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科普,慢性静脉功能不全

慢性静脉功能不全

就诊科室:
血管外科
疾病信息
相关科普
相关医生
科普,评审
概述
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CVI)是一种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进行性慢性静脉疾病。主要病因为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静脉交通支功能不全、静脉阻塞、肌泵功能障碍。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为疼痛、静脉曲张、静脉水肿、下肢溃疡、皮肤色素沉着、硬结。静脉多普勒成像是评估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首选方法。早期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可通过加压疗法控制病情,需手术治疗者一般效果良好,若不加控制,可能会影响行动能力并增加其它皮肤问题的风险,如湿疹性皮炎、蜂窝织炎、淋巴管炎、腿部溃疡的延迟愈合和溃疡的蔓延。
病因
总述
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是由多种原因导致静脉压升高、血液回流受阻而发生的静脉病变。包括深或浅静脉瓣膜关闭不全、静脉交通支功能不全、静脉阻塞或者各种机制的联合作用,另外肌泵功能障碍也会对静脉造成病理性的改变。

基本病因
1、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会使静脉内压力会迅速升高,并且维持在一个较高的状态,长此以往,静脉内血液反流逐渐加重,静脉血管功能逐渐失调,就会产生静脉曲张、水肿等病变。

2、静脉交通支功能不全

位于深浅静脉交通支的瓣膜功能不全,加上小腿部本身就有很发达的肌肉存在,强大的肌泵产生较大的压力使深静脉血液反流入浅静脉,反流的血液使浅静脉过度扩张,再加上静脉高压导致静脉反流进一步加重,同样也会导致静脉病变。

3、静脉阻塞

既往有深静脉血栓病史的情况下,如果血管再通不足或者静脉狭窄,或者有外源性压迫的情况下,在长时间休息和运动时会产生持续的静脉高压,导致静脉回流障碍,产生静脉病变。

4、肌泵功能障碍

肌泵功能障碍的情况下,肢体静脉内的血液不能有效地排空,部分血液遗留在血管内,动脉内的血液灌入又使静脉内压力升高,导致严重反流或阻塞,最后造成静脉功能不全及并发静脉性溃疡。

危险因素
1、年龄增长、家族静脉曲张病史会增加患病风险。

2、肥胖或腰围大会增加患病风险。

3、多次妊娠,静脉回流受阻,会增加患病风险。

4、静脉炎病史,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史,静脉炎症、血栓等血管损伤因素会增加患病的概率。

5、长时间站立、腿部受伤史以及躯体移动会增加患病风险。

6、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可能与种族遗传性有关,如非西班牙裔白种人患重度慢性功能不全的风险会增加。
症状
总述
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常见症状主要为疼痛、水肿和下肢溃疡,随着疾病进展也会出现皮肤色素沉着、脂性硬皮病、节段性透明性血管炎(白色萎缩症)、静脉曲张性溃疡等并发症。

典型症状
1、疼痛

下肢沉重或隐痛,按压时可能会有压痛,长时间站立会加重,抬高下肢会使症状减轻。

2、水肿

水肿通常发生于单侧的足部和脚踝,一般呈典型的凹陷性水肿,随着疾病的进展,水肿可蓄积蔓延至腿部,持续性的水肿可使其触摸起来更有弹性。

3、下肢溃疡

早期可能不出现静脉性溃疡,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出现多个溃疡,或溃疡规模逐渐增大并且长时间不愈合,是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最严重的结果。

病情发展
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早期无可见的静脉疾病症状,或可见毛细血管扩张和/或网状静脉丛征象,有时表现为踝部的局限性水肿,单侧水肿的发生可以暗示静脉疾病的发生。此外,静脉扩张症(脚踝耀斑)以大量皮下静脉在足部和脚踝内、外侧区域呈扇形分布为表现,被认为是疾病进展的早期症状。随着血管进行性的扩张和迂曲,可出现疼痛或水肿液体的蓄积蔓延。严重者可表现为溃疡数目增加、范围扩大,甚至长期不愈合。

