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高发季:如何科学应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0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常见但需要正视的小麻烦
秋冬一到,办公室里时常有人戴着口罩、时不时地擤鼻涕,打喷嚏的声音也多起来。其实,这些典型现象多半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有关。最近有位28岁的男士,每到换季就会出现鼻塞、咽痒,但没发烧,只是偶尔一天打十来个喷嚏,还能坚持上班。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单来说,就是鼻腔、咽喉或喉部的黏膜发生了急性炎症。70%左右的病例是由病毒引起,门诊最常见。大部分人症状较轻,一周以内自愈。不过,反复感染会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导致并发症。所以,即使这种“小麻烦”普遍,也别掉以轻心。
02 哪些信号说明该去医院了?
刚开始只是轻微咳嗽,过几天变成高烧不退;或者本来只是喉咙痒,后来觉得呼吸也开始费劲。这些发生变化时,就要格外警惕。像有位32岁的女性,连续三天体温超过39°C、几乎整晚睡不好还觉得胸口发闷,这种情况就不能再观望了。
- 持续高烧(大于38.5°C,超过3天)
- 呼吸急促或感觉憋气
- 意识出现模糊或严重乏力
- 出现明显胸痛、咳血
- 儿童喂养困难、抽搐或皮肤明显发青
看到这些症状别再拖,及时去医院能减少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03 为什么病毒总“盯上”上呼吸道?
很多人好奇,病毒为啥偏偏爱上了我们的鼻子和喉咙?原来,上呼吸道的黏膜其实没有太厚的屏障,就像城市的“主交通要道”,外来微生物最容易找到突破口。呼吸道上布满了和手机一样容易“粘手”的受体,流感等病毒特别喜欢“粘”在这些地方。
季节 | 患病人数增长 | 原因简述 |
---|---|---|
冬季 | 增加约40% | 低温干燥、室内通风差 |
夏季 | 相对较低 | 天气炎热,病毒存活率下降 |
有研究显示,冬季上呼吸道感染人数要比夏天高40%左右。气温低,空气干燥时,黏膜的新陈代谢变慢,防御力下降,病毒更容易做“搭便车”进身体。
04 看医生时,都会做哪些检查?
不少人在医院一检查,担心医生会让做一大堆复杂化验。其实大多数普通感冒,只需医生通过症状询问和喉镜看看咽部就够了。只有有发烧、明显淋巴结肿大、咳嗽加重等情况时,才会进一步安排咽拭子检测(判别流感、腺病毒等)或血常规。
- 普通流涕、喷嚏居多,通常不必做特殊检查
- 症状重时,按医生建议选做血常规或咽拭子
05 哪些治疗措施真的有用?
很多人一感冒就想“快点止住”,随手用药,甚至主动要求抗生素。实际上,绝大多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病毒导致的,抗生素用多了反而不利。真正该用药时,医生会区分病原体类型:细菌感染常见脓性分泌物、持久高烧等,这时才考虑抗生素。
治疗措施 | 适用情况 | 作用或效果 |
---|---|---|
退热药(如对乙酰氨基酚) | 高热不退时 | 缓解发烧,提升舒适度 |
多喝温水 | 任何时期 | 防止脱水,帮助黏膜修复 |
适当休息 | 伴随乏力时 | 促进身体恢复 |
- 不要自行使用抗生素,避免耐药问题。
- 药物最好遵医嘱,特别是儿童。
- 症状缓解后继续休息,有助身体恢复。
06 日常预防,最值得坚持的好习惯
说起来,很多感冒其实可以靠日常简单好习惯规避掉一大半。以下5个方法经过医学证实,对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有切实帮助:
科研数据显示,光是保持良好通风,每天2次以上,能让上呼吸道感染的风险降低60%。孩子在学校和家中,洗手习惯关键。疫苗则建议在每年10-11月完成接种。
日常的点滴习惯,其实就是守护健康的关键。感冒并不可怕,正确认识上呼吸道感染,搭配适度的防护和科学就医选择,基本就不会有大麻烦。如果家人最近正好“中招”,不妨和他们分享这些方法,也算是无声的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