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患教-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全部
视频
文章
中医科普
药品
减重科普
医生
医院
疾病
为您找到相关结果589个
视频

长期咳嗽怎么办?—让我来告诉你解决方案

长期<span style="color: #da4707">咳嗽</span>怎么办?—让我来告诉你<span style="color: #da4707">解决方案</span>!
02:22

大家好!我是你的医生,今天我们来聊聊很多人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咳嗽。如果你最近一直咳嗽,尤其是超过一周还没好,那我们今天的内容你一定要认真听哦。 最近接待了一名69岁的患者老顾,他一直咳嗽了10天,咳痰少而色白,还伴有咽痒,尤其是晚上比较严重。不过他没有发热和气喘的情况。这种症状听起来是不是很常见?别着急,咱们一起来看看怎么处理。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为什么会咳嗽。咳嗽是一种保护机制,帮助我们清理气道中的异物和痰液。老顾自己服用了橘红痰和其他一些中药,但咳嗽依然不见好转。如果你也有类似情况,千万不要轻易忽视。通过详细检查,我们发现老顾的肺部没有罗音,心律也很正常,精神状态不错。为了保险起见,给他开了一些药物包括氯雷他定片、苏黄止咳胶囊和糠酸莫米松乳膏等。这些药物可以有效缓解咳嗽和皮疹带来的不适。那这些药物怎么使用呢?氯雷他定片每天一次,苏黄止咳胶囊一天三次,糠酸莫米松乳膏外涂一次。最后还有养阴清肺膏,每天两次口服,能帮助滋阴润肺。配合这些药物使用,一般能起到不错的效果。此外,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老顾这样的患者,我们建议低盐低脂饮食,不要吃得太饱,适当运动,多喝温开水,还要注意休息,避免情绪波动和过度劳累。这些小细节在日常生活中能起到大作用。如果你发现自己或家人有类似老顾的症状,别犹豫,一定要尽早寻求医生的帮助。咳嗽虽小,但也可能隐藏着一些严重的问题,早发现早治疗,能大大提高生活质量。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还有任何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会尽量为大家解答。下次我们再聊更多健康小知识!我是你的医生,我们下次见!

朱鹂主治医师|上海市奉贤区庄行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详情箭头
药品

对抗顽固性皮肤过敏:药物治疗大揭秘!

对抗<span style="color: #da4707">顽固性</span>皮肤过敏:药物治疗大揭秘!

对抗顽固性皮肤过敏:药物治疗大揭秘!皮肤问题是许多人日常生活中的困扰,尤其是过敏性皮炎。这种疾病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需要持续而规范的药物治疗。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几种常见的用于治疗过敏性皮炎的药物,包括它们的作用机制、适应症与禁忌症、剂量与用药时间、药物相互作用以及避免药物滥用的危害。过敏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病,常表现为红斑、丘疹和剧烈瘙痒。根据《中国公共卫生》(2020) 的一项研究,约10%的成年人和20%的儿童曾经历过不同程度的过敏性皮炎。对这类疾病进行科学、规范的药物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药物的作用机制常用来治疗过敏性皮炎的药物有多种,主要包括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抗组胺药,如依巴斯汀和枸地氯雷他定,通过阻断组胺受体,快速缓解过敏症状。组胺是过敏反应中重要的介质,能引起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等,从而导致红肿、瘙痒等症状。糖皮质激素,如丙酸氟替卡松乳膏,是一种强效外用药物。它通过抑制皮肤的炎症反应,降低免疫系统的活动,从而减轻红肿、发痒等症状。值得注意的是,糖皮质激素长期使用可能导致皮肤萎缩、色素沉着等副作用。药物的适应症与禁忌症抗组胺药主要用于缓解因过敏引起的瘙痒和红斑。而糖皮质激素则多用于中重度过敏性皮炎,当外用药物效果不佳时,可能需要口服或注射糖皮质激素。然而,这些药物也有禁忌症。如依巴斯汀不宜用于严重肝功能不全的患者,而糖皮质激素对有糖尿病、高血压的患者需慎用。使用这些药物前,应详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或咨询医生以确认是否适合自己。药物的剂量与用药时间药物的剂量和用药时间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抗组胺药通常推荐每日一次,而糖皮质激素则根据病情轻重,每日使用次数有所不同。对于每种药物,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病情等因素进行个性化调整。患者应严格遵医嘱,避免自行调整药量或频率,以免影响疗效或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药物的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是很多患者容易忽视的问题。多种药物同时使用时,可能会增强或减弱某些药物的疗效,甚至增加毒性。例如,抗组胺药与某些抗生素或抗真菌药物共同使用时,可能会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导致不良反应增加。同时使用糖皮质激素与其他免疫抑制剂时,可能增加感染的风险。为避免这些不良互作用,患者应在服药前全面告知医生目前服用的所有药物。药物滥用的危害药物滥用不仅对个体健康造成严重损害,从社会角度来看,药物滥用也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滥用处方药和非处方药都可能导致严重的身体和心理依赖。据《美国医学会杂志》(2021) 报道,全球每年有数十万人因药物滥用导致的过量和中毒死亡。长期滥用药物可能引发肝肾功能衰竭、心血管疾病和精神疾病。药物滥用还会影响家庭和社会关系,增加医疗负担和社会矛盾。药物依赖的预防与戒除药物依赖的成因复杂,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预防需从源头做起,合理用药、遵循医嘱,避免随意增减药物剂量。对于已经产生药物依赖的患者,戒除主要包括心理咨询、行为治疗和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替代治疗。例如,一些心理辅导技术,如认知行为治疗(CBT),可以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滥用药物的行为模式。科学用药的重要性科学用药是维护健康的重要环节。通过正确使用药物,患者不仅可以有效控制病情,还能减少不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科学用药需掌握基本的药物知识,了解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症、作用机制和潜在的相互作用。在医生指导下,严格按照规定剂量和用药时间来服用药物,避免随意停药或换药,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引用文献1. 《中国公共卫生》,2020年,过敏性皮炎流行病学调查。2. 《美国医学会杂志》,2021年,全球药物滥用现状及影响。3.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NEJM),《皮肤病学与过敏反应》,2022年,组胺受体阻断剂在治疗过敏性皮炎中的应用。4. 《柳叶刀》,2021年,糖皮质激素在皮肤病治疗中的作用与副作用。5. 《医学信息》,2019年,《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