并发症
1、色素沉着

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可导致色素沉着的发生,继发于含铁血黄素沉积,主要表现在脚踝区域。

2、脂性硬皮病

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可因真皮和皮下脂肪纤维化导致脂性硬皮病的发生,以瘢痕形成和皮肤增厚为主要特征。

3、白色萎缩症

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可导致白色萎缩症的发生,表现为环状分布的象牙白色瘢痕,其周边有毛细血管扩张及色素沉着。

4、静脉曲张性溃疡

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可导致静脉曲张性溃疡的发生,症状严重,表现为小腿中下部皮肤溃烂并有严重色素沉着。
检查
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下肢沉重感、隐痛,久立后加重、肿胀或者水肿的症状后,应及时就医。就医时,医生会首先询问病史,然后进行体格检查,如果怀疑血管问题,会建议患者行静脉多普勒成像、CT造影、磁共振静脉造影、血管内超声、非卧床静脉压、空气体积描记术等检查,为了进一步掌握病情和评估病变情况,可能会要求患者进行光体积描记术或下肢静脉造影术检查。

体格检查
医生主要会检查下肢皮肤状态,皮肤是否发亮、发硬,在踝部和小腿远端是否有色素沉着和水肿,以及是否存在无痛性溃疡。

影像学检查
1、静脉多普勒成像

静脉多普勒成像是评估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首选方法,包括B超,深、浅静脉彩色血流成像以及脉冲多普勒。可以用来明确诊断,评估病因和解剖定位。

2、CT静脉造影

通过静脉注射显影剂,在静脉充盈时获得图像,可以明确病变的解剖定位。

3、磁共振静脉造影

患有慢性肾病的患者做此项检查时需谨慎使用造影剂,因为存在引起肾性系统性硬化的风险。磁共振造影能对多发的静脉病变、阻塞性疾病和静脉畸形等进行有效评估。

4、血管内超声

血管内超声使用管状的超声波探头使静脉管腔的解剖结构成像,以评估静脉系统的阻塞性疾病。

其他检查
1、静脉造影术

静脉造影术是一种侵入性检查,在进行顺行静脉造影时,将造影剂注入足背,然后在袖套的作用下直接进入深静脉系统,使造影剂从下肢远端回流过程中显影。它可以区分原发或继发性疾病并明确病变静脉的解剖定位。

2、光体积描记术

光学体积描记术能明确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诊断。它可以通过感光探针反向光反射的方法测定下肢真皮层血容量的相对改变量,根据静脉再灌注的时间长短判断是否存在慢性静脉功能不全。

3、非卧床静脉压

非卧床静脉压监测是评估慢性静脉功能不全血流动力学的“金标准”。这项技术是将探针埋入足底静脉并与压力变换器连接,在休息时和运动后进行压力监测。非卧床静脉压检测器能对慢性静脉功能不全严重程度和临床结局进行有效评估。

4、空气体积描记术

空气体积描记术是在静脉排空和灌注期间,通过围绕小腿的袖套内空气置换来监测血容量的改变,可以探测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可能存在的病理生理改变如反流、阻塞和肌肉功能失调。
鉴别
1、深静脉血栓形成等急性动脉病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症状有水肿、色素沉着、静脉性溃疡等,与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相似,但深静脉血栓引起的症状比较突然,发病速度快,且可以通过血管多普勒彩超来区别。

2、其他原因造成的水肿

需要考虑心力衰竭、肾病、肝病等系统疾病和降压药、降糖药等药物副作用造成的水肿。慢性静脉功能不全造成的水肿一般是单侧水肿,心脏超声、腹部B超、肝、肾功能检查、下肢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有助于鉴别。

3、色素沉着和硬皮病

主要表现为皮肤出现淡红或紫红色的水肿性斑,下肢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有助于鉴别。

