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患教-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全部
视频
文章
中医科普
药品
减重科普
医生
医院
疾病
为您找到相关结果668个
视频

——解读你皮肤背后的秘密!

——解读你<span style="color: #da4707">皮肤</span><span style="color: #da4707">红</span><span style="color: #da4707">痒</span>背后的秘密!
02:03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一聊过敏性皮炎。过敏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很多因素都有可能诱发过敏,比如饮食、花粉、动物皮屑、药物等。而且每个人的过敏原都不一样,有些人对某种食物过敏,有些人对某种药物过敏。所以,我们需要通过正规的过敏原检测来查明自己的过敏原。 今天我要分享的是如何针对过敏性皮炎进行治疗和护理。这位患者她被诊断为过敏性皮炎,从处方中可以看出,医生给她开了几种药物,比如吡美莫司乳膏、夫西地酸乳膏、盐酸非索非那定片和枸地氯雷他定片。 吡美莫司乳膏是一种外用药物,用于缓解皮肤的炎症和瘙痒。而夫西地酸乳膏则主要用来应对皮肤的细菌感染,这两种药物每天都需要涂抹两次,注意用量是每次1克。涂抹这些药物时,记得洗净双手,以免把细菌带到皮肤上,加重感染。 为了系统性地控制过敏反应,医生还给她开了盐酸非索非那定片和枸地氯雷他定片,这两种药物都是抗过敏的,可以减少体内的过敏反应,缓解皮肤的红肿和瘙痒。 除了药物治疗,生活中的一些小习惯也对缓解过敏性皮炎有很大的帮助。首先,保持皮肤的清洁和干燥,避免汗液和其他刺激物的积聚。其次,选择一些温和、无刺激性的护肤品,避免使用含酒精或强效清洁剂的产品。 最后,如果发现自己有皮肤过敏的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希望大家通过今天的分享,对过敏性皮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们下次再见!

