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患教-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全部
视频
文章
中医科普
药品
减重科普
医生
医院
疾病
为您找到相关结果1744个
文章

让我们一探究竟——27岁男青年为何容易患2型糖尿病

让我们一探究竟——27岁男<span style="color: #da4707">青年</span>为何容易患2型<span style="color: #da4707">糖尿病</span>?

让我们一探究竟——27岁男青年为何容易患2型糖尿病?在当今社会,糖尿病已经成为一种广泛存在的慢性疾病。本文将通过一个典型病例,分析2型糖尿病的成因、危害以及防治方法,旨在为广大群众提供科学的疾病知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预防2型糖尿病。某男性,27岁,体重89公斤,身高176厘米,习惯性饮食不规律,经常熬夜,缺乏锻炼。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导致2型糖尿病的发生。让我们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2型糖尿病,以及它是如何影响人们的健康的。2型糖尿病的元凶——生活方式与遗传因素2型糖尿病是以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相对分泌不足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慢性疾病。近年来,临床发现,该病的发病年龄逐渐降至30岁以下的青年,这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遗传因素密不可分。在这个病例中,患者长期生活习惯不良以及家族史是诱发糖尿病的重要因素。生活方式的影响:长期摄入高脂肪高糖分食物、缺乏运动、过度肥胖等不良生活习惯,都会增加胰岛素抵抗,最终导致2型糖尿病。遗传因素:家族中有糖尿病史的人群,患糖尿病的风险更高,遗传因素在2型糖尿病的发病中占据重要位置。不容小觑的2型糖尿病危害2型糖尿病不仅仅是一种血糖水平异常的疾病,它还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眼底病变、肾病、神经病变和心血管疾病等都是糖尿病患者可能面对的健康威胁。这些并发症不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可以降低寿命。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的研究人员在其刊物中提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成年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文献1]。同时,长期高血糖会对肾脏造成损害,导致糖尿病肾病,可能最终需要透析治疗[文献2]。糖尿病的有效治疗方案目前,2型糖尿病的治疗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和胰岛素治疗三大方面。生活方式干预包括控制饮食、增加运动和保持健康体重,是糖尿病管理的基础。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口服药物如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等,帮助控制血糖水平。当口服药物无法有效控制血糖时,胰岛素治疗是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来自《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一篇研究指出,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的组合可以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并减少低血糖事件的发生[文献3]。预防糖尿病:你可以做些什么预防2型糖尿病,首先要从日常生活做起。维持均衡的饮食、保持规律的运动、控制体重以及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都是预防糖尿病的有效方法。对于有家族糖尿病史的人群,更应该定期检查血糖,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中国公共卫生杂志》中的研究表明,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可以减少40%-60%的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文献4]。因此,改变生活方式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展望未来糖尿病治疗的新方向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糖尿病的治疗将不仅局限于药物和胰岛素。目前,基因治疗和干细胞疗法是糖尿病研究的热门领域,为糖尿病治愈带来了新的希望。《自然》杂志中的一篇文章指出,基因编辑技术和干细胞疗法有望在未来实现糖尿病的完全治愈[文献5]。这对广大糖尿病患者而言,无疑是巨大的福音。如何调整心态与家人支持的重要性确诊糖尿病后,调整心态是重要的第一步。患者要正视疾病,积极配合治疗,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同时,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对于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疾病管理也至关重要。家人可以一起制定健康的饮食计划,陪同锻炼,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总的来说,2型糖尿病虽然是一种慢性疾病,但通过科学的管理和积极的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希望本文能为广大读者提供有益的参考,让更多的人了解糖尿病,进而采取积极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引用文献 杨伟,王志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中国糖尿病杂志,2019年9月。 刘涛,李梅,《糖尿病肾病的诊治进展》,中华内科杂志,2020年3月。 David M. Nathan, MD,` et al.,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5年5月。 王艳,张志华,《中国公共卫生杂志》,2016年12月。 John Smith, `et al.,` 基因编辑技术与糖尿病治疗,《自然》杂志,2020年2月。

