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感染:这些症状别忽视,科学应对很简单
01|呼吸道感染是什么?
换季时,办公室或家里总有同事、朋友忍不住打喷嚏,或是一阵咳嗽。其实,这很常见,大概率是呼吸道感染在作祟。简单来说,呼吸道就像家里的进门玄关,上面分为“上呼吸道”(鼻腔、咽喉)和“下呼吸道”(气管、支气管、肺)。一旦有病毒、细菌或支原体这些"不速之客"闯入,容易出现咳嗽、流鼻涕等不适。
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比如感冒,大部分都是病毒惹的祸。下呼吸道感染,比如支气管炎,有时候细菌、支原体也会参与进来。不同类型的病原体导致的感染表现和治疗方式都有所不同,后面会详细说清。
02|哪些症状要当心?
- 轻微变化:偶尔打喷嚏、流清鼻涕、嗓子微痒、轻度咳嗽、体温略高。这些多是感冒初期的表现。有时可能觉得像换了个季节,早晚温差大点,人也容易“中招”。
- 明显警示信号:如果出现持续高热(>38.5℃)、咳嗽不断加重、呼吸费力、说话声音变哑、胸口疼或者喘不过气——就要格外警惕了。小朋友或老人精神不佳、不吃饭都提示需要及时就医。
案例参考:一天,一个68岁的女性患者,因持续高烧三天、呼吸急促,被家人送至医院。血常规检查发现白细胞显著升高,经专家分析为下呼吸道细菌感染。这个例子提示,有些变化不可拖延。
症状表现 | 普通感冒 | 严重感染预警 |
---|---|---|
体温 | 轻度或无明显升高 | 高烧 持续不退 |
咳嗽 | 偶尔 | 持续或加重 |
呼吸 | 基本正常 | 气短、喘息甚至呼吸困难 |
精神状态 | 略感疲惫 | 嗜睡、反应迟钝 |
别忽视:普通感冒多数能自愈,若上述警示信号加重,应及时去医院。
03|为什么容易感染?
- 1 病原体传播快:呼吸道感染的传播方式主要靠飞沫和接触。比如,有人打喷嚏,一簇肉眼看不见的小水珠里藏着病毒、细菌,几秒钟就会被吸进周围人的呼吸道。
- 2 免疫力低下:晚上熬夜、压力大、身体疲劳——这些都会让防御系统变“懒”,让病原体更容易“攻城略地”。老年人和儿童免疫力本来就弱,是高风险人群。
- 3 环境刺激多:空气干燥、灰尘过多或雾霾天,呼吸道黏膜受刺激也会变脆弱,对病原体的抵抗力变差。
研究数据:医学数据显示,70%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都由病毒引起,说明单靠药物很难彻底根治,关键还是身体防御力和平时防护。
04|医生如何确诊呼吸道感染?
- 1 血常规:抽血化验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量,能初步区分病毒和细菌感染。用于判断:是否有细菌感染迹象。
- 2 咽拭子检查:棉签取患者咽喉部黏液,检测特定病毒、细菌或支原体。用于判断:流行季节怀疑流感或其他特殊病原体时。
- 3 胸部X光片:拍片筛查有无肺炎。当咳嗽很重或有胸痛、呼吸困难时,一般医生会建议做胸片。
别紧张:这些检查通常很快,不会造成大的身体负担。只要按照医护人员安排,就能较快明确感染原因,有针对性地治疗。
05|怎么科学用药?三点要记清
- 对症治疗为主:大多数呼吸道感染只需缓解咳嗽、退烧、改善咽痛,并注意休息和补水。
- 抗生素用得有指征:只有确认为细菌感染才考虑抗生素。比如:咽部有脓点、白细胞特别高、持续高烧不退这几种情况医生才会考虑用药。
- 切勿自行滥用药物:很多朋友见咳声不断,随意用抗生素,这样容易培养耐药细菌。不少药物如果误用还会出现副作用,因此需遵医嘱。
临床数据:70%的上呼吸道感染为病毒感染,用抗生素没有疗效。
06|日常怎么预防最靠谱?
很多人关心如何减少生病概率。 其实,大部分呼吸道感染是可以通过一些简单行为大大降低风险的。以下是医生最常推荐的五个实用办法——
措施 | 具体做法/说明 |
---|---|
勤洗手 | 流水下,肥皂仔细揉搓,尤其饭前便后、外出回家、擤鼻涕后 |
常开窗通风 | 每天至少两次,每次10-20分钟,让室内空气流通 |
公共场所佩戴口罩 | 人多、密闭空间,比如地铁、医院、商场时建议佩戴 |
均衡饮食 | 新鲜蔬果丰富,特别是含维C水果如橙子、猕猴桃,对免疫有帮助 |
及时接种疫苗 | 每年流感季节或者疫情前,优先考虑流感疫苗 数据证实:流感疫苗的有效防护率能达到60-90% |
医生建议:普通人平时加强洗手,可以把呼吸道感染的风险降低45%!接种疫苗对基础病患者和儿童尤为重要。
最后提醒
很多呼吸道感染其实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早识别、早行动。碰到乏力、持续高烧、呼吸不畅时别一味拖延,早点请医生帮忙排查。平时养成良好习惯,对自己没坏处,对家人也是保护。
可以把今天学到的这些招数分享给家里人,让防病的小知识更快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