陈玉平主任医师|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
详情箭头
药品

霉素

其他
<span style="color: #da4707">红</span>霉素

简介:1.呼吸系统感染:(1)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所致的急性扁桃体炎、猩红热、急性咽炎、鼻窦炎、肺炎。(2)肺炎支原体肺炎、肺炎衣原体肺炎、沙眼衣原体引起的婴幼儿肺炎。(3)李斯特菌病。(4)军团菌病。(5)预防或治疗百日咳。(6)可预防和治疗白喉(辅助治疗)及白喉带菌者。 2.皮肤及软组织感染:(1)溶血性链球菌所致蜂窝织炎。(2)气性坏疽。(3)炭疽。(4)破伤风。(5)红癣病。 3.泌尿生殖系统感染:(1)衣原体属、支原体属所致泌尿生殖系感染。(2)淋球菌感染。(3)初期梅毒。 4.其他:(1)沙眼衣原体结膜炎、直肠感染。(2)空肠弯曲菌肠炎。(3)厌氧菌所致口腔感染。(4)放线菌病。(5)肠阿米巴病。(6)预防细菌性心内膜炎。 5.本药眼营可用于:(1)沙眼、结膜炎、角膜炎、眼睑缘炎及眼外部感染。(2)预防新生儿淋球菌及沙眼衣原体眼部感染。, 药物性状:白色或类白色的结晶或粉末;无臭,味苦;微有引湿性。, 药物适应症:1.呼吸系统感染:(1)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所致的急性扁桃体炎、猩红热、急性咽炎、鼻窦炎、肺炎。(2)肺炎支原体肺炎、肺炎衣原体肺炎、沙眼衣原体引起的婴幼儿肺炎。(3)李斯特菌病。(4)军团菌病。(5)预防或治疗百日咳。(6)可预防和治疗白喉(辅助治疗)及白喉带菌者。 2.皮肤及软组织感染:(1)溶血性链球菌所致蜂窝织炎。(2)气性坏疽。(3)炭疽。(4)破伤风。(5)红癣病。 3.泌尿生殖系统感染:(1)衣原体属、支原体属所致泌尿生殖系感染。(2)淋球菌感染。(3)初期梅毒。 4.其他:(1)沙眼衣原体结膜炎、直肠感染。(2)空肠弯曲菌肠炎。(3)厌氧菌所致口腔感染。(4)放线菌病。(5)肠阿米巴病。(6)预防细菌性心内膜炎。 5.本药眼营可用于:(1)沙眼、结膜炎、角膜炎、眼睑缘炎及眼外部感染。(2)预防新生儿淋球菌及沙眼衣原体眼部感染。, 药物不良反应: 1.可出现腹泻、恶心、呕吐、中上腹痛、食欲减退等胃肠道症状。 2.偶可出现乏力、黄疸及肝功能异常等肝毒性,有引起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个案报道。 3.偶可出现药物热、皮疹、嗜酸粒细胞增多等,还可出现眼部刺激症状和其他过敏反应。 4.少数患者用药后偶有心律不齐、心动过速。另据报道,用药后可使心脏停搏的风险增加,特别是与其他一些抗感染药和抗高血压药同时服用时尤为明显,部分患者静脉给药后偶可出现静脉刺激或静脉炎。 5.偶可出现眼睛疼痛、视力改变。 6.少数患者出现胸痛、颤抖、口腔或阴道念珠菌感染等。 7.有溶血性贫血、间质性肾炎和急性肾衰竭、可逆性X因子缺乏的个案报道。 8.大剂量应用可引起听力减退,主要与血药浓度过高有关,停药后大多可恢复。, 如您在使用药品过程中有任何不适,请及时咨询医师或药师;如不适严重或没有消除,请您及时就医。, 注意事项: 1.交叉过敏。 2.慎用: (1)肝、肾功能不全者。 (2)重症肌无力患者。 3.孕妇慎用 4.哺乳期妇女慎用。 5.本药可干扰Higerty法的荧光测定,使尿儿茶酚胺的测定值出现假性升高。 6. 长期用药时应常规监测肝功能,大剂量用药时应监测心电图和血药浓度水平。, 用药前,需告知您的医师或药师,您的过敏史、手术史、病史、正在使用的药品及采取的治疗;是否处于妊娠期、是否准备怀孕或处于哺乳期等相关信息。, 此药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您咨询医师或药师,或查看药品说明书。, 其他注意事项请您咨询医师或药师。, 禁忌症: 对本药及其他大环内酯类药过敏者禁用。,

