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10秒就有1人确诊!2型糖尿病这些信号千万别忽视
01 什么是2型糖尿病?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并不了解2型糖尿病的真正含义。有的人觉得就是“血糖高”,其实,2型糖尿病的核心问题,是胰岛素出现了“用不上”的情况——也就是医学上讲的“胰岛素抵抗”。举个例子,胰岛素本来就像送货员,帮你把血糖送进细胞里,让身体获得能量。可如果出现了胰岛素抵抗,这些送货员就像堵在门口进不了屋,血糖就只能堆在血液里,久而久之,血糖一点点升高。
和1型糖尿病不同,2型糖尿病不是因为胰岛素“全部罢工”,而是身体无法正确利用现有的胰岛素。大多数患者发病时,胰岛还会分泌一定量的胰岛素,但对身体来说已经“不够用了”。正因如此,2型糖尿病来得悄悄的,很容易被忽视。
02 身体发出这6个信号要当心
- 经常口渴、多饮水 💧
持续总觉得口干,喝再多水也难解渴,这种情况和运动、天热不一样,即使静坐一天仍感干燥。 - 小便次数增加、多尿 🚻
明显比平时上厕所频繁,尤其是晚上起夜次数变多。有的中年朋友最近总觉得夜间无法睡安稳,就是因为这个。 - 食量变大但体重不增反减
吃得和以前一样,甚至感觉更饿,可体重却慢慢往下降。这种变化常被误以为只是工作劳累,其实未必简单。 - 伤口不易愈合、皮肤干燥
小伤口拖了好几周还没好,甚至容易感染。有位52岁的男性,膝盖划伤竟然三周才结痂,这引起了他去医院检查,意外查出糖尿病。 - 时常感到疲劳无力
明明没有熬夜,却常常觉得疲惫,提不起劲做事,甚至午饭后迷迷糊糊大半天。 - 视力突然模糊
看书/看电视突然变得吃力,尤其是光线变化大时更明显。不少朋友以为只是老花眼,护理忽略了糖尿病的信号。
✅ 如果上面信号持续一段时间,别自己扛,建议尽快到医院检查血糖,让专业医生来判断。
03 为什么你会得糖尿病?
1. 遗传因素
如果家里父母或近亲曾经有2型糖尿病,后代患病风险会明显高于一般人。数据显示,直系亲属有糖尿病史的人群,发病率远高于无家族史者。
如果家里父母或近亲曾经有2型糖尿病,后代患病风险会明显高于一般人。数据显示,直系亲属有糖尿病史的人群,发病率远高于无家族史者。
2. 肥胖与内脏脂肪
腰围粗、腹部肥胖比起体重超标,更容易引起胰岛素抵抗。就像身体里堆了多余的“包袱”,让胰岛素难以顺利发挥作用,久而久之血糖就上去了。
腰围粗、腹部肥胖比起体重超标,更容易引起胰岛素抵抗。就像身体里堆了多余的“包袱”,让胰岛素难以顺利发挥作用,久而久之血糖就上去了。
3. 缺乏运动
长期缺乏运动,身体“吃得多,消耗少”,胰岛素的利用效率也就越来越差。60岁后,身体代谢速度变慢,糖尿病风险也随年龄增高。
长期缺乏运动,身体“吃得多,消耗少”,胰岛素的利用效率也就越来越差。60岁后,身体代谢速度变慢,糖尿病风险也随年龄增高。
⚠️ 所以说,年龄增长、体型发福,有家族史的人,需要对血糖状况多留个心眼。
04 确诊需要做哪些检查?
检查项目 | 具体内容 | 参考正常范围 |
---|---|---|
空腹血糖(FPG) | 早晨空腹抽血检测 | 3.9-6.1 mmol/L |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 反映最近2-3个月平均血糖 | <6.5% |
餐后2小时血糖 | 口服葡萄糖水后2小时检测 | <7.8 mmol/L |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 分阶段抽血,看血糖变化 | 空腹/2小时分别低于标准 |
🔍 医生会结合身体状况和家族史来判断是否需要这些检查。有任何一项明显超标,就要及时与医生沟通。
05 科学治疗记住“三驾马车”
- ① 饮食控制
合理分配主食、蛋白与蔬菜比例,推荐日常可多选燕麦、杂粮饭,适量低脂奶制品和豆制品,帮助延缓餐后血糖上升。 - ② 健康运动
每周累计150分钟有氧运动,比如快走、骑车、游泳等。尤其推荐饭后半小时去散步,这样有助于血糖稳步下降。 - ③ 药物管理
遵医嘱使用降糖药。最常用的二甲双胍,主要作用是改善胰岛素抵抗。使用时要注意吃饭后服用,防止胃不适。有些朋友可能还需联合其他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安排。
💊 三大措施相辅相成,只有坚持配合,才能把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减少并发症风险。
06 做好5件事远离糖尿病
1. 管好体重
保持健康体型,BMI控制在18.5~23.9,尤其注意腰围不要太大。
2. 多选粗粮和膳食纤维
全麦面包、燕麦、糙米等可增加饱腹感、减慢餐后血糖波动。
3. 每周150分钟有氧运动
快走、健身操、游泳均可,每次30分钟,分5天完成。
4. 良好作息
保证7-8小时优质睡眠,避免熬夜,作息规律有助于血糖稳定。
5. 定期体检
建议40岁起,每年查一次血糖和血脂,特别有家族史的朋友更要定期检查。
🌿 保持好习惯,不用天天焦虑,健康就在日常点滴中养成。发现异常及时就医,是对自己负责任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