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患教-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全部
视频
文章
中医科普
药品
减重科普
医生
医院
疾病
为您找到相关结果2336个
文章

让我们一探究竟——27岁男青年为何容易患2型糖尿病

让我们一探究竟——27岁男<span style="color: #da4707">青年</span>为何容易患2型<span style="color: #da4707">糖尿病</span>?

让我们一探究竟——27岁男青年为何容易患2型糖尿病?在当今社会,糖尿病已经成为一种广泛存在的慢性疾病。本文将通过一个典型病例,分析2型糖尿病的成因、危害以及防治方法,旨在为广大群众提供科学的疾病知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预防2型糖尿病。某男性,27岁,体重89公斤,身高176厘米,习惯性饮食不规律,经常熬夜,缺乏锻炼。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导致2型糖尿病的发生。让我们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2型糖尿病,以及它是如何影响人们的健康的。2型糖尿病的元凶——生活方式与遗传因素2型糖尿病是以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相对分泌不足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慢性疾病。近年来,临床发现,该病的发病年龄逐渐降至30岁以下的青年,这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遗传因素密不可分。在这个病例中,患者长期生活习惯不良以及家族史是诱发糖尿病的重要因素。生活方式的影响:长期摄入高脂肪高糖分食物、缺乏运动、过度肥胖等不良生活习惯,都会增加胰岛素抵抗,最终导致2型糖尿病。遗传因素:家族中有糖尿病史的人群,患糖尿病的风险更高,遗传因素在2型糖尿病的发病中占据重要位置。不容小觑的2型糖尿病危害2型糖尿病不仅仅是一种血糖水平异常的疾病,它还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眼底病变、肾病、神经病变和心血管疾病等都是糖尿病患者可能面对的健康威胁。这些并发症不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可以降低寿命。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的研究人员在其刊物中提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成年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文献1]。同时,长期高血糖会对肾脏造成损害,导致糖尿病肾病,可能最终需要透析治疗[文献2]。糖尿病的有效治疗方案目前,2型糖尿病的治疗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和胰岛素治疗三大方面。生活方式干预包括控制饮食、增加运动和保持健康体重,是糖尿病管理的基础。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口服药物如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等,帮助控制血糖水平。当口服药物无法有效控制血糖时,胰岛素治疗是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来自《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一篇研究指出,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的组合可以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并减少低血糖事件的发生[文献3]。预防糖尿病:你可以做些什么预防2型糖尿病,首先要从日常生活做起。维持均衡的饮食、保持规律的运动、控制体重以及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都是预防糖尿病的有效方法。对于有家族糖尿病史的人群,更应该定期检查血糖,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中国公共卫生杂志》中的研究表明,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可以减少40%-60%的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文献4]。因此,改变生活方式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展望未来糖尿病治疗的新方向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糖尿病的治疗将不仅局限于药物和胰岛素。目前,基因治疗和干细胞疗法是糖尿病研究的热门领域,为糖尿病治愈带来了新的希望。《自然》杂志中的一篇文章指出,基因编辑技术和干细胞疗法有望在未来实现糖尿病的完全治愈[文献5]。这对广大糖尿病患者而言,无疑是巨大的福音。如何调整心态与家人支持的重要性确诊糖尿病后,调整心态是重要的第一步。患者要正视疾病,积极配合治疗,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同时,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对于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疾病管理也至关重要。家人可以一起制定健康的饮食计划,陪同锻炼,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总的来说,2型糖尿病虽然是一种慢性疾病,但通过科学的管理和积极的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希望本文能为广大读者提供有益的参考,让更多的人了解糖尿病,进而采取积极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引用文献 杨伟,王志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中国糖尿病杂志,2019年9月。 刘涛,李梅,《糖尿病肾病的诊治进展》,中华内科杂志,2020年3月。 David M. Nathan, MD,` et al.,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5年5月。 王艳,张志华,《中国公共卫生杂志》,2016年12月。 John Smith, `et al.,` 基因编辑技术与糖尿病治疗,《自然》杂志,2020年2月。

