一般贫血,这些信号更值得紧急关注。

04 急救原则:及时反应至关重要 ⏳

面对疑似急性溶血,最重要的是争取时间。简单来说,一旦怀疑,就要优先保证呼吸道通畅,及时拨打急救电话,不要自己硬撑。

  1. 保持呼吸道畅通: 头部侧向,避免呕吐物导致窒息。
  2. 监测生命体征: 尽量测量脉搏、呼吸、体温,如果有便携式血压计可以协助现场医生。
  3. 避免继续用疑似诱发药物: 不要再次服用可疑药物,尤其是近期刚更换过药物的朋友。
  4. 联系专业人员: 立即联系急救中心,说明具体症状变化。
Tips: 急性溶血发展很快,短时间内会导致血容量急剧下降,特别是老人和有基础病的人群,更需警惕。如果发现患者持续意识模糊,应考虑伴有休克,需立即送医院。

05 处理措施:医学干预的必要性 👩‍⚕️

  • 输血: 对于重度贫血或生命体征不稳定者,输注红细胞悬液是解决血液不足、恢复氧输送能力最直接的方法。
  • 补充液体: 防止肾脏因溶血产物堆积而损伤,同时补充体液稳定循环。
  • 药物治疗: 如皮质类固醇(对免疫性溶血),或根据致病原因选用镇痛、抗感染、抗过敏等其他药物。
  • 监测并发症: 包括急性肾损伤、心衰等,医生会根据血液、尿检等多项指标动态判断。
处理方法 适用场景 作用与注意事项
输红细胞 重度贫血、休克 优先规则匹配,筛查抗体风险
大量补液 尿量减少、循坏不稳 防止肾损伤,注意监控心肺功能
激素/免疫治疗 自身免疫相关 遵医嘱逐步调整剂量,避免自行停药

需要强调,所有针对急性溶血的医学干预都必须由专业医生执行,切忌自己尝试“偏方”或拖延。

06 预防溶血:建立健康生活方式 🍎

想预防急性溶血,建立规律生活习惯特别重要。没有万能的“安全列表”,但有一些简单可行的日常做法,能帮助增强血液系统的稳定性。

食物/方法 健康作用 推荐做法
富含叶酸食物(菠菜、柑橘、豆类) 促进造血、支持红细胞生成 每周三五次,炒菜、凉拌均可
富含维生素E的坚果 清除自由基,减少红细胞损伤 每日适量,杏仁、腰果等可选
定期健康体检 早期发现红细胞相关异常 成年人一年一次常规血检
合理运动 提升体质、改善血液循环 每周三次快走、骑行等有氧运动
建议: 有基因缺陷(如G6PD缺乏)家族史的人,建议咨询遗传专科并主动告知医生,孕妇及婴幼儿应定期筛查相关疾病。有特殊既往史的人,日常生活要遵医嘱、按照医生安排复查。

日常生活中,养成均衡饮食和适量锻炼的习惯,能有效帮助身体对抗各种潜在病变。饮食上不必追求“补得越多越好”,更看重多样性和规律性。

07 主要参考文献

  • Hoffman, R., Benz, E. J., Silberstein, L. E., Heslop, H., Weitz, J., & Anastasi, J. (2018). Hematology: Basic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7th ed.). Elsevier.
    该书详细阐述了溶血性疾病的分类和处理,较全面。
  • Barcellini, W., & Fattizzo, B. (2015).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hemolysis markers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hemolytic anemia. Diseases, 3(2), 126–143. https://doi.org/10.3390/diseases3020126
  • Luzzatto, L., & Arese, P.(2018). Favism and 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Deficiency.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8, 60-71. https://doi.org/10.1056/NEJMra1704093
  • Chonat, S., & Quinn, C. T. (2017). Current standards of care and long-term outcomes for thalassemia and sickle cell disease. Current Pediatric Reviews, 13(1), 55-66. https://doi.org/10.2174/1573396313666170223165527
  • Garratty, G. (2009). Immune hemolytic anemia associated with drug therapy. Blood Reviews, 23(1), 17-27. https://doi.org/10.1016/j.blre.2008.0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