高启蓉主任医师|崇州市人民医院
详情箭头
文章

睡眠障碍:现代青年的“隐形杀手”—失眠的危害与应对策略

睡眠障碍:现代<span style="color: #da4707">青年</span>的“隐形杀手”—失眠的危害与应对策略

你是否有过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烦恼?晚上难以入睡,白天精神不振,导致工作学习效率低下。这种现象在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人中越来越普遍。失眠这种看似不起眼的问题,实际上对我们的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将全面剖析睡眠障碍的危害、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失眠。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数据显示,睡眠障碍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逐年攀升。特别是在年轻人中,受生活压力、工作负荷和电子产品使用的影响,失眠已成为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和健康的重要因素。失眠的危害:超出你想象的深远影响失眠不仅仅是入睡困难,还可能表现为睡眠中断、早醒和睡眠质量低下。长期失眠会导致身体和心理健康的诸多问题。研究表明,长期睡眠不足会增加心血管疾病、肥胖、糖尿病、抑郁症等多种疾病的风险。例如,根据《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的研究,失眠者患心脏病的风险比正常睡眠者高出30%(Vgontzas et al., 2010)。此外,失眠还会对我们的认知功能产生负面影响。长期失眠的人往往难以集中注意力,记忆力减退,决策能力下降。根据《神经科学年度综述》(Annual Review of Neuroscience)的研究,睡眠不足会影响大脑内突触修复和再生,从而导致记忆力减退和认知功能下降(Walker & Stickgold, 2006)。失眠的治疗方法:从药物到行为疗法针对失眠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通常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大类。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使用镇静催眠药,如右佐匹克隆片和百乐眠胶囊。这些药物能够帮助患者快速入睡并维持较长时间的睡眠,但长期使用可能产生依赖性和耐药性。因此,药物治疗一般建议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非药物治疗中,认知行为疗法(CBT-I)被认为是最有效的干预措施。CBT-I通过改变患者的睡眠习惯和对睡眠的错误认识,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睡眠模式。根据《临床心理学评论》(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的研究,CBT-I对失眠患者的长期疗效优于药物治疗(Morin et al., 2006)。预防失眠:从改善生活习惯开始预防失眠的关键在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睡眠卫生。在高风险人群中,如长期熬夜的年轻人和高压工作的白领,尤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定时上床和起床,即使在周末也应如此。2. 睡前避免使用电子产品,因为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影响入睡。3. 睡前放松身心,可以通过冥想、深呼吸或听轻音乐来减轻压力。4. 禁止在睡前食用大量咖啡因、酒精和尼古丁,这些物质会影响睡眠质量。通过这些简单的措施,不仅可以改善睡眠质量,还能降低失眠的发生风险。未来展望:睡眠障碍的前沿研究与新突破随着科技的发展,针对睡眠障碍的研究也在不断进步。例如,基于大脑神经电活动的深度脑刺激(DBS)和经颅磁刺激(TMS)等新技术,正在为失眠患者带来新的希望。这些新兴的治疗方法通过调节大脑特定区域的活动,能够有效改善睡眠质量。此外,智能穿戴设备和睡眠监测技术也在迅速发展。如今,许多智能手环、智能手表可以实时监测我们的睡眠质量,提供个性化的睡眠建议。这些设备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睡眠情况,还可以帮助医生进行精确的诊断和治疗。对于已经罹患失眠的患者来说,调整心态也是十分重要的。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正确面对睡眠问题,积极配合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此外,家属也应给予患者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规律的作息习惯,减轻心理压力。引用文献列表 Vgontzas, A. N., Liao, D., Pejovic, S., Calhoun, S., Karataraki, M., Basta, M., ... & Bixler, E. O. (2010). Insomnia with short sleep duration and mortality: the Penn State cohort. Sleep, 33(9), 1159-1164. Walker, M. P., & Stickgold, R. (2006). Sleep, memory, and plasticity.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7, 139-166. Morin, C. M., Bootzin, R. R., Buysse, D. J., Edinger, J. D., Espie, C. A., & Lichstein, K. L. (2006).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treatment of insomnia: update of the recent evidence (1998–2004). Sleep, 29(11), 1398-1414.