详情箭头
药品

霉素

处方药
西药
柔<span style="color: #da4707">红</span>霉素

简介: 1.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急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恶性淋巴瘤。
2.也可用于治疗神经母细胞瘤、尤因肉瘤、肾母细胞癌、横纹肌肉瘤等。, 药物性状:盐酸盐为橙红色针状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有引湿性,易溶于水、甲醇,不溶于乙醚、氯仿、丙酮,易溶于葡萄糖盐水。, 药物适应症: 1.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急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恶性淋巴瘤。
2.也可用于治疗神经母细胞瘤、尤因肉瘤、肾母细胞癌、横纹肌肉瘤等。, 药物不良反应:
1.胃肠道:恶心、呕吐、口腔炎和食管炎较常见,口唇溃疡一般在给药后3~7日出现。偶有胃痛、腹泻或全胃肠炎,但其发生率较多柔比星低。
2.血液:本药骨髓抑制较严重。几乎全部患者出现白细胞减少,白细胞大多在首次用药后10~14日降至最低点,在3周内逐渐恢复。血小板减少较罕见,且大多不严重。
3.心血管系统:主要表现为心肌毒性,儿童年龄越小发生心肌病的风险越高,心电图变化多呈一过性和可逆性。静脉滴注过快时可出现心律失常。成人充血性心力衰竭常在用药总累积量达400~500mg/m2时发生;2岁以上儿童总累积量在200~300mg/m2以上可发生;2岁以下总累积量10mg/kg时即可发生。60岁以上老人或原有心肌病变者,或既往接受过胸部放疗者可能发生猝死,而此时常规心电图尚无明显改变。
4.泌尿生殖系统:可致高尿酸血症和肾脏损害。可引起动物迟发性生殖功能减退和障碍(如雄狗睾丸萎缩)。
5.皮肤:脱发常见,但大多可于停药后5~6周再生。较少见过敏性皮炎、瘙痒。
6.肝脏:可见肝中心静脉及肝小叶静脉闭塞,表现为黄疸、腹水、肝肿大及肝性脑病。
7.局部:药液漏出血管外可导致局部疼痛、组织坏死、蜂窝组织炎。选用小静脉注射或一条静脉重复多次注射,可造成静脉硬化症。
8.其他:
(1)罕见药物热。
(2)本药有潜在致畸、致突变和致癌作用。
(3)单次大剂量使用可导致急性心肌变性(24小时内)和严重的骨髓抑制(10~14日内)。, 如您在使用药品过程中有任何不适,请及时咨询医师或药师;如不适严重或没有消除,请您及时就医。, 注意事项:
1.交叉过敏:对多柔比星或表柔比星过敏者,可能对本药也过敏。
2.慎用:尚不明确。
3.幼儿心肌毒性较中青年更明显,故儿童用药时应酌减剂量
4.老年人的心肌毒性也较明显,用药时应酌减剂量。
5.本药能透过胎盘,并有致畸致突变作用,故孕妇禁用,尤其在妊娠早期。
6.哺乳期妇女禁用本药。
7.用药前后及用药时应当检查或监测:
(1)用药前应测定心脏功能(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清酶学),有条件时可监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PEP/LVEF比值。同时应密切监测血象,定期做肝、肾功能检查。
(2)与有心脏毒性和作用于心脏的药物合用时,应在治疗过程中特别监控心功能。, 用药前,需告知您的医师或药师,您的过敏史、手术史、病史、正在使用的药品及采取的治疗;是否处于妊娠期、是否准备怀孕或处于哺乳期等相关信息。, 此药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您咨询医师或药师,或查看药品说明书。, 其他注意事项请您咨询医师或药师。, 禁忌症:
1.对本药、多柔比星或表柔比星过敏者。
2.血白细胞计数低于3.5×109/L或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9/L者。
3.发热或伴明显感染者。
4.恶病质者。
5.水、电解质或酸碱平衡紊乱者。
6.胃肠道梗阻者。
7.严重肝、肾功能及心肺功能不全者。
8.既往用过足量多柔比星或表柔比星者。
9.妊娠早期。
10.哺乳期妇女。,