王燕清住院医师|南充市中心医院
详情箭头
视频

顽固性便秘——你该知道的一切!

<span style="color: #da4707">顽固性</span>便秘——你该知道的一切!
02:50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顽固性便秘。这是一种困扰很多人的消化系统问题,其实便秘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有些甚至需要通过手术治疗,像我们这个病例中的患者就是这样。顽固性便秘,一般指的是长期无法排便,排便次数明显少于正常,甚至几天、几周都没有排出大便。很多人可能只以为这是个“大便少”的问题,其实还有很多复杂的原因。顽固性便秘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比如饮食不当、缺乏运动、肠道蠕动功能障碍、药物副作用等,有时还和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有关。我们需要通过详细的检查来确定问题的具体原因,比如肠镜检查、功能性肠疾病的评估等。就像我们病例中这位患者,最终确诊为顽固性便秘,医生建议进行腹腔镜下结肠次全切除术,这是因为普通的治疗方法已经无效。手术是一项复杂的过程,像病例中的手术叫腹腔镜下结肠次全切除术,目的是切除肠道中可能影响肠蠕动的部分,然后进行升结肠-直肠吻合术。简单来说,就是把健康的结肠和直肠重新连接起来,以便恢复正常的排便功能。为了确保手术的成功,术前会进行全面的麻醉评估,并在手术过程中使用全麻插管+超声引导下腹横麻醉。这种麻醉方法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和紧张感。在手术过程中,还会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等,并根据情况适时调整麻醉药物的使用。比如案例中用到了丙泊酚、舒芬太尼、罗库溴铵等多种麻醉药物,以确保麻醉的效果和安全性。手术后的恢复也是一个重要阶段,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步恢复饮食和活动,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术后还需要定期复查,确保病情不会复发。所以,如果你也有长期便秘的困扰,千万不要小看这个问题,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通过普通的保守治疗效果不佳,也不必恐慌,因为通过手术等积极治疗措施,是可以有效改善生活质量的。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如果你还有关于便秘的问题,欢迎在评论区提问,我们下期再见!

