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麻醉在肝占位性病变手术中的应用指南

  • 6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麻醉在肝占位性病变手术中的应用指南封面图
麻醉在肝占位性病变手术中的应用指南

01 手术离不开的“伙伴”:麻醉在肝占位性病变手术中的意义 🌱

走进手术室,我们最容易忽略的其实不是医生的手术刀,而是默默守护在身边的麻醉医生。对于肝占位性病变,比如肝部的肿瘤、囊肿等,麻醉不只是让患者“睡一觉”,更像为复杂的仪器切换合适的工作模式。
肝脏血流丰富、手术创伤大,稍有波动就可能影响全身。麻醉正是在“背后”调控着血压、血量和重要器官的平衡,帮患者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其实,没有一套科学严密的麻醉管理,再高明的手术也无法安心顺利地进行。

一项发表在《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的研究指出,麻醉医生在肝脏手术中的作用,是确保患者安全和器官功能平稳的根本(Jones et al., 2018)。

02 准备充分,事半功倍:麻醉前的细致评估 🩺

  • 1. 全面健康评估:每个人的身体情况都不一样。高血压、糖尿病或者乙肝病毒携带,都会影响麻醉决策。举个例子,有一位65岁的男患者,肝占位,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麻醉医生会格外留意他的血糖和血压调控,提前规划药物用量和术中监测。
  • 2. 过敏史和既往麻醉经历:哪怕是小时候皮肤起过疹子,或上次麻醉时出现呕吐、过敏等小插曲,都要告诉医生。小细节可能决定麻醉用药的选择和剂量。
  • 3. 检查资料梳理:麻醉医生需要核查心电图、肝肾功能和凝血指标。对有肝功能损伤的人,麻醉药物的“清除速度”会慢一些。术前检查相当于为手术建立了一道安全屏障。
  • 4. 简单沟通减少焦虑:一些人对麻醉存在误解或担心。术前麻醉医生和患者简单聊几句,可以帮助大家更安心地面对手术。

这些前期准备,既为手术打好了“地基”,也避免了术中突发意外的风险。

03 麻醉怎么选?从“轻松入睡”到全程保驾护航 🛌

说到手术麻醉,大家可能最熟悉的就是全身麻醉。“睡过去,一觉醒来就结束了”的感觉,和做个深度午觉有点类似。但其实,麻醉方式有多种,如何选择关系重大。

  • 全身麻醉:大部分肝占位手术会用全身麻醉。这种方式下,患者对痛觉和手术刺激都没有反应。适合比较大、可能出血较多的肝部手术。
  • 区域麻醉:例如腰麻或硬膜外麻醉,有时用于肝脏相关但创伤较小的手术。优势在于部分术后镇痛效果好、对呼吸系统影响小,但控血压难度较高,不常用于肝切除这类大手术。
  • 复合麻醉:根据患者体质,有的手术会采用两种麻醉方式配合。例如一边用静脉麻醉药“快准狠”带患者入睡,术中局麻药帮忙维持镇痛。

麻醉方式没有绝对的优劣,只有更适合之分。真正的标准,是结合患者自身状况、病变大小、手术风险,由麻醉医生“量身定做”。

学者Tanaka等人在《Liver Transplantation》杂志指出,针对肝功能异常的患者,麻醉方式和药物种类的个体化选用,是提高手术安全性的关键(Tanaka et al., 2017)。

04 手术进行时:全程监测,有条不紊 🖥️

当手术正式开始,麻醉医生其实是“最忙碌的人”。从呼吸、心率到血压变化,每一分钟都不能走神。
麻醉期间会监测哪些内容?简单来说如下:

  • 心脏、呼吸:通过心电图和氧饱和度监控,确保心脏和肺部正常工作。
  • 血压变动:肝手术中有时会发生失血,麻醉医生要根据情况随时调整输液和用药,和外科医师密切配合。
  • 体温、尿量:手术时间一长,体温可能下降,尿量反映肾脏灌注,二者都关系到手术后恢复。
  • 特殊指标监控:肝脏疾病患者还需额外监测凝血功能、血糖等,有助于尽早发现隐患。

监测不是“例行公事”,关键时刻能及时处理突发问题,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真实案例显示,严密的监测和管理能显著降低肝手术期间意外事件(Bai et al., 2021)。