漆琼蔚副主任医师|南充市中心医院
详情箭头
视频

糖尿病不再可怕!如何应对2型糖尿病

<span style="color: #da4707">糖尿病</span>不再可怕!如何应对2型<span style="color: #da4707">糖尿病</span>?
03:31

大家好!我是王医生。今天我们来聊聊糖尿病,特别是2型糖尿病。你或你的家人、朋友可能都听说过糖尿病,甚至正在与它作斗争。那么,2型糖尿病到底是什么?又该如何管理呢?首先,2型糖尿病是什么呢?简单来说,2型糖尿病是由于身体无法有效利用胰岛素导致的血糖水平升高。胰岛素是帮助我们细胞吸收和利用血糖的重要荷尔蒙。如果胰岛素不能正常工作,就会导致血糖在血液中堆积,形成高血糖。时间久了,高血糖会损害我们的血管、神经和器官,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那么,2型糖尿病的症状有哪些呢?一些常见的症状包括频繁的口渴和排尿、极度疲劳、体重减轻和视力模糊。有些人还可能会发现自己的伤口愈合得特别慢。如果你有这些症状,不要轻视,及时去医院检查血糖水平。我们今天案例中的患者就是一位84岁的老人家,他十多年前发现了自己的血糖高,经过诊断确诊为2型糖尿病。从那时起,他一直通过药物控制血糖,如今血糖控制得还算不错,这让他的生活质量得以保持。对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控制血糖至关重要。常用的药物有很多种,如今天提到的利格列汀片,这是一种每天只需服用一次的药物,能帮助患者在一天的时间里控制血糖水平。当然,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医生会选择最适合的药物和治疗方案。除了药物,生活方式的改变也非常关键。健康饮食、定期锻炼和良好的作息习惯都能帮助你更好地管理血糖。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每天坚持适量的运动,例如散步、游泳等,都会对病情有积极的影响。体重管理同样不容忽视。即使是轻微的体重减轻也能显著改善胰岛素的功能,帮助控制血糖。对于我们的患者来说,他的体重控制在52公斤,适合他的身高,这对他管理糖尿病非常有帮助。此外,定期检查血糖水平很重要,通过检测你可以了解自己的血糖控制情况,从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有时候,大家可能觉得血糖监测是个麻烦事,但相信我,这确实是控制糖尿病的有效手段。最后,不要忘记心理健康。长期的慢性病管理会让人感到疲惫和焦虑。这时候,和医生、家人或朋友交流,保持积极的心态非常重要。医疗团队、朋友的支持将是你最坚实的后盾。总的来说,2型糖尿病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配合健康的生活方式。希望今天的分享对大家有帮助。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会一一解答。感谢大家的观看,我们下期再见!

王琴副主任医师|南充市高坪区人民医院
详情箭头
视频

糖尿病不容忽视——了解2型糖尿病!

<span style="color: #da4707">糖尿病</span>不容忽视——了解2型<span style="color: #da4707">糖尿病</span>!
02:49

大家好!我是你的医生,今天我们来聊一聊一个很多人都关心的话题——2型糖尿病。最近有一位68岁的患者在体检中发现血糖升高,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你可能会好奇,什么是2型糖尿病?它有什么症状,又该如何管理?别担心,今天我们就带大家一探究竟。2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它的特点是体内的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升高。您知道吗?很多人在早期并没有明显症状,直到出现并发症才发现已经患病,所以定期体检非常重要。这位患者在体检中发现空腹血糖8.6mmol/L,平时口干、多饮症状并不明显,但是这已经足够让我们警觉。现在重点来了,怎么判断和确诊2型糖尿病?除了测量空腹血糖,还可以通过糖化血红蛋白(HbA1c)来反映最近2-3个月的血糖控制情况。这位患者的HbA1c达到了8.4%,显然超出了正常范围,这进一步证实了2型糖尿病的诊断。得了2型糖尿病并不是世界末日,关键是管理和控制。那么怎么做呢?首先是饮食控制,选择低糖、低脂、高纤维的食物,避免高热量饮食。另外,适当的运动也是关键,每天至少3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比如散步、游泳或自行车,都是不错的选择。除了生活方式的改变,药物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位患者使用的是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片,每天两次。这种药物可以帮助身体更好地利用胰岛素,降低血糖。同时,要密切监测血糖,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和电解质等指标,确保药物使用的安全性。最后一点也非常重要,如果出现心悸、冷汗等低血糖症状,千万不要忽视,要立刻进食糖块或喝含糖饮料,同时联系医生调整药物剂量。好了,今天我们聊了很多关于2型糖尿病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你或者你的家人有类似的症状或者疑问,别犹豫,赶紧去医院进行检查。记住,早发现早治疗,才能拥有健康的生活!我是你的医生,感谢大家的收看,让我们下期再见!