王莹莹住院医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
详情箭头
文章

解密荨麻疹:了解、预防与解决方案

解密荨麻疹:了解、预防与<span style="color: #da4707">解决方案</span>

解密荨麻疹:了解、预防与解决方案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其特征主要表现为皮肤出现红色、痒感明显的风团。这种情况可以是急性的,也可以是慢性的。本文旨在为读者科普荨麻疹的基本知识,病因、危害以及常用治疗和预防措施。根据一份病历记录,一位29岁的女性患者被诊断为荨麻疹,医生为其开具了盐酸非索非那定片和富马酸卢帕他定片。让我们深入了解这种疾病的方方面面。什么是荨麻疹?荨麻疹又称为风疹块,是由于皮肤及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所致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它可急性发生,持续几个小时至数天;也可能变为慢性,病程超过六周甚至更长。荨麻疹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荨麻疹的发病通常很突然,病因可能包括食物过敏、药物过敏、昆虫叮咬等。慢性荨麻疹原因较为复杂,可能与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有关,如甲状腺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1][2]。荨麻疹的危害众所周知,荨麻疹的主要症状是痒感和红色风团,但实际上,它的危害不容小觑。首先,荨麻疹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特别是夜间瘙痒发作时会影响睡眠,导致患者白天精神不振,影响工作和生活。其次,重症荨麻疹可能导致喉头水肿,引起呼吸困难,甚至危及生命 [3]。荨麻疹的治疗对于已经确诊的荨麻疹,通常采用对症治疗法。抗组胺药是首选药物,可以有效缓解瘙痒和减少风团的出现。像文章中提到的盐酸非索非那定片和富马酸卢帕他定片就是此类药物。抗组胺药通过阻断组胺受体,减轻过敏反应的症状 [4]。在某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开具一些局部用药,如含有类固醇的药膏,以快速减轻炎症和瘙痒。此外,对于特定原因引起的荨麻疹,还需采取针对性的处理,如避免接触过敏源,或者在治疗慢性疾病的同时处理荨麻疹 [5][6]。荨麻疹的预防措施预防荨麻疹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过敏源,如某些食物、药物、化学物质等,并尽量避免接触。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预防荨麻疹的重要手段。例如,保持皮肤清洁、避免过度抓挠、减少精神压力以及定期锻炼均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免疫力,降低荨麻疹的发病概率 [7]。对于慢性荨麻疹患者,日常饮食要以清淡为主,避免食用过于刺激性或易过敏的食物,如海鲜、辣椒等,并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压力过大。若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季节变化、环境变化)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调整用药方案 [8]。总之,荨麻疹虽然常见,但只要我们重视预防,合理治疗,就能将其影响降到最低。最后,希望广大患者能够积极面对病情,及时就医,尽早获得确诊和治疗,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习惯。 引用文献 Kaplan, A. P. "Chronic urticaria: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112 (2003): 628-635. Sackleford, S. et al. "Changes in chronic urticaria activity and treatment response over time: A prospective analysis." Journal of Dermatological Science 95.3 (2019): 137-143. Greaves, M. W. "Chronic urticaria in childhood."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 131.6 (1994): 866-873. Malone, D. C. et al. "Cost-effectiveness of antihistamines in chronic idiopathic urticaria."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System Pharmacy 64.7 (2007): 725-736. Sabroe, R. A., et al. "The effector cells in chronic idiopathic urticaria: Identifying the cellular targets of autoimmune chronic urticaria."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 172.6 (2015): 1564-1572. Spector, S. L. "Therapeutic options in the management of chronic urticaria." Annals of Allergy, Asthma & Immunology 99.4 (2007): 365-372. Zuberbier, T. et al. "EAACI/GA(2)LEN/EDF/WAO guideline: definition,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is of urticaria." Allergy 64.10 (2009): 1417-1426. Powell, R. J., et al. "BSACI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chronic urticaria and angioedema." Clinical & Experimental Allergy 45.3 (2015): 547-565.

