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夏日高温中的健康守护:中暑急救与降温方法指南

  • 13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夏日高温中的健康守护:中暑急救与降温方法指南封面图

夏日里的一抹清凉:中暑急救及降温方法全攻略

01 识别中暑:类型与早期信号

七月的午后,广场边不时有人撑着伞,却依旧汗流浃背。有的年轻人在玩球,偶尔停下来揉揉太阳穴。看上去只是有点累、不太舒服,其实这些都可能是中暑轻微的预兆。中暑并不是一下子就晕倒,早期的变化很容易忽视。

类型 👀 早期信号
热痉挛 出现肌肉轻微地抽动,多半在大腿、小腿或手臂;活动后偶有抽痛。
热衰竭 出汗明显增多,皮肤有些湿凉,头有点晕;偶有乏力、心跳加快。
热射病 体温开始上升,但最初可能只有轻度头痛,不太引人注意。
Tip: 一旦出汗过多、轻微抽搐或短暂头晕,别硬撑,最好立即转移到背阴的地方。
案例:有位20岁的男孩,体育课后感觉手臂在微微抽动,本以为只是累,其实是热痉挛的早期信号。如果能早点停下来补水休息,就能避免加重。

02 警示信号:中暑严重表现与风险

  • 随着中暑加重,出汗逐渐减少,皮肤甚至变得干热发红。
  • 脑子有点混乱,说话语无伦次,或者根本说不清楚。
  • 恶心、呕吐、持续头痛,甚至有的人会晕厥或抽搐。
🔔 专家指出:热射病如不及时处理,死亡率可高达50%,主要因为体温失控,引发多器官损伤。
案例:一位68岁的女性在菜市场买菜时晕倒,家人送到医院时体温高达40.5℃,出现神志不清。这个例子提醒我们,老年人一旦发现意识不清、体温过高,要马上就医。

03 为何容易中暑?探究真正原因

  • 高温环境: 盛夏中午,户外地面温度常常比气象预报的还要高5℃以上。长时间暴露,身体散热能力跟不上升温速度,就容易中暑。
  • 身体调节能力: 孩子、老人本身调节体温的“工厂”效率较低;有些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的人也更容易中暑。
  • 水盐流失: 大汗淋漓却没有及时补水,血容量下降,循环压力变差。尤其在剧烈运动、酒后活动时风险更大。研究显示,高温日户外运动的人中暑几率比平时高出两倍。
  • 穿衣不当: 穿着不透气的衣服,汗液无法蒸发,体温更难降下来。
🚩 简单来说,长时间在“热锅”里行动、饮水不够、不适合的穿着是夏季中暑的大敌。

04 紧急处理:中暑时该怎么做?

遇到身边有人出现中暑警示信号,别犹豫,立刻进入“急救模式”:

  1. 迅速转移:立马带患者进入有空调的房间或树荫下,脱去多余衣物,帮助其通风。
  2. 尽快降温:在腋下、脖子等大血管处用冷毛巾湿敷,或用风扇对准身体协助散热。可以用温水擦拭皮肤,但不要直接用冷水浸全身,以免刺激过大。
  3. 补充水分:能喝水的情况下,喝一杯淡盐水(约500ml水+1/4小勺食盐),比白水更有效。
  4. 观察状态:判断呼吸、脉搏,如果失去意识、抽搐,马上拨打120。
紧急时刻,分秒必争,尤其是高龄、基础疾病或孕产妇更需要及时医疗支持。
操作步骤 细节要点
转移 避免再曝晒,室内通风,可适度摇扇
降温 物理降温优先,腋下/颈部冷敷
补液 能饮水时优先补淡盐水,不要一次大量灌服

05 生活中的降温好招

  • 冷敷工具: 小巧的冰袋或湿毛巾,搭在脖子、腋下,大腿根这类“体温枢纽”位置,帮助身体把热量带走。
  • 风扇+湿毛巾: 用风扇对着湿毛巾吹,能加快蒸发带走热量。
  • 适量淋浴: 用低于体温的温水洗澡,每次5-10分钟,优于直接用冷水冲。
  • 瓜果饮品: 西瓜、黄瓜、椰汁等含水量高的水果饮品,帮助补水降温,不过注意不要一次性大口灌下冰饮,以免肠胃不适。
小妙招:找个手掌大小的小毛巾,浸湿后贴在额头或腋下,体感很快就会舒服不少。

06 危机时刻的陪伴:同伴如何协助中暑者

  • 保证患者身边安全,自身不要离开,防止晕倒导致摔伤。
  • 主动帮助脱去多余衣物,但注意保持对方的隐私和尊严。
  • 不停鼓励患者小口多次饮水,观察是否有意识模糊加重迹象。
  • 一旦有抽搐或昏迷,记得让其侧躺,保持呼吸道通畅,严禁强行灌水。
  • 如果患者热射病、高热持续或有基础疾病,边急救边立刻拨打120。
陪伴很重要,别轻易让刚恢复的人单独离开或自行行动。
案例:有位32岁的女同事户外游玩时被人发现脸色发红、吐字不清,通过同伴及时降温和补水,最终避免了扩大成热射病。这说明环境中的互相提醒特别关键。

07 别让中暑找上门:实用预防锦囊

好习惯 😊 具体建议
时间管理 早晨或傍晚户外活动,中午11点-16点最好待在室内。
补水习惯 每小时喝一次水,每次200ml,活动前中后都别忘加水。
饮食选择 多吃西瓜、黄瓜、番茄等含水量高的蔬果,每天三餐适量分配。
穿衣搭配 薄、松、浅色、透气的棉麻衣服是夏天降温的好帮手。
注意:40岁以上或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群,夏天可以每年去医院做一次常规健康体检,特别是有高血压、糖尿病史者更需多留心。
案例:一位52岁快递员因经常户外奔波,坚持带水壶和喷雾,几年未碰到严重中暑,他的经验值得借鉴。

08 中暑后的恢复——健康监测不能忘

中暑处理过后,身体还需要时间调整。有的人第二天会觉得虚弱、胃口不好,也可能偶尔头痛或有点发冷。如果症状持续两天以上,最好及时就医。

  • 多休息,避免再次暴晒,让身体把之前积累的热量慢慢释放。
  • 饮食上适量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多样均衡有助于恢复。
  • 如果有发热、头晕反复或意识无法恢复清晰,不要拖延,直接去医院评估。
小结:中暑后别强行“满血复活”,适当留够恢复时间,对健康更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