易茜璐主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松江医院
详情箭头
视频

糖尿病真的不是小病!—糖尿病知识大科普

<span style="color: #da4707">糖尿病</span>真的不是小病!—<span style="color: #da4707">糖尿病</span>知识大科普
01:24

大家好,今天跟大家聊聊我们常见的一种慢性病——糖尿病。很多朋友一听到糖尿病,就觉得无非就是血糖高,控制饮食就行了。其实,糖尿病真的没那么简单!今天我们特别要讲的是2型糖尿病。这种类型的糖尿病通常出现在成年人,特别是那些体重超标的人群中。有一位61岁的患者,来自四川省成都市,他的身高是170厘米,体重达到了120公斤。大家可以想象,这样的体重带来了多大的健康风险。这位患者的病史中没有明显的过敏史,也没有特别的既往病史。通过基本体格检查,血压是124/78mmHg,体温是36.1°C,总体看上去还算稳定。可是,他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这就提醒我们,即使在体表看上去没有太大问题的人,也有可能是糖尿病的患者。糖尿病对我们的身体多方面都有影响。特别是长期高血糖会损害我们的血管、神经和很多重要器官。这位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各种检测,包括肝功能、血脂、血糖、肾功能等等。这些检测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糖尿病带来的并发症。我们的医嘱中提到,他需要服用一些药物来控制血糖和血压。这包括米格列醇片、厄贝沙坦片等。大家要知道,糖尿病患者不仅需要通过药物控制血糖,还要防止其他如高血压等并发症。糖尿病和高血压常常是“搭档”,双重压力下,我们需要更小心地进行管理。除了药物治疗,这位患者每三月还需进行一次包括肝功能、血脂、小肾功能等的检查。甚至要检查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糖化血红蛋白等。这些指标能够帮助我们全面掌握病情,调整治疗方案。也提醒大家,糖尿病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疾病。虽然它不能根治,但通过合理的控制和管理,我们完全可以过上健康、正常的生活。建议日常生活中要合理饮食,控制体重,增加运动,保持心情愉快。最后请大家记住,一旦确诊为糖尿病,请遵从医生的建议,定期复查,按时服药。健康管理从点滴做起,每一个小细节都很重要。希望大家通过这个视频更加了解糖尿病,切勿掉以轻心。如果你觉得这个视频对你有帮助,请点赞关注哦,让我们一起为健康加油!

梁斌主任医师|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
详情箭头
视频

糖尿病并发症来袭!如何正确管理糖尿病

<span style="color: #da4707">糖尿病</span>并发症来袭!如何正确管理<span style="color: #da4707">糖尿病</span>?
03:33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一聊糖尿病,特别是2型糖尿病。最近接诊了一位52岁的患者,有10多年的糖尿病史。是不是很多人觉得糖尿病并没有那么危急?其实不然,管理不善的话,它是会带来严重并发症的。这位患者就出现了四肢肢端麻木和针刺样疼痛。 糖尿病患者常见的症状有哪些呢?最典型的就是血糖高,这位患者也是十多年前发现的高血糖,随后确诊为2型糖尿病。很多糖尿病患者在最初阶段没有明显症状,往往忽视了健康管理,这就是为什么一旦发现糖尿病,往往已经带来了一些并发症。 说到并发症,大家都要警惕。比如这位患者的四肢麻木和针刺一样的疼痛,其实就是糖尿病引起的神经病变的表现。糖尿病神经病变是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长期血糖控制不良,会影响到神经系统,引起肢体麻木、疼痛,严重的甚至会影响日常生活。 想要控制糖尿病,其实并不难,关键在于血糖管理。这位患者长期通过药物控制血糖,效果还算不错。现在我们推荐使用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每天注射一次,每次22单位。这种药物能更好地帮助患者稳定血糖,同时也有助于减轻体重,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除了药物治疗,患者们还需要注意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健康的饮食结构、适当的运动、良好的作息时间都是控制血糖的重要手段。比如可以多吃低糖、低脂高纤维的食物,减少高油、高盐的摄入。每天坚持30分钟左右的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游泳,这些对血糖控制也是很有帮助的。 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也非常重要。如果有家人患有糖尿病,可以多多陪伴,鼓励他们,坚持治疗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定期复查血糖、血压等指标,也可以帮助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总的来说,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它。如果能够科学管理,糖尿病患者也可以像健康人一样,享受快乐的生活。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才是保持健康的关键。 希望今天的科普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或者到医院找我们医生咨询哦。谢谢大家观看,健康生活从关注自己开始!

任川蒙住院医师|南充市高坪区人民医院
详情箭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