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高发季:科学应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刚刚入冬,办公室总有小伙伴开始咳嗽、打喷嚏,有时甚至全家接力生病。其实,感冒这种“常见小麻烦”就在我们身边转圈,尤其天气转凉,人多、密闭环境里最爱扎堆儿。很多人觉得“感冒没什么大不了”,但一旦症状加重或者反复,事情就没那么简单了。这篇文章,想用最实在的话,帮你把感冒的前因后果、风险、预防和应对讲明白。
01 什么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简单来讲,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就是我们熟悉的“感冒”,是鼻、咽、喉部位感染后出现的急性炎症反应。统计数据显示,约八成由病毒引起,比如鼻病毒、冠状病毒或者腺病毒。它是一年中门诊量最大的一类疾病,特别是在秋冬季。
之所以这么常见,是因为病毒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就像“无形的客人”,一人感染,很容易在家中或办公室里传开。有时家里的小朋友刚好了,大人又开始发病,这类交替情况见得最多。
02 哪些症状提示需要就医?
不少人感冒后症状轻微,比如偶尔打喷嚏、轻咳,可能几天就缓解了。但如果有下面这些情况,就需要提高警惕,并及时就医:
- 持续高烧超过3天(体温≥39℃)
- 呼吸困难,感觉说话或活动时气喘
- 明显乏力,甚至出现意识模糊
- 原有慢性疾病(如哮喘、心脏病)加重
典型警报 | 生活中表现 |
---|---|
体温不降 | 正常用退烧药后,发热连续3天以上 |
呼吸急促 | 爬楼、走路明显气短,比平时吃力 |
精神差 | 总是困倦,反应慢,甚至糊涂 |
案例补充:一位67岁的老人,感冒5天没好、反而呼吸急促伴有意识模糊。最后诊断为肺炎,住院治疗才恢复。这提醒我们,儿童、老人或本身免疫弱的人,一定不能掉以轻心。
03 为什么容易反复感冒?
有人总觉得,刚好没两天又感冒了,是不是体质太差?其实,反复感冒主要和这些原因有关:
呼吸道病毒种类多,每次感染的病毒类型不同,免疫系统记不住“老对手”。
熬夜、情绪压力大、气温骤变时,身体的小卫士(免疫细胞)暂时变“懒”,防守变弱。
家里、班级、地铁这样的“人海”环境,接触传播风险高。
04 医生如何确诊感冒类型?
面对感冒,医生怎么判断类型?其实,大多数普通感冒不需要复杂的检查。问诊和体格检查为主,医生会关注症状持续时间、体温和有没有咽喉肿胀。
- 咽拭子检测(即棉签取喉咙样本):用于快速筛查流感等特定病毒,有时用于区分病毒和细菌感染。
- 血常规检查:血白细胞升高时,才提示有细菌感染可能。
举例,一位8岁的女孩持续发烧两天,因怀疑细菌感染做了血常规,结果显示正常,医生最终诊断为病毒性感冒,无需用抗生素。
05 感冒了该怎么治疗?
大多数感冒属于病毒感染,没有特效药,核心是对症处理:
常用对症药物
- 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
- 止咳糖浆或含片(针对干咳)
- 抗组胺药(缓解流鼻涕、打喷嚏)
抗病毒药物原则
- 仅在医生指导下,对于流感等高风险病例才考虑使用
- 普通感冒无需自行服用抗病毒药
06 日常如何预防感冒?
说起来,“预防”其实比“治疗”省事太多。坚持以下6条,每条都实用:
- 正确洗手 ✔️
流动水洗满20秒,外出回家、饭前便后必须洗。
研究发现,做到规范洗手可降低45%的感染风险。 - 勤通风 ✔️
每天早晚分别开窗通风10-20分钟,避免密闭环境内病毒聚集。 - 科学戴口罩 ✔️
在人多、公交车、医院等地必戴口罩,选用一次性医用口罩或N95。 - 多吃新鲜蔬果 ✔️
橙子、猕猴桃、甘蓝等富含维C,有助于提升身体防御力。 - 加强锻炼 ✔️
每周3-4次,每次30分钟的中等强度活动,如快步走、慢跑。 - 关注气温变化 ✔️
气温大幅波动时及时增减衣物,晚上盖好被子,避免着凉。
食物推荐 | 具体功效 | 食用建议 |
---|---|---|
猕猴桃、桔子 | 含丰富维生素C,帮助提升免疫力 | 每天一个水果,搭配餐后吃更易吸收 |
甘蓝、花椰菜 | 富含维生素与抗氧化成分,增强抵抗力 | 清炒或凉拌,保持营养最佳 |
燕麦、杂粮 | 膳食纤维丰富,帮助肠道健康 | 早餐搭配,小份量为佳 |
感冒不是大魔王,但也别完全掉以轻心。用对办法预防,留意身体的警告,遇到状况及时求助医生,基本都能安然过“感冒季”。最后,家里有老人孩子,更要注意这些小细节。多点耐心,病魔自然绕道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