05 术后的“守护”:疼痛控制与恢复支持 💊

手术结束并不代表麻醉医生的任务就终止了。其实,恢复期的管理同样影响着患者的舒适度和康复速度。肝占位手术后,麻醉团队会根据每个人的状况设计镇痛方案,让患者能吃、能睡、能下床活动。

  • 镇痛药使用:简单来讲,药物选择既要效果显著,也关注副作用小。使用方法有口服、静脉泵和局部注射等,术后48小时内管理尤其重要。
  • 无药镇痛辅助:像安抚、音乐、按摩等,也是辅助手段。尤其是年纪大的患者,能降低对药物的依赖,减少恶心、乏力等不适。
  • 功能恢复指导:鼓励患者早期适度下床活动,不仅缓解疼痛,还能预防肺部或下肢并发症,让恢复走得更稳。

从一个65岁男患者的康复过程来看,术后镇痛做得好,能明显改善睡眠和进食欲望,对整体恢复大有好处。这说明,每一次细致的疼痛管理,都是帮患者迈向健康的一步。

06 风险不可怕,科学应对更重要 ⚠️

谈到麻醉,总有人会担心“万一有危险怎么办?”其实,如今的麻醉已非常安全。但确实存在一些风险,例如:

  • 药物过敏:有些人对少数麻醉药物可能会产生过敏反应,包括皮疹、呼吸道水肿等。
  • 呼吸抑制:极少数人在麻醉后恢复期间,可能会出现呼吸频率降低,需要麻醉医生及时支持。
  • 恶心呕吐、意识模糊:少数患者术后短时间会有这类不适,规避的办法就是个体化用药和术中严密管理。
  • 肝肾功能负担:肝功能不佳时,药物的小小调整都特别重要。采取分阶段用药、减少高风险药物,就能降低风险。

任何药物和技术都不是绝对“零风险”,但现在的医学手段,已经让这些风险大幅降低。专业团队的细致评估,是避免风险的关键。2020年一篇发表于《Anesthesia & Analgesia》的回顾文献提到,建立规范的风险应对流程,能显著减少肝脏手术相关的麻醉并发症(Li & Smith, 2020)。

07 健康饮食与恢复习惯,手术康复小贴士 🍎

除了医学干预,生活习惯也与手术恢复息息相关。合理的饮食和作息,是身体在麻醉后顺利恢复的“助攻”力量。

  • 新鲜蔬果,有助于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促进组织恢复。食用建议:每天三餐适当搭配,选择应季蔬菜,餐桌上有绿色总是不会错。
  • 蛋白质食物(如鸡蛋、鱼、豆制品)能帮助修复创口、恢复体力。食用建议:术后第一周可少量分多次进食,逐步恢复正常饮食。
  • 全谷物与坚果类,有利于增强肠道功能和免疫力。食用建议:早餐可选择燕麦片、杂粮面包,午后可在坚果中适量选择,不宜过量。
  • 定时规律作息,手术和麻醉后,稳定心态和作息,会让身体感觉更有力。建议:夜间按时休息,中午小憩,不熬夜。
  • 必要时及时复诊:如果术后有持续的疼痛、发热、黄疸等,请第一时间联系医生,不要自行服药拖延。

其实,良好的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有时就像给身体添了件保护衣。不少大型医学研究都肯定了均衡饮食和复诊随访的积极作用(Miller et al., 2016)。

参考文献

  1. Jones, R. M., M. A. Hardy, & L. J. Sugerman. (2018). Anesthesia and perioperative management for liver resections.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120(1), 90–98.
  2. Tanaka, K., Shimada, H., & Endo, I. (2017). Anesthetic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liver dysfunction. Liver Transplantation, 23(2), 141-146.
  3. Bai, X., Zhang, B., Wang, X., & Liu, J. (2021). Impact of intraoperative monitoring on outcomes of hepatic surgery. Surgery Today, 51(3), 251-258.
  4. Li, H., & Smith, D. (2020). Peri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hepatic surgery: Role of anesthetic management. Anesthesia & Analgesia, 130(2), 337–344.
  5. Miller, D. C., Livingston, E. H., & Redan, J. A. (2016). Nutrition and surgical recovery: A systematic review. American Journal of Surgery, 211(2), 390–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