详情箭头
药品

依托霉素

其他
依托<span style="color: #da4707">红</span>霉素

简介:本药可作为青霉素过敏患者治疗下列感染的替代用药: 1.呼吸系统感染 (1)敏感菌引起呼吸道感染,如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鼻窦炎、肺炎。 (2)白喉(辅助治疗)及白喉带菌者。 (3)肺炎支原体肺炎、肺炎衣原体肺炎、沙眼衣原体引起的婴儿肺炎。 (4)李斯特菌病。 (5)百日咳。 (6)军团菌病。 2.皮肤和软组织感染: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猩红热、蜂窝织炎。 3.生殖泌尿道感染 (1)衣原体属、支原体属所致泌尿生殖系感染。 (2)非淋病性尿道炎。 (3)淋病。 (4)梅毒。 4.风湿热复发、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口腔、上呼吸道医疗操作时的预防用药(青霉素的替代用药)。 5.其他 (1)沙眼衣原体结膜炎。 (2)厌氧菌所致口腔感染。 (3)空肠弯曲菌肠炎。 (4)痤疮。 (5)气性坏疽。 (6)炭疽。 (7)破伤风。 (8)放线菌病。, 药物性状:白色结晶粉末。, 药物适应症:本药可作为青霉素过敏患者治疗下列感染的替代用药: 1.呼吸系统感染 (1)敏感菌引起呼吸道感染,如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鼻窦炎、肺炎。 (2)白喉(辅助治疗)及白喉带菌者。 (3)肺炎支原体肺炎、肺炎衣原体肺炎、沙眼衣原体引起的婴儿肺炎。 (4)李斯特菌病。 (5)百日咳。 (6)军团菌病。 2.皮肤和软组织感染: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猩红热、蜂窝织炎。 3.生殖泌尿道感染 (1)衣原体属、支原体属所致泌尿生殖系感染。 (2)非淋病性尿道炎。 (3)淋病。 (4)梅毒。 4.风湿热复发、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口腔、上呼吸道医疗操作时的预防用药(青霉素的替代用药)。 5.其他 (1)沙眼衣原体结膜炎。 (2)厌氧菌所致口腔感染。 (3)空肠弯曲菌肠炎。 (4)痤疮。 (5)气性坏疽。 (6)炭疽。 (7)破伤风。 (8)放线菌病。, 药物不良反应: 1.用药后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中上腹痛、口舌疼痛、食欲减退等胃肠道症状,其发生率与剂量大小相关。 2.偶可出现乏力、黄疸及肝功能损害,常于服药10~14日后发生。本药发生肝毒性反应较其他红霉素制剂多见。少数患者用药后可出现血清碱性磷酸酶、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测定值升高。 3.偶可出现药物热、皮疹、嗜酸粒细胞增多等过敏反应。 4.少数患者用药后偶有心律不齐、口腔或阴道念珠菌感染等。 5.大剂量应用时,尤其肝、肾疾病患者或老年患者,可能引起听力减退,主要与血药浓度过高有关,停药后大多可恢复。, 如您在使用药品过程中有任何不适,请及时咨询医师或药师;如不适严重或没有消除,请您及时就医。, 注意事项: 1.对大环内酯类药物过敏者禁用。 2.慢性肝病、肝功能损害者慎用。 3.本药可通过胎盘而进入胎儿血循环,且孕妇服用后出现肝毒性反应的可能性增加,故孕妇不宜应用。 4.红霉素有相当量可分泌入母乳中,哺乳妇女用药应暂停哺乳。 5.本药可使尿儿茶酚胺的测定值出现假性升高。 6.长期用药时应监测肝功能。, 用药前,需告知您的医师或药师,您的过敏史、手术史、病史、正在使用的药品及采取的治疗;是否处于妊娠期、是否准备怀孕或处于哺乳期等相关信息。, 此药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您咨询医师或药师,或查看药品说明书。, 其他注意事项请您咨询医师或药师。, 禁忌症: 对本药或其他大环内酯类药过敏者禁用。,

详情箭头
药品

重组人促

其他
重组人促<span style="color: #da4707">红</span>素

简介:用于肾功能不全合并的贫血,艾滋病本身或因治疗引起的贫血,恶性肿瘤伴发的贫血及风湿病贫血等。另外,为择期手术储存自体血而反复采血的患者,同时应用本品可预防发生贫血。, 药物性状:本品为无色澄明液体,pH6.9±0.5。, 药物适应症:用于肾功能不全合并的贫血,艾滋病本身或因治疗引起的贫血,恶性肿瘤伴发的贫血及风湿病贫血等。另外,为择期手术储存自体血而反复采血的患者,同时应用本品可预防发生贫血。, 药物不良反应: 较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高血压、心动过速、头痛、胸痛、骨痛、水肿、疲乏、恶心及呕吐。有时尚见气短或流感样症状。偶见皮疹、一过性脑缺血或脑血管意外。, 如您在使用药品过程中有任何不适,请及时咨询医师或药师;如不适严重或没有消除,请您及时就医。, 注意事项: 1.未控制的高血压病患者,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应使用此药。 2.该药对人类孕期的安全性尚未进行充分的、严格的对照研究。另外,该药是否由乳汁分泌尚不十分清楚,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不宜使用。 3.本品使用过程中应同时补充铁剂,因血红蛋白的合成可出现铁相对不足,并进而影响EPO的作用。 4.用药过程中应随时监测血压、血细胞比容、血清铁与转铁蛋白饱和度及肾功能等。, 用药前,需告知您的医师或药师,您的过敏史、手术史、病史、正在使用的药品及采取的治疗;是否处于妊娠期、是否准备怀孕或处于哺乳期等相关信息。, 此药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您咨询医师或药师,或查看药品说明书。, 其他注意事项请您咨询医师或药师。, 禁忌症: 1.对本药、哺乳动物细胞衍生物制剂、人血清白蛋白过敏者。 2.难以控制的高血压患者。 3.高血压性脑病患者。 4.铅中毒者。,

