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高发季,这样应对最科学
0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其实是什么? 🤧
简单来说,所谓“感冒”,医学上叫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它们偏爱攻击鼻腔、咽喉和上气道,就像一群“不速之客”在你的呼吸道里小聚。普通感冒和流感在症状上有区别。普通感冒多数表现为鼻塞、流涕、喉咙微痒,身体略感乏力;但流感来得更凶,常伴高热、全身酸痛和明显乏力,有时候还会头痛、眼眶痛。
现实中常见的误区是,把所有上呼吸道的小症状都归为感冒。实际上,如果症状突然加重,比如急剧升高的体温、剧烈肌肉痛甚至呼吸急促,更应考虑是不是流感甚至其他重症感染。
类型 | 典型表现 |
---|---|
普通感冒 | 鼻塞、打喷嚏、轻微咳嗽 |
流感 | 高热、肌肉酸痛、严重乏力 |
有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有50亿人次罹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虽然多数病例几天后自愈,但也有发展为支气管炎、肺炎等并发症的风险。
02 这些信号出现时,别再“硬扛”了 🏥
- 持续高热:体温超过38.5℃,并持续两天以上,退烧药效果有限。
- 呼吸急促或困难:如出现气喘、吸气费力,甚至胸闷。
- 精神状态明显变差:比如意识模糊、嗜睡或者持续哭闹(儿童)。
- 反复呕吐或脱水:表现为少尿、口干。
- 咳痰带血或剧烈胸痛:这些属于“红灯”信号。
比如,曾有位5岁的女孩,平时感冒只是流鼻涕。这次却持续高烧不退,还开始呼吸急促,最终在医院确诊肺炎。说明反常症状出现时,很有必要就医而非拖延。
03 病毒是如何悄悄找到你?🦠
很多人觉得自己“体质差”,其实更多是病毒传播途径和人体免疫状态共同作用的结果。病毒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或者和污染的物品接触后不经意间“带回家”。比如在公交车内握过扶手,揉起了鼻子;孩子在幼儿园与同伴亲密接触,手上带回了病毒。
风险因素 | 现实例子 |
---|---|
空气流通差 | 密闭教室、办公室 |
免疫力下降 | 熬夜、饮食不均、心理压力大 |
年龄因素 | 婴幼儿、老年人更易感 |
有一点别忽视:免疫力其实不是短时间就能提高的,长期的疲劳、压力,甚至饮食不均衡,都会让身体“防线”变薄。研究发现,睡眠不足、营养摄入不够,会显著增加呼吸道感染风险。这说明,频繁感冒的人群,更该关注日常生活习惯。
04 医生怎么判断你得了哪种感冒?🔍
并不是所有病毒性感冒都需要复杂的检测。多数都是根据症状和病史体检来初步判断。医生会问发烧几天了、有没有咽痛、最近身边是否也有人感冒。在特殊情况下,例如怀疑为流感或合并细菌感染,才会安排咽拭子检测(用棉签取咽喉分泌物)或血常规(化验炎症情况)。
检查手段 | 适用情况 |
---|---|
咽拭子检测 | 怀疑流感、需明确病原体时 |
血常规 | 判断是不是有严重炎症 |
比如有位40岁的男性,起初只是喉咙不舒服,第二天开始高烧伴咳嗽。医生通过详细体检并辅助血常规检查,发现白细胞数值升高,结合病史,最终建议抗生素治疗,避免了进一步恶化。
05 感冒该吃药还是挺着?安全原则一看就懂 💊
感冒治疗最重要的是对症处理:发烧了用退烧药,咳嗽影响睡眠可以短期口服止咳药。抗生素不能治疗病毒性感冒!只有怀疑有细菌感染时,比如持续高热且伴咽部化脓、咳黄痰,才会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很多人见到感冒就随便买抗生素,这误区相当普遍,容易造成耐药甚至副作用。
症状 | 推荐做法 |
---|---|
发热不高、轻微咽痛 | 多喝水、休息,可用解热镇痛药 |
咳嗽影响休息 | 选用止咳药或含片 |
流感样高热 | 见医生评估,必要时抗病毒药物 |
一个24岁女生曾连续三次轻感冒都自行服用了抗生素,结果肠胃不适反而加重。这个例子其实不少见,对症处理、合理用药,远比“一阵猛药”来得更安全和有效。
06 5个生活细节,让你和感冒说再见 🌿
用流动水和洗手液搓洗20秒以上,尤其外出回家、饭前便后。清洁手部,减少病毒“偷袭”。
每天开窗换气2-3次,每次10-20分钟,稀释病毒浓度,对抗“密闭感染圈”。
成年人建议每晚7~8小时睡眠;孩子和老年人更要高质量休息,帮助免疫系统恢复。
新鲜蔬果如橙子、苹果含丰富维C,适量吃些禽蛋、奶制品补蛋白,有利于抵御病毒入侵。
散步、慢跑、骑车,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长期坚持,身体“防线”自然更结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