4、其他原因引起的溃疡

动脉缺血、脉管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镰状细胞贫血、感染、恶性肿瘤、外伤等也会引起类似的下肢慢性溃疡,需做进一步鉴别,血沉、全血细胞分析、肿瘤标记物、血管超声多普勒检查有助于鉴别。
预防
预防措施
1、劳逸结合,控制体重。

避免久立久卧,适度运动,适度减重。

2、定期检查

有家族病史者应定期前往医院检查,发现相关症状后及时就医。
治疗
治疗原则
慢性静脉功能不全以缓解症状、延缓疾病进展、避免并发症为治疗目的,对于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治疗,初期症状和体征不太明显时可采取一些非手术措施,如使用弹力袜和口服药物,目的是为了减轻症状、避免并发症和延缓疾病进展。随着疾病的进展,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应采取手术治疗等特殊措施。

一般治疗
1、行为措施

抬高腿部、适度减重。

2、压力治疗

使用弹力袜进行加压是最主要的辅助措施,弹力袜可提供一定压力来对抗静脉内流体压力,可改善疼痛、水肿等症状,并有促进溃疡愈合和防止溃疡复发的作用。

3、运动

循序渐进的运动有助于恢复肌肉泵功能和改善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症状。

药物治疗
1、静脉活性药物

此类药物可以增加静脉张力,降低血管通透性,促进淋巴和静脉回流,提高肌泵功能,缓解静脉高压。如七叶皂苷类,代表药物为马栗种子提取物;黄酮类,主要成分为地奥司明;香豆素类,主要成分为香豆素。

2、纤维蛋白分解药物

代表药物是康力龙、舒洛地特等,此类药物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逆转皮肤损害,尤其对脂性硬皮病的炎症反应和组织硬化的效果较好。

3、前列腺素E1(PGE1)

可降低皮肤病变的炎症反应,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改善肢体循环。

4、非甾体抗炎药物

如阿司匹林和布洛芬等,对于脂性硬皮症的复发和活动期,有良好的抗炎消肿和止痛作用。

相关药品
地奥司明、香豆素、康力龙、舒洛地特、前列腺素E1、阿司匹林、布洛芬

手术治疗
1、浅静脉手术

传统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轴性抽剥可以阻断由于隐-股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致深静脉血流向大隐静脉系统的反流,达到消除静脉高压和曲张浅静脉的目的。

(1)隐静脉高位结扎术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是于卵圆窝处切断大隐静脉与股静脉的连接,并予以结扎,同时结扎大隐静脉五大属支。小隐静脉高位结扎术是于膝关节皱褶处(距隐腘静脉交界处3cm~5cm)高位结扎。隐静脉高位结扎术可联合隐静脉抽剥术。

(2)隐静脉抽剥术

包括大隐静脉抽剥术(内侧隐静脉抽剥)或小隐静脉抽剥术(外侧隐静脉抽剥)。适用于下肢浅静脉曲张者。

(3)隐-股静脉瓣膜成形术

适用于血管腔扩张使瓣膜功能不全,但瓣膜的瓣叶仍是健康的病例。手术目的是把瓣叶靠近,缩紧已扩大的血管腔。可采用直接缝合血管壁,隐股静脉瓣膜外包裹缩窄或瓣膜外置放缩窄装置等方法。

(4)CHIVA术

是一种保留静脉、恢复血流正常途径的门诊静脉曲张微创手术。优势是保留大隐静脉主干(动脉病变的最佳移植血管储备),术后恢复快。目的是促进浅静脉血流动力学恢复,更加高效地将血流引流进深静脉系统。手术医生必须在术前仔细利用超声精确描记血管病变位置及血流方向。术中使用局部麻醉,做小切口精确阻断病变部位,扭转不良的血流方向。目前认为该手术对于C3分级以下的患者效果较好。