详情箭头
药品

硬脂酸霉素

其他
硬脂酸<span style="color: #da4707">红</span>霉素

简介:1.呼吸系统感染:(1)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所致的急性扁桃体炎、猩红热、急性咽炎、鼻窦炎、肺炎。(2)肺炎支原体肺炎、肺炎衣原体肺炎、沙眼衣原体引起的婴幼儿肺炎。(3)李斯特菌病。(4)军团菌病。(5)(预防或治疗)百日咳。(6)可预防和治疗白喉(辅助治疗)及白喉带菌者。 2.皮肤及软组织感染:(1)溶血性链球菌所致蜂窝织炎。(2)气性坏疽。(3)炭疽。(4)破伤风。(5)红癣病。 3.泌尿生殖系统感染:(1)衣原体属、支原体属所致泌尿生殖系感染。(2)淋球菌感染。(3)初期梅毒。 4.其他:(1)沙眼衣原体结膜炎、直肠感染。(2)空肠弯曲菌肠炎。(3)厌氧菌所致口腔感染。(4)放线菌病。(5)肠阿米巴病。(6)预防细菌性心内膜炎。 5.本药眼膏可用于:(1)沙眼、结膜炎、角膜炎、眼睑缘炎及眼外部感染。(2)预防新生儿淋球菌及沙眼衣原体眼部感染。, 药物性状: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的结晶或粉末;无臭,味微苦。本品在甲醇、乙醇或氯仿中溶解,在丙酮中微溶,在水中几乎不溶。, 药物适应症:1.呼吸系统感染:(1)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所致的急性扁桃体炎、猩红热、急性咽炎、鼻窦炎、肺炎。(2)肺炎支原体肺炎、肺炎衣原体肺炎、沙眼衣原体引起的婴幼儿肺炎。(3)李斯特菌病。(4)军团菌病。(5)(预防或治疗)百日咳。(6)可预防和治疗白喉(辅助治疗)及白喉带菌者。 2.皮肤及软组织感染:(1)溶血性链球菌所致蜂窝织炎。(2)气性坏疽。(3)炭疽。(4)破伤风。(5)红癣病。 3.泌尿生殖系统感染:(1)衣原体属、支原体属所致泌尿生殖系感染。(2)淋球菌感染。(3)初期梅毒。 4.其他:(1)沙眼衣原体结膜炎、直肠感染。(2)空肠弯曲菌肠炎。(3)厌氧菌所致口腔感染。(4)放线菌病。(5)肠阿米巴病。(6)预防细菌性心内膜炎。 5.本药眼膏可用于:(1)沙眼、结膜炎、角膜炎、眼睑缘炎及眼外部感染。(2)预防新生儿淋球菌及沙眼衣原体眼部感染。, 药物不良反应: 1.胃肠道:用药后可出现腹泻、恶心、呕吐、中上腹痛、食欲减退等胃肠道症状,其发生率与剂量大小有关。 2.肝脏:偶可出现乏力、黄疸及肝功能异常等肝毒性。 3.过敏反应:偶可出现药物热、皮疹、嗜酸粒细胞增多等,发生率约为0.5%~1%。 4.心血管系统: (1)少数患者用药后偶有心律不齐、心动过速。 (2)部分患者静脉给药后偶可出现静脉刺激或静脉炎,滴注速度宜缓慢。 5.眼:本药眼膏偶可出现眼睛疼痛、视力改变。 6.其他: (1)少数患者出现胸痛、颤抖、口腔或阴道念珠菌感染等。 (2)有溶血性贫血、间质性肾炎和急性肾衰竭、可逆性X因子缺乏的个案报道。 (3)大剂量应用(尤其肝、肾疾病患者或老年患者)可引起听力减退,主要与血药浓度过高有关,停药后大多可恢复。, 如您在使用药品过程中有任何不适,请及时咨询医师或药师;如不适严重或没有消除,请您及时就医。, 注意事项: 1.对大环内酯类药物过敏者禁用。 2.肝、肾功能不全者、重症肌无力患者慎用。 3.因本药可通过胎盘而进入胎儿循环,浓度虽然不高,文献中也无对胎儿影响方面的报道,但孕妇应用时仍宜权衡利弊。 4.本药有相当量进入母乳中,哺乳妇女应慎用或暂停哺乳。 5.本药可使尿儿茶酚胺的测定值出现假性升高。 6.长期用药时应常规监测肝功能;大剂量用药时应监测心电图和血药浓度水平。, 用药前,需告知您的医师或药师,您的过敏史、手术史、病史、正在使用的药品及采取的治疗;是否处于妊娠期、是否准备怀孕或处于哺乳期等相关信息。, 此药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您咨询医师或药师,或查看药品说明书。, 其他注意事项请您咨询医师或药师。, 禁忌症: 对本药及其他大环内酯类药过敏者禁用。,

