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患教-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全部
视频
文章
中医科普
药品
减重科普
医生
医院
疾病
为您找到相关结果282个
中医科普

脾虚也能惹上失眠?

<span style="color: #da4707">肝</span><span style="color: #da4707">郁</span><span style="color: #da4707">脾虚</span>也能惹上失眠?
01:47

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时候?晚上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一晚上眼睛瞪着天花板,脑子里都是乱七八糟的事情。第二天早上起来呢,又精神恍惚、没有力气。这就是失眠!其实失眠问题比你想象的还要复杂,甚至和我们的肝和脾都有关系。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失眠和肝郁脾虚的关系。 很多人一听到脾啊、肝啊就觉得那是中医里的理论,实际上还真是如此。在中医里,肝负责一个人情绪的调节,比如说生气啊压力大啊,肝就会受到影响;而脾呢,和我们的消化吸收有关系,也和情绪关系密切。如果一个人长期压力大、忧思过重,就会出现“肝郁”的情况,情绪不通畅;再加上消化、营养吸收不太好,久而久之,身体就进入了肝郁脾虚的状态。 有些朋友可能会问:那肝郁脾虚和失眠有啥关系呢?其实很大。因为肝调节的是我们体内的气血流动,而脾负责的是“后天之本”,打个比方,我们身体需要用的能量物质都靠脾来输送。如果肝郁,就会“气不畅”,心情烦躁难以入睡;又因为脾虚,气血不足,夜晚身体得不到“补充材料”,自然睡眠质量也上不去了。 那问题来了,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办?针对中医上讲的肝郁脾虚型失眠,医生通常会采取疏肝解郁、健脾补气的办法。像最近有患者的治疗方案中就用了一种叫百乐眠胶囊的中成药,它通过调节全身气血,让身体和大脑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从而改善失眠。西药则用了右佐匹克隆片,这是一种常见的助眠药物,主要帮助患者快速进入睡眠。两者配合使用,效果会更好。 但除了中西药结合外,失眠患者还得自己调节啊!比如说别过度焦虑,晚上可以试试做个按摩,放松身心;再比如保持一个稳定的生物钟,每天按时睡觉、按时起床;还有饮食上要注意清淡,辛辣油腻尽量避免,因为这些对我们的肝脾都会造成额外的负担。 失眠虽然看起来只是晚上睡不着,但长期失眠会引起其他健康问题,比如免疫力下降、精神状态不好,甚至会影响到心血管系统。所以大家千万别忽视睡眠的重要性。如果自己尝试调理后效果不明显,尽早到医院找医生进行专业的诊断和治疗才是最靠谱的办法! 关爱睡眠,就是关爱自己的身体健康。希望今天我们聊的内容,能帮助到那些正在被失眠困扰的小伙伴。祝大家每晚都能睡个好觉,早上起来元气满满!

李长江副主任医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
详情箭头
文章

脾虚积食:诊断与治疗详解

<span style="color: #da4707">脾虚</span>积食:诊断与治疗详解

脾虚积食:诊断与治疗详解概述本文旨在全面介绍脾虚积食的类型、诊断流程、分期标准、治疗方式、不良反应处理及患者生活习惯调整,帮助读者建立科学的疾病管理观念。脾虚积食是中医中的一个常见病症,尤为常见于儿童。它主要表现为脾胃不和,积食内停,导致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由于脾主运化,儿童脾胃功能较弱,加之饮食不当,容易导致积食和脾虚的共存。本篇文章将结合最新的诊断标准和研究,帮助大家全面了解这种疾病。脾虚积食往往表现为食欲减退、腹胀、口气、便秘或大便不畅等症状,长此以往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准确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对于改善症状、促进健康成长尤为重要。以下将详述脾虚积食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分期标准、治疗方式及如何处理不良反应。脾虚积食的分类方法有哪些?脾虚积食的分类可以根据病因、病理生理和临床表现等多个角度进行。主要分为单纯脾虚、积食和脾虚伴积食三大类。一类是单纯脾虚,常见于先天体质虚弱、后天饮食失宜或长期患病的儿童。临床表现为食欲不佳、面色萎黄、乏力等。第二类是单纯积食,多因饮食不注意,暴饮暴食或吃了不易消化的食物导致。症状主要表现为腹胀、厌食、便秘等,严重时可引发发热。第三类是脾虚伴积食,即脾虚与积食并存,表现为出食运化不良且伴有积食症状。这类患儿症状较为复杂,需特别注意综合调理。此外,根据症状的缓急和轻重,还可以分为急性积食、慢性积食、复发性积食等类型。急性积食往往症状明显、短时间内出现;慢性积食症状相对缓和,但持续时间较长;复发性积食则表现为反复发作,需长期调养。脾虚积食的诊断如何进行?脾虚积食的诊断既需要临床信息的收集,也需要辅助检查的支持。首先,从病史入手,了解患儿的饮食习惯、症状及其持续时间等。体格检查是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面色、舌苔、腹部触诊等。例如,面色萎黄、舌苔厚腻等均提示脾虚积食的可能。中医诊查往往注重舌苔的观察和脉象的把握,例如舌淡红、苔薄白是脾虚的典型表现,而舌苔厚腻则提示积食。此外,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也有一定辅助作用。例如,血常规、腹部超声等可以帮助排除其他疾病,增加诊断的准确性。脾虚积食的分期与评估脾虚积食的分期是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根据症状的轻重和病程长短,可以将脾虚积食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和稳定期。急性期症状明显,食欲不振、腹胀、口气明显。此期治疗以祛湿健脾、消食化积为主。恢复期恢复期症状逐渐改善,食欲有所恢复,但患者的脾胃功能仍不完全正常。此时应注意调理脾胃,逐步恢复其功能。稳定期患者的症状基本消失,但脾胃功能仍需关注,避免饮食不当导致复发。应注意日常饮食的调节和生活习惯的良好养成。脾虚积食的治疗方式有哪些?中医治疗脾虚积食主要分为中药治疗和饮食调理。中药治疗常用健胃消食类药物,如健胃消食口服液、稚儿灵膏滋等。这类药物既能健脾胃,提高食欲,又可助消化,排除积食。饮食调理也是治疗的关键,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生冷、油腻、甜食等。此外,可以适量增加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以促进肠胃蠕动。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如推拿按摩对脾虚积食的儿童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常用方法如顺时针揉腹部有助于促进消化。如何处理脾虚积食治疗中的不良反应?虽然中医药物副作用较小,但仍需关注个别儿童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肠胃不适、皮疹等。如出现不适,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饮食调理中需避免因误食过多导致的营养不良或反复积食。家长应根据医生建议,逐步调整饮食结构,避免盲目科技。总结要点:脾虚积食的科学管理至关重要,从分类、诊断、分期、治疗及不良反应处理等方面全方位入手,帮助患者恢复健康,科学调理,防止复发。强调科学的疾病管理和患者生活习惯的调整,健康成长由小事做起。

杨丽珍主任医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详情箭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