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悄悄升高?3个信号别忽视!
2型糖尿病早发现早控制指南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觉得自己没什么特别的不舒服,偶尔有点累就以为是没休息好。其实,正是这种“不明显”的小变化,成了2型糖尿病步步靠近的信号。有时候,一些身体的小动作,比如起夜、饿得快,都是身体发来的小提醒。早点注意,才能早点处理。
01 血糖高就是糖尿病吗?
很多人一查出血糖高,马上就会担心自己是不是得了糖尿病。其实,2型糖尿病的本质,是胰岛素(调节血糖的激素)起不到原来的作用,医学上叫“胰岛素抵抗”和“分泌不足”。这意味着身体处理血糖的能力下降。
简单来说,当空腹血糖达到或超过7.0 mmol/L,或者随机血糖超过11.1 mmol/L,需要高度警惕。不过,只查到一次血糖升高还不能诊断,医生还会结合症状和其他检查确认。糖化血红蛋白(HbA1c)也是重要指标,它能反映过去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Aschner et al., 2017)。
有时候一次血糖高,可能只是受情绪、感染等影响,建议重复检测。
02 这些症状出现1个就要查血糖
- 伤口难愈合(超过2周)
平时被小刀划破或摔倒后的小伤口,照道理过几天就好。如果拖了两个星期还没结痂或者总是反复发炎,可能和血糖有关。 - 夜间尿频(起夜≥2次)
本来睡得挺好,近一段时间却经常半夜爬起来上厕所,这种现象尤其是在没有喝太多水的情况下出现,更应该慎重对待。 - 饭后又饿又累(餐后困倦)
明明刚吃完饭,结果没多久又觉得饿,甚至还觉得困得睁不开眼。普通的疲劳和这种用餐后的“饿”不同,人会感觉有点不对劲。 - 视力突然模糊
原来看远看近都挺清晰,突然有一阵子看东西变得模糊,尤其是累了一天之后,对应血糖的波动。
出现以上任意一个信号,都建议抽空去查一次血糖。
03 为什么偏偏是你得病?
其实每个人的血糖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不是胖子才得糖尿病,瘦人也不例外,不过有些情况会大幅提高风险。
危险因素 | 生活实例 | 相关数据/说明 |
---|---|---|
内脏脂肪超标 | 男士腰围超过90cm,女士超过85cm,经常久坐办公室 | 腹型肥胖者患糖尿病概率提升2-3倍 |
体力活动少 | 一位42岁的IT工程师,长时间伏案、周末很少运动 | 肌肉量低的人群风险提高约3倍 |
父母有糖尿病 | 家里有家长患糖尿病,孩子成年后更容易出现高血糖 | 父母有糖尿病者,子女风险升高40% |
相关统计显示,中国成年人中,每10个人就有1个患有糖尿病,这说明它绝不罕见(Wang et al., 2021)。
所以,只要存在上述一种或多种情况,没症状也值得定期查血糖。
04 确诊要做哪些检查?
反映近3个月平均血糖变化,更能反映长期血糖水平。
用于判断胰岛素分泌能力,是区分“用多了不灵”还是“本来就不够”的关键。
一项能筛查肾脏早期损伤的辅助检查,发现得早处理得早。
没有明显症状的人,最好选择在正规医院进行系统检查,由专业医生综合判断结果。
05 治疗方案怎么选?
- 1线:二甲双胍+饮食运动
这是最常用的起步方法。只要能减重5%,通常能看到血糖明显改善。 - 2线:GLP-1受体激动剂
这类药可以一边降血糖,一边帮助减脂,是体重超标患者的好选择。 - 3线:胰岛素
当β细胞(胰岛里的“工厂”)本身衰竭,就需要使用胰岛素类药物辅助。
具体用药方案一定要由医生根据个人情况决定。自行加减药物很容易带来隐患。
治疗阶段 | 重点措施 |
---|---|
轻度升高 | 生活方式管理,饮食+运动 |
中度不稳定 | 加用口服降糖药,定期监测并检测并发症 |
严重波动或肾脏等并发症 | 考虑胰岛素+多学科管理 |
06 每天做好3件事,血糖稳得住
只要做到下面3点,控制血糖其实没想象中那么难。
- 餐盘法则 1/2餐盘蔬菜+1/4蛋白质(鱼、瘦肉、豆制品)+1/4主食(杂粮饭等),这样搭配既均衡又不容易升高血糖。
- 餐后快走15分钟 吃完饭,站起来出门走上一圈,不仅能帮助消化,还能降低餐后血糖峰值,尤其适合中年人或老年朋友。
- 监测节奏要科学 不需要天天扎手指,建议每周选2天测空腹+1次餐后。每3个月去医院查一下糖化血红蛋白,做到心中有数即可。
研究显示,早期干预血糖管理,可以让并发症风险下降76%。
参考文献
- Aschner, P., et al. (2017).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Diabetes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 136, 188-192.
- Wang, L., et al. (2021). "Prevalence and Glycemic Control of Diabetes in China: 2013–2018." JAMA, 326(24), 2498-2506.
-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2024).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24." Diabetes Care, 47(Supplement_1), S1-S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