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麻手术安全指南:这些关键点能救命
01 全麻手术到底是什么?
很多人一听“全麻”,心里就咯噔一下。其实,全身麻醉就像进入一次“可控的深度睡眠”(比喻1),让你在手术期间对疼痛和外界完全没有记忆。麻醉医生会根据不同手术,给你搭配不同的药物,让你安全地“睡过去”,在醒来时手术已经完成。
在手术室里,麻醉团队不是只负责“打麻药”,他们要根据你的身体状况和手术变化,灵活组合药物,让你肌肉放松,疼痛消失,意识切断。同时,整个过程都在可控和精准调整之下。
02 手术前为什么要填那么多表格?
- 隐藏风险扫描:表格会详细问到你的慢性病、家族史、过敏史等,是为了揪出那些你自己都不觉得有问题的隐患。有糖尿病或高血压,比如一位60岁高血压女性,正是通过术前问卷才查出长期没发现的高血糖,及时做了处理,手术过程也更安全。
- 量身定制方案:每个人的体质和麻醉反应不同,通过这些信息,麻醉医生能提前设计药物组合和操作流程,减少不良反应。
- 药物慎重选择:如你正用降压药、抗凝药或是双方有不良互动的药物,表格会提醒麻醉医生在麻药选择和剂量上“有的放矢”。
03 麻醉医生为什么反复确认我的体重?
要素 | 对用药的影响 |
---|---|
体重和体脂 | 直接决定用药剂量,过轻/过重都要调整 |
肝肾功能 | 药物代谢快慢不同,有肝肾病的患者剂量需更谨慎 |
药物过敏 | 可选药物种类减少,避免过敏反应 |
既往麻醉反应 | 有麻醉苏醒迟缓、过敏、恶性高热史,方案需特殊定制 |
剂量过高可能造成呼吸抑制甚至心脏骤停,偏低则有可能手术中“醒过来”,所以精确计算十分关键。
04 术中到底怎么保证我的安全?
- 实时心电图:心率、心律波动随时预警
- 血氧监测:手指夹子测血氧,一旦下降可立刻救治
- 动态血压:血压大起大落会被及时识别和处理
- 呼气末二氧化碳:能判断呼吸是否通畅
- 体温保护:手术室温常较低,防止体温下降带来新风险
麻醉医生不断根据这些信息调整药物和液体,用数据说话,最大程度保障每一刻的安全。
05 醒来后恶心呕吐怎么办?
很多人全麻后醒来,头晕、恶心、甚至呕吐,是较为常见的现象。比如一位40岁的男性,术后半小时出现轻微恶心,用止吐药后很快缓解,这其实和使用的麻醉药、体质、手术种类都有关系。
- 止吐药:有3种常用药物(昂丹司琼、多拉司琼、地塞米松),医生会根据情况选择。
- 体位调整:半卧位、侧卧可减少呕吐不适。
- 水和食物:6小时内避免进食,先少量饮水,等恶心消退后再少量进食。
06 哪些人更容易出现麻醉风险?
并不是每个人接受全麻时风险都一样。有些特定人群需格外关注:
- 严重肥胖:气道更窄,药物分布和代谢复杂
- 睡眠呼吸暂停:全麻下更易呼吸受阻
- 心脏病史:一旦心脏功能波动,手术中需要更严密监测
- 困难气道:如下颌小、脖子短,插管等操作会更难
- 药物滥用者:本就耐药,普通麻醉剂量可能不够,需额外调整
07 儿童和老人麻醉特别要注意什么?
群体 | 代谢特点 | 用药与观察重点 |
---|---|---|
儿童 | 肝脏酶不成熟,药物代谢慢 | 剂量更低,手术结束后要看清醒反应和呼吸情况 |
老人 | 大脑对麻药更敏感,恢复慢 | 用药减量,术后多关注意识、记忆及肢体活动 |
临床上有一位78岁的男性,因肠道手术全麻,手术顺利但麻醉苏醒较慢,医生通过延长监护和减少用药,让他如期安全醒来。这个例子提醒我们,年龄大并不等于高风险,只需方案得当。
08 全麻会影响记忆力吗?
有些人担心手术后会变“健忘”。其实,医学上把术后出现的暂时性思维迟缓叫做“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最新研究发现,出现这类情况的多为高龄或原本有认知障碍的人群,并且90%的人在一周~一个月内会自行恢复。
年轻人和身体健康者,术后很少会有持久影响。如果你或家人术后出现反应慢、答话慢,可以多休息、多与人互动,有问题就找医生评估。
📋 别忽视的实用建议
- 术前禁食8小时:不能随意“偷吃”,尤其是清晨手术,半夜后别再进食,防呕吐误吸。
- 摘除假牙首饰等:手术前记得取下所有口腔、金属物品,防误吸或遗失。
- 如实告知用药:近期吃的药、健康补品都要说清楚,别遗漏。
- 术后24小时别开车或签重要合同:恢复期内反应慢,容易出事故或作出错误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