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科普,肛周脓肿

肛周脓肿

就诊科室:
中医肛肠科
肛肠外科
疾病信息
相关科普
相关医生
科普,评审
概述

本病中医称为肛痈,穿裆发,坐马痈,跨马痈,下马痈,上马痈,悬痈,臀痈,涌泉疽,脏毒,是肛门和直肠周围红、肿、热、痛后形成脓肿的总称。以发热恶寒,肛门部红肿、灼热、疼痛,化脓溃后易成肛瘘为主要表现。 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是指直肠肛管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内的感染,发展成为脓肿。多数脓肿在穿破或切开后形成肛瘘。

  本病最早记载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至隋《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侯》对本病的病因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书中曰:"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气血、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明. 《景岳全书.妇人规.经期腹痛》指出"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者多痛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大都可揉可按为虚,拒按拒揉为实。"可见周期性小腹疼痛虽是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祖国医学往往通过其疼痛发作的时间、性质、部位及疼痛的程度进行辨证治疗。

病因

西医病因: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的病因是由于肛门腺感染所致,临床上99%的肛周脓肿的发生与肛门腺感染、化脓有密切关系,也有因肛裂感染,细菌从裂缝处浸入皮下而形成脓肿的,少数是由肛门旁毛囊感染、粉瘤或外伤的失治、误治而形成的。具体如下:

1.感染性因素

  现代医学认为,感染是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

  2.医源性因素

  临床上属医源性引起的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也不少见。如因操作不当或药剂不洁感染形成黏膜下脓肿;直肠周围注射化学药物刺激,引起组织坏死,造成直肠周围脓肿;乙状结肠镜检查,造成腹膜穿孔感染,引起直肠后间隙脓肿等。

  3.手术后因素

  临床上亦可见到肛门直肠手术引起感染,而形成的直肠周围脓肿,以及尿道术后感染、会阴部术后感染、产后会阴破裂缝合后感染、尾骶骨骨髓炎术后感染等引起的脓肿。

   4.其他

  直肠内异物损伤后感染,放线菌病,直肠憩室炎感染,肛管直肠癌破溃或波及深部的感染,及身体虚弱,抵抗力低下,或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或营养不良,都是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的发病原因。

中医病因:

本病凡属实证者,多因饮食不节,过食厚昧辛辣,引起湿热内生,热毒结聚而致,或因肌肤损伤,感染毒邪,瘀血凝滞,经络阻塞,血败肉腐而成。凡属虚证者,多因肺、脾、肾脏亏损,湿热下注肛门所致。

中医病机:

 肛痈是因过食肥甘、辛辣,湿热下注,或湿痰凝结,邪毒留阻于肛管直肠周围,气血瘀滞,热毒化腐成脓,形成痈肿。

症状

  常见症状:肛门周围硬块、红肿、疼痛、肛周囊肿、肛旁脓肿、肛门周围皮下脓肿、肛瘘

症状:

1.疼痛:盆膈肌下方脓肿位置较浅,疼痛较重且为跳痛,影响行走和下坐。盆膈肌上方脓肿位置较深、疼痛较轻,多为胀痛。排便时疼痛加剧,可伴排尿困难。

  2.中毒症状:有寒战、发热、头痛、周身不适、脉速等。

  3.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

  4.检查:盆膈肌下方脓肿可见肛门周围或坐骨直肠窝处红肿、变硬、甚至可触及波动。而盆膈肌上方脓肿会阴外观无异常。直肠指检:坐骨直肠窝脓肿可触及该区一侧或两侧隆起,有触痛及波动。若隆起、触痛、波动感位于直肠壁则为括约肌间脓肿。若直肠上段肠壁外两侧有此征时为骨盆直肠间隙脓肿。而直肠后脓肿除直肠后方有此征外,尚有肛门尾骨之间压痛。

  肛门直肠周围凡有不消的肿块,临床症状为红、肿、热、痛继之化脓者,为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1.骨盆直肠窝脓肿:本病初起时全身症状有恶寒发热无力等,局部症状有会阴部沉重下坠感,有里急后重感,排便时加重,下腹部压痛,由于此脓肿部位较深,不易穿破肛提肌,破溃时间较长,大便困难是其特征。

