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休克:危机中的求生之战
什么是感染性休克?
晚上8点,医院急诊科的灯还亮着。有位67岁的先生,家人说他这两天有点发烧,还总觉得累,今天突然变得连坐都坐不稳。其实,这种情况在医院并不少见。感染性休克正是这样,一种因感染突发带来的“急转直下”。简单来讲,就是身体的血液循环突然出了问题,器官一下子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如果抢救不及时,后果可能非常严重。
感染性休克不仅仅是感染那么简单。它往往伴随着血压下降、身体发冷,甚至可能出现意识模糊。每当出现这种急性危机,医生们都格外紧张,因为它随时可能威胁生命。
感染性休克的早期与明显症状
阶段 | 症状表现 | 生活实例 |
---|---|---|
早期信号 | 偶发低热、短暂心慌、轻微疲劳或全身无力 | 60岁的梁女士本来精力挺好,突然几天里常觉得憋气,活动一下就心跳加快,但休息后还能缓解。 |
明显症状 | 持续高热、口干、皮肤发冷、血压很低、呼吸变快、意识混乱 | 一位42岁的男性,突然体温升高到39℃,人变得很虚弱,血压计上只剩下80/40mmHg,甚至话都说不清楚了。 |
致病机制与常见诱因
其实,感染性休克的背后是一场身体和细菌、病毒的“激烈拉锯”。细菌等致病微生物(比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侵入身体后,有些会释放有害物质,刺激系统性炎症反应。免疫系统被“唤醒”,大量炎症因子释放,结果导致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压力骤降,器官就像突然“断水”的水厂一样难以工作。
- 肺部感染:例如重症肺炎是诱发感染性休克的高发原因,一项研究显示(ICU收治患者中,约30~40%感染性休克病例和肺部感染有关) [Singer et al., 2016]。
- 腹腔感染:如阑尾炎穿孔、胆管炎、肠穿孔,简单来说,一旦感染扩散到腹腔,很容易出现严重后果。
- 泌尿系统感染:中老年女性因尿路感染发展成败血症,甚至休克的也不少见。
- 慢性疾病:糖尿病、慢性肾病、长期卧床的人,免疫屏障变弱,感染后更容易走向失控。
- 侵入性操作:有时候,插导尿管、静脉置管等医疗操作也可能带来感染风险。
进一步:多器官受损的机制
说起来,感染性休克远不是简单的“血压低”。当细菌进入血液或内脏深层,它带动的炎症风暴会让全身血管扩张,血流速度猛降。器官“供养”不够,心、肾、肝等重要部位都会受到打击。这就像城市供电系统突然断电,交通、工厂都瘫痪,身体一下全都乱套了。
器官系统 | 休克时可能损害 | 典型表现 |
---|---|---|
心脏 | 泵血能力减弱 | 心率加速,虚弱心音 |
肾脏 | 慢性损伤甚至衰竭 | 尿量减少,可能无尿 |
大脑 | 供氧不足 | 神志不清、嗜睡、昏迷 |
感染性休克导致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即使在先进国家,死亡率仍然高达30-50%之间[Angus & van der Poll, 2013]。
治疗措施:医生如何“逆转危机”
- 抗生素“跑赢时间”:一旦怀疑感染性休克,首选立即静脉抗生素,同类药物选用要快,且剂量足。欧美指南建议1小时内启用抗生素 [Rhodes et al., 2017]。
- 补液与升压药:大量输液(多用生理盐水或乳酸林格液)能迅速增加循环容量;如果血压仍偏低,则用升压药协助。
- 维持器官功能:如有肾脏变化可考虑透析,呼吸衰竭时要有呼吸机辅助。
- 查找到病因:如有腹腔脓肿、心脏感染等,应及早手术或引流。
预防和日常护理建议
对很多人来说,预防感染性休克最重要的还是“早发现、早处理感染”。并不是说要生活在“无菌箱”里,而是懂得一些简单而有效的健康方法。
- 保持日常清洁:洗手、护理伤口,这些最简单的方法能减少感染机会。
- 合理搭配饮食:新鲜绿叶蔬菜(增强身体抗病力,建议每天至少两份)、鸡蛋和瘦肉(提供蛋白)、新鲜水果(补充微量营养素)。
- 补充水分:水对于维持身体循环和器官功能很重要,每天饮水1500-2000mL为宜(视具体身体状况)。
- 规律作息,适量锻炼:每天30分钟快步走,身心愉快,有利于提高免疫力。
- 慢病人群定期复诊:有慢性基础病(糖尿病、肾病、心脏病)的朋友,需遵医嘱复查。
- 就医时机:如果你或者家人出现持续高热、口渴、意识不清、尿量骤减的情况,最好尽快到正规医院急诊科就诊。
总结与行动建议
感染性休克看似突然,其实很多信号都不是无迹可寻。那位因小感冒拖成危机的老人,提醒每位家属和照护者:对轻微不适多留一分心,就是保护健康最好的方式。为更安全,建议有基础疾病或者年长者定期体检,发现不适早就医。健康,不怕多问一句,也不怕多跑一趟医院。
参考文献
- Angus, D. C., & van der Poll, T. (2013).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69(9), 840-851.
- Singer, M., Deutschman, C. S., Seymour, C. W., et al. (2016).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Definitions for Sepsis and Septic Shock (Sepsis-3). JAMA, 315(8), 801-810.
- Rhodes, A., Evans, L. E., Alhazzani, W., et al. (2017). 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 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Sepsis and Septic Shock: 2016. Intensive Care Medicine, 43(3), 304-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