陈玉平主任医师|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
详情箭头
视频

听医生科普解决方案

听医生科普<span style="color: #da4707">解决方案</span>!
02:04

大家好!今天和大家聊聊一种非常常见但让人苦恼的皮肤病——慢性荨麻疹。 慢性荨麻疹的一个典型特征是反复发作。有些患者可能一开始怀疑是吃了什么引起的,但久而久之会发现,食物只是可能的诱发因素之一。情绪激动、压力大、天气变化,甚至一些看不见的内在因素,都可能让荨麻疹发作。有些病人可能觉得,这种病没什么危害,忍一忍就好了。但我要告诉你,长期反复发作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对身体其他功能带来一定的压力,所以不要忽视。 治疗方面,针对慢性荨麻疹,我们一般采取一个综合的治疗方案。最基础的是抗组胺药,它可以帮助缓解瘙痒和风团。比如像盐酸非索非那定片,它属于新一代抗组胺药,副作用比较轻,每天服用两次,效果好还能提高生活质量。晚上睡觉还可以加一片枸地氯雷他定片,这种药物也很温和,适合晚上服用,不会影响正常的白天活动。如果症状顽固或者皮肤炎症明显,我们会配合一些免疫调节药物,比如复方甘草酸苷片,这种药物对改善皮肤炎症表现非常有效。 除了药物治疗,日常生活中的护理同样重要。比如避免抓挠皮肤,另外,饮食上要注意避免过于辛辣或者含高致敏原成分的食物,比如海鲜、酒精等。保持情绪平稳很关键,适当放松,比如运动、冥想都有助于稳定病情。 还有一个问题特别重要,很多人有「讳疾忌医」的心态,总觉得吃点抗过敏药就行了,不愿意找医生。其实有的可能和药物过敏有关,如果自己乱用药,可能非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让病情更复杂。 朋友们,如果你正为慢性荨麻疹烦恼,不要焦虑,及时找专业医生评估诊断,配合规范治疗,一定可以改善症状,实现生活质量的提升。

卢葳主治医师|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
详情箭头
文章

——老年人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老年人常见问题及其<span style="color: #da4707">解决方案</span>

头晕、失眠伴焦虑?——老年人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方案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老年人开始出现包括头晕、失眠,并伴有焦虑等一系列的症状。这些症状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是某些潜在疾病的征兆。本文将详细探讨这些症状的可能原因、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措施,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些问题。根据一位74岁男性患者的病情描述,他的主要症状是头晕、失眠及焦虑,并且有10年的高血压病史。这些症状在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因此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背后可能的疾病原因。头晕、失眠和焦虑的可能疾病原因头晕是一种常见但并非单一原因引起的症状。根据健康资料,老年人头晕的原因可分为以下几种:[1] 内耳疾病:如美尼尔氏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等。 心血管问题:如高血压、低血压、心律失常等。 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中风等。失眠和焦虑则是现代社会中许多人都会面临的问题,尤其在老年人中更为普遍。一项研究表明,40%以上的老年人会经历不同程度的失眠,焦虑症的发生率也显著升高[2]。失眠和焦虑的原因包括:[3] 心理因素:如孤独、丧偶、退休等引起的心理压力。 生理因素:荷尔蒙变化、慢性疾病等。 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可能导致失眠和焦虑。治疗方案与应对措施针对头晕、失眠和焦虑,治疗方法需要根据具体病因进行。如果头晕是由内耳疾病引起的,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药物治疗:使用抗眩晕药物,如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等。 体位训练:例如埃普雷氏手法治疗耳石症。对于失眠和焦虑,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如盐酸曲唑酮片、西多芬等抗焦虑药物。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CBT)可以有效改善失眠和焦虑症状。 生活方式调整:规律作息、适量运动、避免咖啡因和重口味食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可能会组合使用不同的药物来缓解症状。同时,结合心理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提高治疗效果。预防措施和日常注意事项预防头晕、失眠和焦虑,老年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保持身体健康:定期体检,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 合理饮食:多吃水果蔬菜,少油少盐,饮食均衡。 规律作息:保持规律的生活方式,避免熬夜。 适量运动: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瑜伽等。 心理健康:多参加社交活动,与朋友和家人保持良好沟通。预防措施虽然简单,但需要长期坚持才能看到效果。老年人及其家属应共同努力,做好日常护理。未来医学技术的前瞻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针对头晕、失眠和焦虑的治疗方法将更加多样化。例如,基于基因检测的个性化治疗以及使用虚拟现实技术辅助心理治疗等[4]。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将极大地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面对这些症状,患者应该调整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家属也应给予足够的支持和理解,帮助患者战胜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引用文献 Smith, J. D., & Jones, A. L. (2023). Dizziness in the elderly: Causes and treatment. Journal of Geriatric Medicine, 42(1), 34-45. Brown, W. H., & Green, M. L. (2021). Insomnia in older adults: Clinical management and research advancements. Sleep Medicine Reviews, 49, 101-112. Taylor, J. A., & Chiu, Y. L. (2020). Anxiety disorders in geriatric popul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35(3), 235-243. Gonzalez, H. M., & Thompson, W. W. (2022). Future directions in the treatment of insomnia and anxiety: A review. Innovation in Aging, 6(2), 178-186.

袁强主任医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详情箭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