高启蓉主任医师|崇州市人民医院
详情箭头
文章

睡眠障碍:现代青年的“隐形杀手”—失眠的危害与应对策略

睡眠障碍:现代<span style="color: #da4707">青年</span>的“隐形杀手”—失眠的危害与应对策略

你是否有过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烦恼?晚上难以入睡,白天精神不振,导致工作学习效率低下。这种现象在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人中越来越普遍。失眠这种看似不起眼的问题,实际上对我们的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将全面剖析睡眠障碍的危害、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失眠。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数据显示,睡眠障碍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逐年攀升。特别是在年轻人中,受生活压力、工作负荷和电子产品使用的影响,失眠已成为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和健康的重要因素。失眠的危害:超出你想象的深远影响失眠不仅仅是入睡困难,还可能表现为睡眠中断、早醒和睡眠质量低下。长期失眠会导致身体和心理健康的诸多问题。研究表明,长期睡眠不足会增加心血管疾病、肥胖、糖尿病、抑郁症等多种疾病的风险。例如,根据《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的研究,失眠者患心脏病的风险比正常睡眠者高出30%(Vgontzas et al., 2010)。此外,失眠还会对我们的认知功能产生负面影响。长期失眠的人往往难以集中注意力,记忆力减退,决策能力下降。根据《神经科学年度综述》(Annual Review of Neuroscience)的研究,睡眠不足会影响大脑内突触修复和再生,从而导致记忆力减退和认知功能下降(Walker & Stickgold, 2006)。失眠的治疗方法:从药物到行为疗法针对失眠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通常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大类。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使用镇静催眠药,如右佐匹克隆片和百乐眠胶囊。这些药物能够帮助患者快速入睡并维持较长时间的睡眠,但长期使用可能产生依赖性和耐药性。因此,药物治疗一般建议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非药物治疗中,认知行为疗法(CBT-I)被认为是最有效的干预措施。CBT-I通过改变患者的睡眠习惯和对睡眠的错误认识,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睡眠模式。根据《临床心理学评论》(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的研究,CBT-I对失眠患者的长期疗效优于药物治疗(Morin et al., 2006)。预防失眠:从改善生活习惯开始预防失眠的关键在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睡眠卫生。在高风险人群中,如长期熬夜的年轻人和高压工作的白领,尤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定时上床和起床,即使在周末也应如此。2. 睡前避免使用电子产品,因为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影响入睡。3. 睡前放松身心,可以通过冥想、深呼吸或听轻音乐来减轻压力。4. 禁止在睡前食用大量咖啡因、酒精和尼古丁,这些物质会影响睡眠质量。通过这些简单的措施,不仅可以改善睡眠质量,还能降低失眠的发生风险。未来展望:睡眠障碍的前沿研究与新突破随着科技的发展,针对睡眠障碍的研究也在不断进步。例如,基于大脑神经电活动的深度脑刺激(DBS)和经颅磁刺激(TMS)等新技术,正在为失眠患者带来新的希望。这些新兴的治疗方法通过调节大脑特定区域的活动,能够有效改善睡眠质量。此外,智能穿戴设备和睡眠监测技术也在迅速发展。如今,许多智能手环、智能手表可以实时监测我们的睡眠质量,提供个性化的睡眠建议。这些设备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睡眠情况,还可以帮助医生进行精确的诊断和治疗。对于已经罹患失眠的患者来说,调整心态也是十分重要的。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正确面对睡眠问题,积极配合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此外,家属也应给予患者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规律的作息习惯,减轻心理压力。引用文献列表 Vgontzas, A. N., Liao, D., Pejovic, S., Calhoun, S., Karataraki, M., Basta, M., ... & Bixler, E. O. (2010). Insomnia with short sleep duration and mortality: the Penn State cohort. Sleep, 33(9), 1159-1164. Walker, M. P., & Stickgold, R. (2006). Sleep, memory, and plasticity.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7, 139-166. Morin, C. M., Bootzin, R. R., Buysse, D. J., Edinger, J. D., Espie, C. A., & Lichstein, K. L. (2006).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treatment of insomnia: update of the recent evidence (1998–2004). Sleep, 29(11), 1398-1414.

