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麻醉领域的应用:保障手术安全与围术期管理

  • 9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麻醉领域的应用:保障手术安全与围术期管理封面图

麻醉领域的应用:保障手术安全与围术期管理

01 麻醉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手术室门口的等待总带着些紧张。其实,现代麻醉早已大大提升了手术的安全性。简单来说,麻醉就是利用药物,在控制范围内让身体暂时“休息”——有的麻醉让你整个意识消失,有的只是让一块区域暂时感觉不到。这样医生可以更顺利操作,患者也不会感受到疼痛。
麻醉的作用不仅仅是"不疼",它还能让病人在手术过程中心跳、呼吸等生命体征保持相对平稳。这种"全程看护",就像在手术期间为身体加了一层防护网。许多人害怕麻醉,“一睡不醒”?事实上,麻醉安全性在不断提升,只要规范操作,出意外的概率非常低(Sessler, D.I., 2008)。 👌

02 麻醉在手术中的重要性有哪些?

  • ① 缓解疼痛
    比如,动脉瘤手术这样的大型手术,如果没有麻醉,连微小操作都会让人疼到难以忍受。麻醉药物的介入,让患者安静接受治疗,成功“屏蔽”了手术的痛觉。
  • ② 保障安全
    手术意味着身体短暂地“关机维修”,但维持生命的“主机”不能停工。麻醉医生负责实时调整药量,监测心跳、血压,相当于为你的身体设了一位全职监护员。
  • ③ 稳定心理
    很多人担心麻醉,“睡过去会醒来吗?”这时,医生在术前详细解释麻醉方案,能有效缓解患者紧张,对手术配合度和恢复也有益处。
实际病例举例
有位71岁的男士,在动脉瘤大手术前后使用了多种麻醉和镇痛药物,如氨酚羟考酮、地西泮、瑞马唑仑等(口服/注射结合)。这样的联合用药既能强力止痛,也降低术后并发症,加快恢复速度。这提醒我们,个体化麻醉方案十分重要,安全性和舒适性都能兼顾。
💉🛌

03 麻醉的主要类型和适用场景是什么?

麻醉并非千篇一律,需要根据手术类型和个人健康差异灵活选择,具体分三种:
  • 全身麻醉:类似于“深度睡眠”,适合大中型、需要全身失去知觉的手术,比如开胸、心脏、脑部等。手术全程,你不会有任何记忆或疼痛。
  • 局麻 & 区域麻醉:只使身体某部分或某区域暂时失去感觉——比如牙科、剖宫产、四肢手术。清醒或半清醒状态下,沟通和配合更方便。
  • 镇静/镇痛辅助手段:针对小型操作,或辅助局麻(如胃镜、结肠镜),可让人放松不紧张,类似“打一小盹儿”。
需要注意:麻醉方式的选择不是“想选哪种就选哪种”,而是要根据身体状况、手术需求由医生综合判断。比如有严重基础病史的人,有些麻醉方式就不适合。
🩺

04 麻醉前需要做哪些评估?

麻醉可不只是推药这么简单。术前评估这一步,相当于对手术“安全闸门”把关:
  • ① 健康信息收集
    包括过敏史、既往疾病、用药情况、手术史等。比如有的人对麻药过敏、肝肾功能异常,医生都要提前掌握。
  • ② 体格检查
    评估血压、呼吸道情况、体重以及心肺功能,为麻醉风险做分级。
  • ③ 必要的辅助检查
    常规血液检查、心电图、胸片等。必要时做更详细的心脏功能评估。这些直接决定麻醉方案的选择和用药的安全性。
有研究显示,充分的术前评估可降低术中意外发生率(Apfelbaum, J.L. et al., 2012)。所以,如果医生问得细致点,是为了你术中更加安全。

05 麻醉期间的监测有哪些?

很多人以为上了麻药后,医生就“放你一马”了。其实,真正的关键在于全程严密监测,就像驾车必须有仪表盘一样。
  • 心率与血压:通过监护仪随时检测,任何异常都能第一时间处理。
  • 呼吸与血氧:持续监控肺部换气,确保大脑、心脏不缺氧。
  • 体温与二氧化碳:维持适宜体温防止并发症,检测呼吸中二氧化碳判断通气情况。
监测的不只是“数字”,而是动态调节,比如血压突然降低,立刻补液、调整麻药甚至用升压药,避免重要脏器供血下降(参考:Myles, P.S., & Leslie, K., 2000)。 💡

06 麻醉后的恢复和注意事项

麻醉苏醒就像从一个“安全岛”慢慢回到现实。苏醒室(PACU)设置的目的,就是避免甫一手术结束就让病人无人照管。
  • 恢复观测
    麻醉药消退时间因人而异,每个人清醒速度有快有慢。恢复期间会持续观察呼吸、心率,有异常能立即处理。
  • 防止遗留症状
    常见如喉咙不适、短时间恶心、头晕,一般都能自行好转。如果是大手术,镇痛护理非常重要,现代医院多采用多药联合、按需给药的办法,减少痛苦。
  • 生活建议
    麻醉刚恢复时建议不要立即进食、下床。最好有家人或护工陪同,预防头晕或摔倒。出院后如有持续呕吐、意识障碍等,应及时回医院复诊。
🏠

07 有哪些风险与日常预防建议?

为何会增加麻醉风险?
年龄增加、合并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肝肾功能异常都会提高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长期饮酒、运动少,也会让身体对麻醉药耐受性下降。遗传因素偶尔也会影响某些特殊药物的分解代谢(Li, G. et al., 2020)。
风险本身并不可怕,早发现、早管理才是关键。
安全预防要怎么做?
预防没有哪种“万能药”,但养成健康习惯→身体基础越好,手术安全性和恢复能力也就越强——
  • 深色绿叶蔬菜,富含维生素K,有助于肝脏健康和血液正常凝固。建议每餐配一点菠菜、油麦菜、芥蓝。
  • 优质蛋白,如鸡蛋、牛奶、瘦肉,有助于手术后创口修复。每天适量摄入,按身体情况调整。
  • 每日饮水充足,保证电解质平衡,避免术前脱水。
  • 适量运动,每周3-4次,每次30分钟散步或有氧锻炼,帮身体调节代谢、增强心肺功能(Lee, I.M. et al., 2012)。
如果计划手术,提前告知医生所有药物与疾病史。手术后不适及时求助医疗机构。

参考文献

  1. Apfelbaum, J. L., Connis, R. T., Nickinovich, D. G., et al. (2012). Practice Advisory for Preanesthesia Evaluation: An Updated Report by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Task Force. Anesthesiology, 116(3), 522–538.
  2. Sessler, D. I. (2008). Temperature monitoring and perioperative thermoregulation. Anesthesiology, 109(2), 318–338.
  3. Myles, P. S., & Leslie, K. (2000). Monitoring in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 BJA: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85(1), 82-87.
  4. Li, G., Warner, M., Lang, B. H., Huang, L., & Sun, L. S. (2020). Epidemiology of anesthesia-related morta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1999–2005. Anesthesiology, 110(5), 759–765.
  5. Lee, I. M., Shiroma, E. J., Lobelo, F., et al. (2012). Effect of physical inactivity on major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worldwide: An analysis of burden of disease and life expectancy. Lancet, 380(9838), 219–229.
总结下来,麻醉像为手术过程安上一道“智能保险栓”,它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大大提升了手术体验。只要配合术前评估、身体基础状况良好、术后遵医指导,就能最大化降低风险,让手术成为修复健康的可靠一步。如果身边有人或你自己即将面临手术,了解麻醉知识会多一份安心,少一点无谓的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