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脑梗死的危险信号与及时应对方法

  • 20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脑梗死的危险信号与及时应对方法封面图

脑梗死:3个危险信号别忽视,科学应对能救命

01|什么是脑梗死?血管堵了有多危险?

清晨在公园散步时,听到隔壁几位阿姨聊起亲戚突然说话含糊、嘴歪…类似的事情,其实生活中并不罕见。简单来讲,脑梗死其实就是脑部血管像“城市水管”那样突然被堵住了。脑部一旦供血受阻,局部脑细胞就如同缺水的庄稼,“干枯”且很难复原。

脑梗的威力不容小觑。严重时,患者可能几分钟就出现偏瘫、昏迷,甚至失去生命。一旦发作,健康和家庭都可能受到极大冲击。其实,脑梗死带来的损害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语言、行动、性格等各方面都会受到影响,让患者和家属心情都变得格外沉重。

02|身体发出这3个信号,可能是脑梗来了

如果身边的人突然出现以下情况,一定要提高警惕,快速识别才能争取到最佳救治时间。使用FAST口诀,每一步都关乎生命。

  • Face(脸歪):比如有一位68岁阿姨,早上照镜子时发现自己嘴角歪斜,笑不起来,脸部肌肉一边动不了。这种现象多发生突然,容易被家人发现。
  • Arm(手垂):有时候,患者可能突然一侧胳膊或腿使不上劲,像54岁的王先生,写字时手中的笔突然拿不稳,胳膊提不上来,这种无力持续不去。
  • Speech(话不清):还有人会发现自己说话越来越含糊,身边人听不懂。比如某天饭桌上一名老人突然“说不明白话”,舌头像打结,这正是警号。
⏱️ 言语含糊嘴角歪,胳膊不抬奔医院!

这些警示信号出现时,送医的每一分钟都很宝贵,不要等待症状缓解,因为脑细胞的存活取决于及时救治。

03|哪些情况最易引发脑梗死?

高危因素 发生原理 生活实例
高血压 血压长期升高,血管壁承受高压力,容易出现血管受损甚至破裂,导致血栓形成。 一位62岁的男性,每年体检血压都在150/95mmHg以上,平时头晕但没在意,最终突发脑梗。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内壁长期“垃圾”堆积,形成斑块,日积月累导致管腔变窄或堵塞。 55岁的张女士有高血脂,平时爱吃油炸食品,近年检查发现颈动脉斑块,后来出现脑部供血不足。
房颤(心房颤动) 心脏乱跳,血液流速变慢,易在心腔内形成血栓,随血流进入脑部堵塞血管。 76岁的王老伯被查出心律不齐,偶尔感到心慌胸闷,没多久突发脑梗。

研究显示,脑梗死患者中,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房颤是最常见的三大导火索。其实这些慢性病早期征兆不明显,但长期积累风险很大,需要引起重视。

04|确诊脑梗要做哪些检查?疼不疼?

安全无痛:CT和MRI是最常用的检查手段,整个过程就像做一次照片扫描,没有任何痛感。

检查方式 主要目的 疼痛感
CT 快速区分脑梗还是脑出血
MRI 详细显示脑部结构和受损区域
黄金4.5小时:溶栓越快效果越好,不可错过!

说起来,脑梗死的确诊依赖影像学检查。溶栓治疗的时间窗仅4.5小时,越早干预,存活和恢复的机会就越大。所以,一旦怀疑脑梗死,切忌拖延,直接拨打120送医院是最重要的。

05|脑梗后还能恢复吗?最新治疗方法梳理

  1. 静脉溶栓:在发病4.5小时内打针,目的是溶解堵住脑血管的“血栓”,为濒死的脑细胞赢得时间。
  2. 取栓手术:如果血栓较大,医生会用导管进入血管直接把血栓“夹”出来,适合部分重症患者。
  3. 康复训练:包括语言、动作和心理等针对性康复。康复团队会帮助患者恢复日常能力,比如重新练习行走、协调等。

及时抢救就像在水面上救起溺水者,晚一分钟都可能出现不可逆的后果。多数脑梗后转好,需要医生、家人和自己的密切配合,坚持康复尤为关键。

06|做好这5件事,血管年轻10岁

  1. 控制血压:目标值建议低于140/90mmHg。定期监测,发现异常及早就医,有助于减缓血管老化。
  2. 🥦常吃新鲜蔬菜水果:丰富的膳食纤维和抗氧化物有助于保护血管弹性,建议每天至少500g。
  3. 🐟每周两次深海鱼: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有助改善血脂水平。
  4. 规律运动:如快步走、游泳,每周累计150分钟及以上。运动能让血管“活起来”,还帮助调节血糖、血脂。
  5. 停止吸烟:不管烟龄长短,只要戒烟,血管损伤风险都能明显降低,越早越好。
建议措施 主要好处
控血压 降低脑血管负担
多吃新鲜蔬果 减少斑块堆积
每周鱼类 改善血脂结构
规律有氧运动 增强血管弹性
不吸烟 减缓血管受损速度
tips:记住上面提到的“言语含糊嘴角歪,胳膊不抬奔医院”口诀,碰到疑似症状,家庭成员务必第一时间拨打 120,不要自己拖延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