  2.直肠后脓肿:排便不适是较早的症状,初期有恶寒发热,肛门会阴部下坠及钝性疼痛,病变继续发展,全身症状加重,但其全身及局部症状皆不如骨盆直肠窝脓肿严重。

  3.粘膜下脓肿:初期症状常有直肠部沉重或饱满感,当脓肿发展扩大时,才有钝性酸痛或跳痛,大便时症状加重,甚则出现里急后重,大小便困难,全身症状有高烧、无力等。

  4.坐骨直肠窝脓肿:主要症状是全身中毒症状,常有高烧、寒战、伴头痛、乏力、小便困难,局部症状初起不明显,继而臀部一侧出现钝痛,脓肿形成后为跳痛,便时加重,坐卧不宁,行走困难。

  5.肛周皮下脓肿和肛门脓肿:早期症状很轻微,具有肛门部不适或沉重感,继则肛缘有一突起包块,出现剧痛,有时伴有全身症状,如果脓肿位于前侧可出现排尿困难。

检查

  检查项目:直肠指诊、穿刺抽脓、肛管超声检查

  1.骨盆直肠窝脓肿:位于直肠两侧,其上界为腹膜,下界为肛提肌,前方男性为膀胱颈和前列腺,后方为直肠侧韧带。此脓肿早期肛门外无肿块,手指伸入肛内可触到肿块,晚期脓液穿破肛提肌后,在肛外迅速形成较大脓肿。

2.直肠后脓肿:位于直肠和骶骨之间,上界为腹膜,下界为肛尾韧带,两侧为直肠侧韧带。早期肛外亦无肿块,手指伸入肛内后在骶骨前可触到肿块,晚期脓液窜过骶尾韧带旁,脓液同时或先后进入肛外皮下,在肛外左后或右后形成脓肿,破溃后形成为马蹄形肛瘘。

3.粘膜下脓肿:位于肛门齿线以上的粘膜下,表面为直肠粘膜,里为肛门内括约肌或直肠环肌,无明显的上下界线。肛内指检在粘膜下可触及表浅之肿块,此种脓肿不易窜到肛外,而在粘膜破溃后成为内盲瘘。

4.坐骨直肠窝脓肿:位于肛提肌下方,坐骨和直肠之间,为浅部脓肿之较大者、检查时可见:(1)肛门两侧不对称,一侧稍高突,皮肤不红,但灼热,可有较大范围的触痛区,早期较硬,难以发现波动感;(2)指诊发现有触痛包块,相当于一侧坐骨间隙,其上端在肛直肠环平面以上。

5.肛周皮下脓肿和肛门后脓肿:检查可见肛门一侧有一界限不明显的微红色突起包块,触痛明显,此脓肿易于破溃,溃后形成浅部肛瘘。

鉴别

西医鉴别诊断:

1.气性坏疽:为厌氧菌感染之脓肿,肛门旁突然发生肿块,迅速蔓延扩大,肿块内可触到捻发音是其特征,全身症状有高烧,倦怠,精神萎靡,白血球急骤下降,患者出现昏迷和极度衰弱状态。

  2.肛旁疖肿及毛囊炎:为化脓性细菌感染所致,皮肤鲜红灼热,中心有一小白头,肿块表浅。细菌窜入皮下繁殖化脓形成的脓肿,易溃易敛,治疗后不会形成肛瘘。毛囊炎好发于尾骨及肛门周围,有排脓的外口和浅窦道,特征是在外口内有毛发和小毛囊。

  3.粉瘤与囊肿:未感染前,皮肤原有一皮色不变,柔软不痛之肿块;感染后,局部才出现红肿热痛症状,肿块破溃或切除后,易愈合。

  4.化脓性汗腺炎:好发于肛周皮下,有广泛的病区和多个流脓的疮口,疮口之间可彼此相通,形成皮下瘘道,但瘘道不与直肠相通,病区皮肤增厚,色素沉着,并有广泛慢性炎症和瘢痕形成。