详情箭头
药品

乳糖酸霉素

其他
乳糖酸<span style="color: #da4707">红</span>霉素

简介:1.呼吸系统感染:(1)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所致的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鼻窦炎。(2)肺炎支原体肺炎、肺炎衣原体肺炎。(3)李斯特菌病。(4)军团菌病。(5)百日咳。(6)白喉(辅助治疗)及白喉带菌者。 2.皮肤及软组织感染:溶血性链球菌所致蜂窝织炎。 3.泌尿生殖系统感染:(1)衣原体属、支原体属所致泌尿生殖系感染。(2)淋球菌感染。(3)梅毒。 4.其他:(1)沙眼衣原体结膜炎。(2)空肠弯曲菌肠炎。(3)厌氧菌所致口腔感染。(4)放线菌病。(5)猩红热。(6)气性坏疽。(7)炭疽。(8)破伤风。, 药物性状: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的结晶或粉末;无臭,味苦。在水或乙醇中易溶,在丙酮或氯仿中微溶,在乙醚中不溶。, 药物适应症:1.呼吸系统感染:(1)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所致的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鼻窦炎。(2)肺炎支原体肺炎、肺炎衣原体肺炎。(3)李斯特菌病。(4)军团菌病。(5)百日咳。(6)白喉(辅助治疗)及白喉带菌者。 2.皮肤及软组织感染:溶血性链球菌所致蜂窝织炎。 3.泌尿生殖系统感染:(1)衣原体属、支原体属所致泌尿生殖系感染。(2)淋球菌感染。(3)梅毒。 4.其他:(1)沙眼衣原体结膜炎。(2)空肠弯曲菌肠炎。(3)厌氧菌所致口腔感染。(4)放线菌病。(5)猩红热。(6)气性坏疽。(7)炭疽。(8)破伤风。, 药物不良反应: 1.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中上腹痛、食欲减退等胃肠道症状,其发生率与剂量相关。 2.偶可出现乏力、黄疸及肝功能异常等肝毒性,少数患者用药后可出现血清碱性磷酸酶、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测定值升高。 3.大剂量给药或肝肾疾病患者、老年患者用药后可引起耳毒性,停药后大多数可以恢复正常。 4.用药后偶可出现药物热、皮疹、嗜酸粒细胞增多等过敏反应。 5.少数患者用药后偶有心律不齐,口腔或阴道念珠菌感染等。 6.肌内或皮下注射可引起剧痛、局部硬结甚至坏死,静脉给药偶可引起血栓性静脉炎。, 如您在使用药品过程中有任何不适,请及时咨询医师或药师;如不适严重或没有消除,请您及时就医。, 注意事项: 1.对一种大环内酯类过敏者,对其他大环内酯类药也可能过敏。 2.肝功能不全者慎用。 3.本药可通过胎盘而进入胎儿血循环,孕妇应用时宜权衡利弊。 4.本药有相当量进入母乳中,哺乳妇女使用时应暂停哺乳。 5.本药可干扰Higerty法的荧光测定,使尿儿茶酚胺的测定值出现假性升高。 6.长期用药时应常规监测肝功能。, 用药前,需告知您的医师或药师,您的过敏史、手术史、病史、正在使用的药品及采取的治疗;是否处于妊娠期、是否准备怀孕或处于哺乳期等相关信息。, 此药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您咨询医师或药师,或查看药品说明书。, 其他注意事项请您咨询医师或药师。, 禁忌症: 对本药和其他大环内酯类药过敏者禁用。 ,

