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每30秒夺命!年轻人也需警惕冠心病信号

  • 89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每30秒夺命!年轻人也需警惕冠心病信号封面图

每30秒夺走1条命!冠心病的6个救命信号,现在知道还不晚

01 冠心病到底是什么?

应酬时,一个60多岁的朋友突然捂住胸口,脸色发白,大家以为是消化不良,结果检查后才知道是心脏出了问题。其实,冠心病就像家里水管时间久了生了锈,输送血液的“管道”变窄了,心脏自然会“缺粮”。

冠心病(全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说简单点,是因供应心脏的冠状动脉被狭窄或堵住,致使心肌“吃不上饭”。其中,稳定型心绞痛通常在运动、情绪激动时出现,休息后会缓解。而不稳定型心绞痛对身体来说更危险,疼痛可能休息都无法缓解,甚至平静状态下也突然发作,这也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前奏。

💡 冠心病并非只有老人会中招,越来越多年轻人因压力大、生活习惯差而患病。

02 这些症状出现赶紧查心脏

  • 胸骨后压榨感或疼痛:通常疼痛范围在前胸中央,像被重物压住,伴随憋气、出汗,有时疼痛会蔓延到左肩、左臂,甚至下巴。一次持续超过15分钟的压迫或疼痛,要警惕急性心梗危险。
  • 牙痛、上腹痛、喉咙不适:不是所有人心绞痛都表现为典型胸痛。有位52岁的女士体检总说牙疼,却找不到口腔问题,详细检查才发现是心脏缺血。类似的,上腹部持续隐痛或“烧心”感,也可能与心脏循环有关。
  • 间断发作 VS 持续发作:如果疼痛偶尔出现,每次几分钟并且休息后能缓解,相对危险较小。但如果疼痛不缓解或者越来越频繁,最好立刻就医。
⚠️ 胸痛或不明原因的不适持续15分钟以上,不能犹豫,立刻到医院急诊。

03 血管是怎么堵住的?

那些影响血管的日常习惯,真的不得不提。比如,经常抽烟喝酒、三餐不规律、爱吃高油高糖食品,这些都会损伤血管内壁,让血脂、胆固醇更容易“粘”在血管壁上。逐渐,血管里慢慢堆积起脂质,形成了医学上说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风险因素 对血管的影响
高血压 反复冲击血管,导致血管壁受损,增强斑块形成
糖尿病 血糖偏高让血管失去弹性,容易变脆、堵塞
吸烟 烟草中的有害成分直接伤害血管内皮,提高粥样硬化风险
年龄 血管随年龄增大而慢慢“老化”变窄
家族遗传 父母有冠心病病史,自己也容易被“遗传”高风险

研究发现,有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以及长期吸烟的人,冠心病的发病风险会比普通人高出不少。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三高或家族史就可以掉以轻心。

04 确诊需要做哪些检查?

有人一听要查心脏就紧张,觉得“是不是太严重”?其实现在的检查已经非常成熟,大部分都是无创、无痛的。

  • 心电图(ECG):最基础,几分钟出结果,对判断急性心肌梗死有帮助,但稳定型心绞痛不一定能发现明显异常。
  • 运动负荷试验:通过跑步机或脚踏车时监测心电图,判断血流是否不足。
  • 冠脉CT成像(CTA):近几年用得多,无创性好,可以直接“看”到血管有没有被堵住。
  • 冠状动脉造影:精准的“金标准”,是一种微创操作,用造影剂显示血管堵塞部位和严重程度。
📋 大部分检查只需十几分钟,无需过度紧张;如果医生建议造影,也是帮助明确方案的常规操作。

05 治疗方法怎么选?

冠心病一旦确诊,最关键的问题来了——怎么治疗?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手术,也不是只有吃药才行。其实,治疗方式可以根据堵塞程度、发作频率和具体身体情况来定。

方法 适用情况
药物治疗
(阿司匹林、他汀等)
初期或斑块不是太严重的人,长期控制风险、延缓病情;稳定型患者常优先选用。
支架手术
(介入治疗)
血管堵塞较重、药物难以控制症状、或急性心绞痛频繁发作者。
冠脉搭桥手术 多支血管严重堵塞,或者主要大血管损伤明显,适合冠脉搭桥。
急性心梗发作时,“黄金120分钟”就是抢救窗口!冒冷汗、心痛持续无法缓解,必须立刻就医!

06 每天3件事护好心脏

🚭

戒烟、限酒

戒烟比任何药物都重要!如能不沾烟酒,冠心病危险大大降低。如果实在难戒,尝试逐步减少,每月制定可实现的小目标。

🥗

地中海饮食

建议多吃蔬果、坚果、鱼类、橄榄油、燕麦等。比如早餐来一碗燕麦粥,午餐多些鱼肉或豆腐,晚餐加些橄榄油凉拌菜,坚持下来,对心脏保护很有好处。

🏃‍♂️

每周150分钟运动

最简单的方法是每周5天,每次30分钟快走或骑车。运动时用手表或心率带监测心率,建议保持在最大心率的60%-70%区间,既安全又有效。

📱 可以用手机App、手环等帮助记录运动时长和心率,利于坚持。

小结与行动建议

冠心病不是老年人的“专利”,不少年轻人也会遇到。平时没什么症状并不代表血管绝对健康。胸痛、牙痛、莫名的不适,或者做运动容易气短,这些都值得多想一步。如果家族里有人心血管疾病史,更别掉以轻心。遇到情况及时就医,遵医嘱用药,保持健康生活习惯,心脏自然会更有活力。

简单来说,身体有了“信号灯”,要勇敢地按下“刹车”。知道风险,学会应对,这才是对自己和家人最好的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