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休克:拯救生命的紧急时刻
日常生活中,感冒发烧、腹泻、皮肤破口这些小麻烦,往往让人觉得没什么大不了。但其实有些严重感染没处理好,情况可以急转直下,发展的速度快得让人措手不及。感染性休克就是这种“时间赛跑”中的危险选手,及时识别和干预,对生命来说非常关键。
01 🚩 什么是感染性休克?
简单来说,感染性休克是严重感染引发的一种急性危及生命的综合症。感染让身体的免疫系统进入“紧急状态”,引发全身性炎症。此时,血管变得像漏水的水管,血压骤降,氧气和养分送不到重要脏器,心、肾、肝等都可能跟着“罢工”。
感染性休克不是普通发热那么简单,一旦出现,人体的许多器官都会受到影响。如果没有及时治疗,死亡风险相当高。医学数据显示,感染性休克的病死率高达25%~50%(Annane, D. et al., 2018)。
感染性休克不是普通发热那么简单,一旦出现,人体的许多器官都会受到影响。如果没有及时治疗,死亡风险相当高。医学数据显示,感染性休克的病死率高达25%~50%(Annane, D. et al., 2018)。
小贴士:感染性休克常见于重症感染,如败血症或严重肺炎,但不是所有感染都会发展到这个阶段。
02 🦠 常见病因具体有哪些?
- 细菌感染:最常见的“元凶”是细菌,尤其是革兰阴性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一位70岁的女性因尿路感染发展为感染性休克,起初仅有排尿不适和低热,未引起注意。这个例子说明轻微症状有时也会演变成大问题。
- 病毒感染:虽然不如细菌常见,但如流感病毒、登革热等有时也可引发休克。
- 真菌感染:免疫力低下者(如肿瘤患者)有时因真菌感染出现严重并发症。
- 其他感染源:部分寄生虫或感染后毒素反应也可能成为诱因。
易感人群:新生儿、高龄者、免疫力减弱的病人更容易“中招”。
环境因素如长时间未清理伤口、手术后感染等也会增加风险。
环境因素如长时间未清理伤口、手术后感染等也会增加风险。
03 🧐 临床表现——从细微到警报
阶段 | 常见表现 |
---|---|
早期症状 | 轻度发热或低热,偶尔乏力,皮肤潮红。 情绪反应如轻微烦躁,有人会觉得“身上软绵绵的”。 |
进展期 | 持续发高烧,心率加快(心跳快得像小鼓点), 呼吸急促,皮肤变得湿冷。 血压下降,精神状态明显变差,比如意识模糊、答非所问。 |
严重期 | 出现四肢冰凉、尿量明显减少、面色灰白等情况。 有时还会抽搐,甚至休克昏迷。 |
别忽视:感冒发烧、乏力持续数天出现意识不清、脸色苍白或呼吸急促,这些变化可能是感染恶化的信号,尤其在老年人和儿童中更难被觉察。
04 ⏱️ 现场急救要点
发现有人持续高热、呼吸急促、意识变差,并伴有皮肤湿冷、四肢冰凉时,切忌犹豫。现场的最佳做法,是采取简单直接的处置举措,让患者状况不要继续恶化:
- 维持呼吸:保持患者气道通畅,让呼吸顺畅,可轻垫头部。
- 适量补液:如患者清醒,鼓励小口饮温水,避免一次性大量喝;如意识不清,切勿口服。
- 保持体位:让其平躺,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误吸。
- 快速就医:立即呼叫急救,争分夺秒送往有急诊能力的医院。
重要提醒:抢救时间越早,恢复机会越大。尤其是老人、小孩和有基础病的人群。
05 💉 治疗原则:对症下药
医院里的治疗和应急策略,核心目标就是让血压、呼吸、重要脏器恢复正常运作,并把感染源尽快控制住。
主要措施一览:
- 第一时间给予有效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
- 大量静脉补液,帮助提升低血压
- 根据情况应用升压药、氧气支持、透析等手段
- 追踪可能的感染灶(如肺炎、腹腔感染、骨髓炎等),有时需外科处置
研究显示,抗生素治疗越早、血流动力学支持越充分,生存机会越大(Rhodes, A. et al., 2017)。
06 🛡️ 如何预防?建立“健康防火墙”
其实许多感染性休克,是可以预防的。重点是“补强防线”,包括日常卫生、定期体检、及时处理小患,以及合理营养和疫苗。以下小表简单梳理高效的预防建议:
举措 | 为什么推荐 | 实用做法 |
---|---|---|
高蛋白食物(如鱼、蛋) | 补充机体营养,提升免疫细胞活力 | 每天一份鱼、一颗蛋,老人和儿童适量增减 |
多饮水 | 保证循环顺畅,避免脱水 | 成年人建议每天1500-2000ml水,分情况调整 |
蔬果(如菠菜、橙子) | 富含维生素C和植物抗氧化物,有利于身体抵抗感染 | 每日搭配2份新鲜蔬菜+1份水果 |
定期疫苗接种 | 提升针对肺炎等病原的防护力 | 老人、慢病患者按医嘱接种流感、肺炎疫苗 |
一旦发现发热、精神差、出现持续性不适,尤其出现皮肤变化或呼吸不畅时,不要拖延,合理就医是安全保障。
📚 参考文献
- Annane, D., Bellissant, E., Bollaert, P. E., Briegel, J., Keh, D., & Kupfer, Y. (2018). Septic shock. 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 4(1), 17100. https://doi.org/10.1038/nrdp.2017.100
- Rhodes, A., Evans, L., Alhazzani, W., et al. (2017). 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 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sepsis and septic shock: 2016. Intensive Care Medicine, 43, 304–377. https://doi.org/10.1007/s00134-017-4683-6
- Singer, M., Deutschman, C. S., Seymour, C. W., et al. (2016).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definitions for sepsis and septic shock (Sepsis-3). JAMA, 315(8), 801-810. https://doi.org/10.1001/jama.2016.0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