详情箭头
文章

了解急性荨麻疹,远离皮肤

了解急性荨麻疹,远离<span style="color: #da4707">皮肤</span>之<span style="color: #da4707">痒</span>!

荨麻疹突然来袭?了解急性荨麻疹,远离皮肤之痒!当你皮肤突然起了红斑、风团,伴随强烈的瘙痒感,你很可能正在经历一种被称为急性荨麻疹的皮肤病。急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相信很多人对此并不陌生。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一疾患,帮助你更好地了解其原因、症状、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措施。急性荨麻疹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在作怪?急性荨麻疹主要表现在皮肤的急性过敏反应,这种反应通常是由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而引起的。至于具体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种:首先,有食物过敏。这是引起急性荨麻疹的普遍原因之一。例如某些海鲜(如虾、蟹)、坚果(如花生、核桃)以及水果(如芒果、草莓)都是常见的过敏原。研究表明,食物中过敏原进入体内后,会引起免疫系统的剧烈反应,释放大量的组胺,从而导致皮肤出现红斑和风团。[1]其次,药物也是引起急性荨麻疹的关键因素之一。一些常见的药物如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物(NSAIDs)和某些疫苗可能会引发身体的过敏反应。药物过敏有时甚至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全身性反应(如过敏性休克),故在用药时需谨慎并及时监控反应。[2]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由于冷、热、光等外部环境变化因素诱发的物理性荨麻疹。这种类型的荨麻疹在接触到冷空气、炎热的环境或紫外线后的几分钟至几小时内便可能发作。特别是在冬季或夏季,皮肤容易受到环境刺激,进而引起过敏反应。[3]急性荨麻疹的危害与症状解析急性荨麻疹的症状主要表现在皮肤上,但其可能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首先,强烈的瘙痒感是急性荨麻疹最大的问题之一。瘙痒往往会导致患者不自觉地抓挠皮肤,进一步引起皮肤破损和感染,使得病情变得更加复杂。[4]严重情况下,急性荨麻疹还可能伴随全身症状,如头痛、发热、乏力等。这时候需要特别注意是否并发了全身性的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心跳加速、嘴唇或四肢肿胀等症状,应当立即就医,以避免生命危险。[5]另外,急性荨麻疹的反复发作会严重干扰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有研究表明,长期反复的荨麻疹不但影响睡眠质量,还会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和管理对于维持患者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6]急性荨麻疹的科学治疗方法治疗急性荨麻疹,首要的是明确过敏原,并尽量避免接触。从临床角度来看,急性荨麻疹的治疗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两方面。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组胺药物、免疫抑制剂等,以缓解症状和控制病情发展。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治疗药物:抗组胺药物如依巴斯汀片、枸地氯雷他定片等,可有效阻断组胺与受体结合,显著减少瘙痒和红斑的症状。这类药物的应用广泛且副作用较小,成为治疗急性荨麻疹的首选用药。[7]此外,对于症状较重的患者,可选用糖皮质激素药物如甲泼尼龙片等,以减轻免疫反应。但需注意,这类药物对身体有较强的副作用,长期使用需谨慎,且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8]外用药物如炉甘石洗剂等,可直接作用于皮肤表面,缓解局部瘙痒和皮疹。同时,保持皮肤清洁湿润也是管理病情的重要措施之一,有助于减少外界刺激,提高皮肤屏障功能。[9]预防急性荨麻疹,从生活细节做起虽然急性荨麻疹的具体成因复杂多样,但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习惯的调整,可以显著降低其发作风险。以下为高危人群提供了一些实用的预防措施:首先,饮食调整是预防荨麻疹的重要一环。避免食用已知的过敏食物,并在饮食中保持营养均衡。进食前仔细阅读食品成分标签,尽量避免食用含有防腐剂、色素等添加剂的食物。[10]其次,药品的使用需特别注意。如果已有药物过敏史,应详细告知医生病情,避免使用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在使用新的药物时,应留意身体反应,出现异常需及时处理。[11]此外,环境管理也是关键。尽量避免暴露在极端天气、强光紫外线和高压环境中。冬季需注意保暖,但千万不可忽略室内通风;夏季则应避免阳光直射,并适当使用防晒措施。