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科手术麻醉:如何安全舒适度过手术关?
01 手术时为什么要麻醉?不麻醉会怎样?
很多人想到手术,总会下意识问:“麻醉真的那么重要吗?”其实,开刀不打麻醉基本难以想象。骨科手术动辄涉及锤敲、拉伸等操作,没麻醉的保护,剧烈痛感是常人难以忍受的。有些手术,比如换膝盖,甚至要锯骨。不仅疼痛剧烈,肌肉也会因应激收缩,让医生难以操作,很容易出现意外。
麻醉的作用主要有三点:一是让患者在手术时完全无痛;二是让相关部位肌肉放松,便于医生精细操作;三是避免人在手术中因为不适而乱动。少数老年人担心麻醉不安全,要求“可不可以不用麻醉”?真实情况是,正规骨科手术几乎都必须有麻醉,否则根本无法顺利进行。
- 只有极少数皮肤缝合等微创操作,才可选择局部麻或不麻。
02 麻醉方式怎么选?全麻和“半麻”哪个好?
骨科麻醉不是“千人一方”,主要有三种方式:全身麻醉(全麻)、椎管内麻醉(常说的“半麻”或脊麻)、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具体选哪种,其实还真有讲究。
麻醉方式 | 常用手术类型 | 主要优点 | 常见不适 |
---|---|---|---|
全身麻醉 | 髋、膝、脊柱手术 | 无痛彻底、适用广 | 术后嗓子痛、恢复慢 |
椎管内麻醉 | 下肢骨折、部分关节置换 | 对年迈患者友好、创伤小 | 术后头晕、腰酸 |
神经阻滞麻醉 | 手臂、膝关节镜等局部手术 | 恢复快、术后痛感轻 | 短期淤青、局部麻感 |
关键怎么选?通常需要考虑三个核心因素:
- 具体手术部位和范围。
- 患者年龄、心肺耐受情况。
- 既往麻醉史、药物过敏史。
生活化例子: 75岁的王爷爷因髋部骨折住院,医生根据其高血压、心脏功能较弱的特点,推荐了联合神经阻滞麻醉。有经验的麻醉师只需一针,王爷爷很快失去手术区域痛感,术后两小时可以进食,状态恢复不错。
03 麻醉风险有多大?哪些人要特别注意?
麻醉的复杂程度常常被低估——尤其是骨科手术,风险点不止“睡一觉就行”。说起来,风险大小和患者自身状况有很大关系。
- 高龄人群: 70岁以上,尤其是合并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或心脏病的老人,麻醉后循环和呼吸波动大,麻醉药代谢慢。
案例: 82岁女患者接受腰椎手术,全麻下心率一度过慢,幸好麻醉医生经验丰富,及时对症处置。 - 肥胖患者: 麻醉药分布、气道管理都较常人复杂,更易出现呼吸问题。
- 长期吸烟、慢性肺病: 呼吸道对麻醉药极其敏感,术后痰液不容易排出。
- 凝血功能异常: 比如用了华法林等抗凝药的人,椎管内麻醉有出血风险,需要严格停药。
- 特殊体位风险: 骨科手术往往姿势特别,如趴着做脊柱手术,气道压迫风险高,需要熟练麻醉医生操作。
04 麻醉前要怎么准备?吃饭喝水有讲究吗?
术前准备直接影响麻醉的安全:麻醉期间的呕吐、误吸很危险,因此对饮食、用药有严格规定。具体怎么做?
- 术前8小时停吃固体食物。 无论早中晚手术,必须按麻醉要求严格执行。早餐吃面包、喝牛奶,这天不能凑合。
- 术前2小时停喝清水。 哪怕只喝一口,也可能增加术中误吸风险。
- 慢性病用药要提前说明。 比如高血压药能否吃,要问清医生。
- 服用抗凝药的患者应提前停药。 如服用阿司匹林、华法林的朋友,必须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调整停药,不可私自更改。
- 有咳嗽、感冒要提前申报。 相关症状有时意味着暂缓手术更安全。
- 61岁的赵女士因膝关节置换,首次做麻醉前忘记停止早餐,结果手术推迟半天。
- 忽视禁食禁饮可能引发吸入性肺炎,恢复慢、危险高。
05 麻醉后常见不适有哪些?多久能恢复?
手术结束,麻醉过去,并不是马上就“满血复活”。部分反应其实很普遍,比如:
- 术后恶心、呕吐: 射频麻醉、妇女和晕车体质易发生,通常6~12小时自行缓解。
- 麻药过后寒战: 轻微打寒颤不罕见,持续短,不用紧张。
- 局部麻木感: 神经阻滞后3~24小时内局部感觉和运动能力渐渐恢复。
- 下肢暂时无力: 椎管内麻醉结束后约2~4小时,双腿可能像“不是自己的一样”,一般数小时内能正常下地。
特别提醒:
- 如果感觉异常持续超过24小时,或者伴随肢体肿胀、持续剧痛,要第一时间联系医生。
06 如何与麻醉医生高效沟通?
麻醉不是“打一针就完事儿”,合理沟通才有舒适体验。重点问清楚以下三点:
- 这个手术推荐哪种麻醉?理由是什么?
- 我有哪些健康状况(比如高血压、糖尿病、过敏史)需要特别说明?
- 手术后有多大比例会出现哪些反应?恢复时间一般多久?
生活场景: 有位68岁男士做肩关节置换,提前和麻醉科沟通过去全麻时恶心厉害,这次调整麻醉方案,术后舒适度明显提升。
最后的话
骨科手术的安全和舒适,靠的不只是医生技术,更有麻醉医生和患者的双向努力。其实,大部分人完成正规麻醉后,身体都能很快恢复,无需过度担心。如果你即将手术,提前和医生认真沟通,做到心中有数,就是为健康加分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