2、穿通静脉功能不全的手术

包括超声定位下穿通静脉结扎、内镜筋膜下穿通静脉结扎术(SEPS)、腔内射频消融、腔内激光闭合和腔内微波消融等。

3、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手术

(1)静脉内瓣膜修复成形术

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标准术式,接受此术式的患者70%可取得良好的疗效,常选择股静脉第一对瓣膜进行修复,如疗效不佳,可再修复第二对瓣膜。术后使用肝素抗凝,直到换成华法林长期口服,亦可口服拜瑞妥等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抗凝持续至少3个月。间歇性充气压力治疗能防止静脉淤滞,将术后血栓形成的危险降低到最小,患者开始下床活动后停止充气压力治疗。

(2)静脉外瓣膜修复成形术

适用于原发性和继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可以避免阻断静脉和切开静脉,术中、术后无需用抗凝药物,伤口并发症少,且一次手术可修复多对瓣膜,同时也有缩窄管径作用,手术操作简单,时间短。缺点是由于在非直视下进行手术,在修复瓣膜时准确性较差,疗效不如静脉内瓣膜修复成形术肯定,同时由于改变了瓣膜形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瓣膜抗反流的能力。

(3)静脉瓣膜部位的外包裹和缩窄术—间接瓣膜修复成形术

适用于静脉管壁扩张引起管腔周径增加,瓣膜不能严密合拢形成反流的病例。静脉外包裹可缩小静脉周径以恢复瓣膜功能。包瓣材料的选择很重要,人造血管材料具有不会发生挛缩和变性的优势,远期疗效令人满意。

(4)瓣膜替代方法

①带瓣膜的静脉段移植:主要适用于瓣膜毁损严重而无法修复者。利用带瓣膜的肱静脉或腋静脉段移植于股静脉或腘静脉处进行瓣膜重建。术中、术后需使用较大量的抗凝药物。

②带瓣膜静脉段移位术:此术式适应证与带瓣膜静脉段移植术相同。方法是将瓣膜功能良好的大隐静脉(端端吻合)或股深静脉(端侧吻合)段移位于瓣膜关闭不全的股静脉上,以纠正股静脉反流,改善静脉瓣膜功能。

(5)腘静脉肌瓣代替术

适用于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重度反流者,深静脉无瓣膜者。

4、慢性深静脉闭塞的手术

慢性深静脉闭塞可以通过腔内成形、支架置入或外科旁路术矫正。在腔内成形中需要以导丝穿越闭塞病变,接着置入支架覆盖闭塞的静脉段。适用于慢性静脉功能不全中深静脉闭塞的患者。

中医治疗
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可使用活血化瘀和软坚散结中药,对皮肤损害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中医疗法均需在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自行用药。

其他治疗
1、硬化剂治疗

硬化剂治疗是一种将液体或者泡沫硬化剂注入曲张静脉,破坏静脉内皮细胞,发生无菌性炎症形成纤维条索,从而使曲张静脉萎陷的治疗方法。

2、血管内射频和激光消融术

此项技术是利用射频或激光产生的热能消融静脉。常用于隐静脉反流,并作为隐静脉剥离术和隐静脉分支切除术的替代治疗。

治疗周期
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饮食
饮食调理
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发生与复发,与肥胖或腰围大有相关性,患者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应重视饮食护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利于控制病情,防止复发。

饮食建议
1、在饮食上选择高纤维素、高蛋白、高热量、低脂肪的食物。

2、选择清淡的饮食,忌辛辣。

3、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酒,多喝水。

4、术后6小时如无麻醉反应,可进食流质,并逐渐过渡到半流质和普食,食物应多样化,注意补充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以利于伤口愈合,保证水份的摄入,保证大小便通畅。
饮食禁忌
1、忌猪肉等高脂肪且易增加血液粘稠度的食物。

2、尽量减少辛辣、油腻饮食,戒烟戒酒。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