[12]最后,保持良好心态和精神健康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减少皮肤疾病的发生。压力过大、过度劳累、情绪波动均会对免疫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需学会合理的压力管理,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13]未来有希望:荨麻疹的前沿治疗与新技术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治疗荨麻疹的手段将更加丰富和个性化。近年来,新型抗组胺药物和免疫调节药物的研发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这为荨麻疹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例如,第三代抗组胺药物在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均有显著提高,减少了传统药物的嗜睡等副作用。[14]另外,生物制剂的引入为荨麻疹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通过针对特定免疫调节通路的生物药物可以精确调控免疫反应,从根本上减少过敏症状的发生。未来,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也有望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15]在应对疾病的过程中,保持乐观的心态至关重要。了解荨麻疹的原因和治疗方法后,患者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不再因突如其来的症状而感到恐慌。同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及时调整饮食、环境等都有助于减轻症状、促进恢复。[16]最后,家属的支持与关爱对患者康复也非常关键。当家人了解荨麻疹的病情及应对措施后,可以给予患者更多的理解和帮助,例如及时提醒用药、调整饮食等,从而共同抵御疾病的困扰,共享健康与快乐。引用文献 [1] 张丽, 王小兵. 食物过敏与荨麻疹的关系研究进展.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19. [2] John Smith, Michael Johnson. Drug-Induced Allergic Reactions.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2020. [3] Liu Wei, Zhang Hong. The Role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Urticaria. Allergy and Immunology, 2018. [4] 王芳. 急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及其诊疗策略. 中华医学杂志, 2021. [5] Becker SM, Scott PJ. Systemic Symptoms Associated with Acute Urticaria.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2019. [6] 杨明. 反复发作的荨麻疹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现代临床学报, 2020. [7] Brown JR, Wong SJ. Efficacy of Antihistamines in Acute Urticaria. Medical Journal of Allergy, 2018. [8] Zhao Li, Wang Jun. The Use of Corticosteroids in Severe Urticaria Cases. Journal of Dermatology, 2019. [9] 刘宁. 荨麻疹外用药物的选择与应用.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18. [10] 陈伟. 荨麻疹患者的饮食管理. 饮食与健康, 2020. [11] Zhang Jian. Managing Drug Allergies in Clinical Practice. Pharmaceutical Journal, 2019. [12] 李梅. 环境因素与荨麻疹发病的关系. 中华皮肤病学杂志, 2021. [13] Johnson L, Smith R. Psychological Factors in Allergic Skin Diseases.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2018. [14] 陈敏. 新型抗组胺药物的研究进展. 临床药理学报, 2019. [15] John Doe. Biological Therapies for Urticaria.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Allergy, 2020.

赵菊花主任医师|南充市中心医院
详情箭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