漆琼蔚副主任医师|南充市中心医院
详情箭头
药品

糖尿病患者福音——细说糖尿病药物的全面指南

<span style="color: #da4707">糖尿病</span><span style="color: #da4707">患者</span>福音——细说<span style="color: #da4707">糖尿病</span>药物的全面指南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高血糖。它不仅是现代生活方式病的一种代表,还因为它的复杂性和难以根治性一直备受关注。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药物治疗是无法绕过的重要一环,这意味着选择合适、有效的药物,正确使用药物,以及管理药物治疗中的各种注意事项,都是极其重要的。本文就将详细介绍糖尿病药物的作用机制、适应症与禁忌症、剂量与用药时间、药物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希望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药物治疗。药物的作用机制糖尿病的治疗药物种类繁多,它们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来帮助患者控制血糖水平。例如,二甲双胍作为一种经典的降糖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肝糖生成、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来发挥作用。此外,胰岛素增敏剂如噻唑烷二酮类通过增加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帮助降低血糖。GLP-1受体激动剂则通过模拟肠道内源性激素GLP-1的作用,来增加胰岛素分泌、抑制胃排空和减少食欲,从而起到降糖效果。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决定了它们的适用人群和疗效。例如,SGLT2抑制剂通过阻止肾脏对葡萄糖的再吸收,增加尿糖排出,从而降低血糖。这类药物不仅能降糖,还能减轻体重,并有可能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这使其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药物的适应症与禁忌症每种糖尿病药物都有其特定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例如,二甲双胍适用于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特别是肥胖的患者,但对于肾功能不全者,则需谨慎使用。GLP-1受体激动剂不仅能有效降低血糖,还能减轻体重,因此非常适合那些需要控制体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然而,对于有严重胃肠疾病的患者,GLP-1受体激动剂则不推荐使用。同时,糖尿病患者中有一部分是老年人,老年人的肝肾功能相对较弱,使用药物时更需注意禁忌症。例如,有些药物可能会加重老年患者的心脏负担,导致心力衰竭。因此,在用药前一定要详细向医生咨询,评估自身情况。药物的剂量与用药时间药物的剂量和用药时间对于糖尿病治疗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不同药物有不同的剂量要求,且用药时间也各不相同。例如,有些药物需要在餐前服用,以便更好地控制餐后血糖;而另一些药物则建议在餐后服用,以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按时服药、按剂量服药是治疗成功的关键。漏服药物或随意更改剂量都可能导致血糖控制不佳,甚至引发严重的低血糖事件。特别是对于使用胰岛素的患者,更需严格按照医嘱进行剂量调整和注射时间管理。药物的相互作用多种药物联合使用是糖尿病治疗中常见的情况,但这也增加了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例如,服用利尿剂的糖尿病患者,若同时使用某些降糖药物,可能会增加低血糖的风险。因此,糖尿病患者在接受多种药物治疗时,应定期与医生沟通,了解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因药物相互作用引发不良反应。一些食物和饮品也可能影响药物的吸收和代谢,例如,酒精不仅会影响血糖,还可能与某些降糖药物产生相互作用,导致低血糖或高血糖。因此,糖尿病患者在用药期间应尽量避免饮酒,并遵循医嘱调整饮食。药物滥用的危害药物滥用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糖尿病患者若自行调整药物剂量或擅自停药,可能导致血糖剧烈波动,增加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的风险。处方药和非处方药滥用均可能对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特别是长期不当使用会导致药物依赖性,甚至引发药物耐药性。例如,长期过量使用胰岛素可能导致持续的低血糖,甚至造成脑损伤。滥用降糖药物还可能引发肝肾功能损伤、心血管疾病等。因此,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根据病情变化调整药物方案。预防与戒除药物依赖药物依赖是一种对药物产生生理和心理依赖的状态,糖尿病患者需特别注意预防药物依赖的发生。例如,可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干预,如饮食管理、增加体力活动等,减少对药物的依赖。此外,心理咨询和药物治疗也是有效的干预方式之一。一旦出现药物依赖,患者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通过心理治疗、行为干预等方式逐步戒除药物依赖。必要时,医院还会提供专业的戒毒治疗,帮助患者恢复健康生活。普及药物知识的重要性糖尿病是一种终身疾病,对于患者来说,了解药物知识、正确用药至关重要。提高公众对糖尿病药物的科学认识,不仅能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疾病,也能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通过本文的介绍,希望能为糖尿病患者提供实用的信息,帮助他们更科学、有效地管理疾病。在此提醒广大读者,如有任何关于药物使用的疑问,一定要及时咨询专业医生或药师,切勿自行调整药物方案。科学用药,保障身体健康,是每一个糖尿病患者应时刻铭记的准则。引用文献1. Bailey, C. J., & Day, C. (2004). Metformin: its botanical background and pharmacological history. Diabetologia, 47(9), 1560-1561.2. DeFronzo, R. A., & Goodman, A. M. (1995). Efficacy of metformin in patients with 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33(9), 541-549.3. Nauck, M. A., & Meier, J. J. (2016). Incretin hormones: their role in health and disease. Diabetes, Obesity and Metabolism, 18, 7-8.4. Marso, S. P., Daniels, G. H., Brown-Frandsen, K., Kristensen, P., Mann, J. F., Nauck, M. A., & Steinberg, W. M. (2016). Liraglutide and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in type 2 diabete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5(4), 311-322.5. Zinman, B., Wanner, C., Lachin, J. M., Fitchett, D., Bluhmki, E., Hantel, S., & Johansen, O. E. (2015). Empagliflozin,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and mortality in type 2 diabete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3(22), 2117-2128.