  5.骶骨结核在肛旁形成脓肿:有结核病史,病程漫长,症状不显著,患者呈虚弱羸瘦体质,X线摄片骨质坏死是其特征。

  6.骶前畸胎瘤:多发于青少年女性。指检摸不清楚骶骨面,并在此处可触到分叶、无痛、有囊性感之肿块。钡剂灌肠侧位X线片,可见骶骨和直肠之间有距离和肿块,未破溃前可见钙化阴影,如若感染化脓,其症状与结果和直肠后脓肿相似。

1.臀痈:可发生于肛门周围之臀部皮下,脓肿浅在而病变范围广泛,皮肤增厚

  变硬,溃后流脓。

  2.坐板疮:可发于尾骨及肛周皮下,局部红肿热痛,根浅,脓出即愈,或此愈

  彼起。

  3.骶骨前畸胎瘤:有时与直肠后脓肿相似,多为先天性,指诊直肠后肿块光滑,无明显压痛,有囊性感,X线检查可见骶骨前肿物将直肠推向前方,可有散在钙化阴影。

  4.锁肛痔:非急起,肿块坚硬固着,表面溃烂,凹凸不平,表面常有脓血分泌

  物,恶臭污秽。

  5.息肉痔、悬珠痔:非急起,肛门部无红肿热痛,全身无恶寒发热等症。

并发症

  2.坐骨直肠窝脓肿: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内发生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称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其特点是自行破溃,或在手术切开引流后常形成肛瘘。

预防

  1.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增进血液循环,加强局部的抗病能力,预防感染。

  2.保持肛门清洁,勤换内裤,便后清洁肛门,对预防感染有积极作用。

  3.积极防治其他肛门疾病,如肛隐窝炎和肛乳头炎,以避免肛周脓肿和肛瘘发生。

  4.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以肛周脓肿为临床表现的其他疾病,如溃疡性大肠炎、肠结核等。

  5.避免久坐湿地,以免肛门部受凉受湿,引起感染。

  6.防治便秘和腹泻,对预防肛周脓肿与肛瘘形成有重要意义。

  7.一旦发生肛门直肠周围脓肿,应早期医治,以防其蔓延、扩散。

  8. 积极防治其他肛肠疾病,如肛窦炎、肛乳头肥大、肛裂、炎性痔、直肠炎等能及时、正确、有效的治疗,可以避免和减少肛周感染,脓肿和肛瘘的发生。

治疗

  1.脓肿形成早期,可采用抗感染治疗(包括针对需氧菌及厌氧菌的抗生素、中药清热解毒、疏泻通宣,通便、热水坐浴、理疗、休息等)。

  2.脓肿形成时,即应手术引流。

  3.对症支持疗法。

  4.在脓肿切开引流时,若发现明确的内口,可同时行挂线术。

  用药原则

  1.脓肿形成初期,可行保守治疗,包括应用针对需氧菌和灭氧菌的抗生素,中药清热解毒等。

  2.脓肿一旦形成,即行切开引流。

  3.脓肿大且全身症状重者,除根据临床和药敏试验选择有效抗生素外,尚需辅以支持对症治疗。

饮食

  鸭肝,菠菜,莲藕,苦瓜

  忌吃食物

  腊肉(烟肉),火腿,香肠,韭菜,茼蒿

  1、肛周脓肿食疗方:

  1)绿豆粥

  主料:大米250克,绿豆150克,白砂糖200克,常用水适量。

  做法:将大米用清水淘净;绿豆去杂质,用清水洗净。将绿豆放入锅中,加清水2升左右,旺火烧滚。以小火焖烧40分钟左右,至绿豆酥烂时,放入大米。用中火烧煮30分钟左右,煮至米粒开花,粥汤稠浓即可。冷却后,加白糖拌和食用。

  2)芹菜粥

  原料:]鲜芹菜100克,粳米50克,精盐适量。

  做法:取粳米煮成粥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