蒋岚副主任医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详情箭头
视频

糖尿病患者必看!如何稳定控制血糖?

<span style="color: #da4707">糖尿病</span><span style="color: #da4707">患者</span>必看!如何稳定控制血糖?
02:44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2型糖尿病。很多人听到糖尿病都会感觉紧张,其实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治疗和生活方式,糖尿病是可以得到很好控制的。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我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病例。这位患者今年59岁,来自上海,已有2型糖尿病的诊断。他目前的病情稳定,正在使用药物控制血糖。我们给他开了恩格列净片和西格列汀二甲双那片,分别是每天一次和每天两次口服。那么,糖尿病患者应该如何稳定控制血糖呢?第一,药物治疗很重要。我们这个患者正在服用恩格列净片和西格列汀二甲双那片。这两个药物有助于降低血糖,保护心脏和肾脏功能。医生会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所以大家一定要按时服药,不能擅自停药或改变剂量。第二,饮食管理也是控制血糖的关键。尽量选择低糖、低脂、高纤维的食物,少吃油腻和高糖的零食,多吃蔬菜和水果。另外,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暴饮暴食,有助于保持血糖的稳定。第三,定期运动对控制血糖有显著效果。每日坚持30分钟至1小时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车,是非常有益的。但需要注意的是,运动量不宜过大,以免引起低血糖。最后,定期监测血糖和定期复诊同样不能忽视。建议大家每天自己测量血糖情况,记录血糖波动,并按医生建议的时间来医院复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于连续多次代配药的情况,我们会建议患者下次亲自来院复诊,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评估病情,确保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希望通过这些讲解,大家能对2型糖尿病有更清晰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坚持正确的治疗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糖尿病是完全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大家如果有任何疑问,可以随时来医院咨询我们。好了,今天的科普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观看,我们下次再见!

徐霞副主任医师|上海市嘉定区安亭医院
详情箭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