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了解睡眠健康:科学知识、改善策略与特殊人群关注

  • 来源:高亚立
  • 2025-11-06 18:18:13267次阅读

科普,声明图标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了解睡眠健康:科学知识、改善策略与特殊人群关注

了解睡眠健康:科学知识、改善策略与特殊人群关注

01 你知道睡眠健康是什么吗?

😴

有时候,身边的人总喜欢开玩笑说“再不睡觉要变成熊猫眼了”。其实,这个调侃背后,隐藏着一点点真理。睡眠健康,说简单点,就是你晚上躺到床上,能安安心心睡着,白天醒来,整个人头脑清醒、精神不错。不光是睡够时间,更重要的是睡得踏实、规律,不容易因为手机、电灯或者噪音被打断。

睡眠健康影响的不止是情绪,没休息好,第二天容易犯迷糊,做决定、记忆力和反应速度都容易“掉链子”。而长期睡不好,不仅会让脸色暗沉、皮肤状态变差,对心脏、血压、体重等也有直接的影响。所以,别把睡眠只当成“休息”,它在健康的清单上,其实和饮食、运动一样重要。

02 睡眠的生理机制是什么?为何重要?

🧠

入睡这件事,看似简单,背后却是大脑和身体默契配合的结果。大脑的“生物钟”(也叫昼夜节律)会像计时器一样,控制困意和清醒。到点了,大脑会分泌褪黑素这类激素,“提醒”我们安静下来。“深睡眠”和“快速眼动期”像两道菜轮流上桌,帮助我们修复身体、整理记忆。

如果经常熬夜或者作息乱,生物钟混乱,褪黑素分泌也会受影响,夜里难入睡,白天却犯困——像倒了个白天黑夜的时差。

调查显示,成年人每晚睡眠少于7小时,心血管疾病风险会上升约20%(Itani et al., Sleep Medicine Reviews, 2017)。这说明,睡觉并不是简单地“关机”,而是身体修复的过程。忽略这个过程,健康账单可能会越攒越多。

03 常见的睡眠问题与误区有哪些?

  • 1. 误区:“只要睡够六小时就万事大吉”
    有的人以为,睡够六小时就可以,但研究发现,成年人最理想的睡眠应该是7-9小时,中老年、青少年还有不同需求(Hirshkowitz et al., Sleep Health, 2015)。如果经常觉得早上醒来还是迷糊,或者白天犯困,说明你可能不是“少睡一族”,而是睡眠质量待提高。
  • 2. 睡眠障碍并非偶发小问题
    像失眠、频繁醒来、多梦、打鼾,很多时候被当成“小麻烦”。有位56岁的男性朋友,合并高血压,长时间睡不踏实,后来病情影响了白天的血压波动。这个例子提醒我们,睡眠障碍往和慢性病牵扯不清,如果长期存在,最好别掉以轻心。
  • 3. 困意=能马上入睡?
    有些朋友晚上觉得很困,但一上床却辗转反侧。精神压力、晚餐吃得太饱、躺床刷手机,这些都可能让大脑“超速运转”,反而不易入睡。慢习惯调整作息,也许比睡前“硬躺”一两个小时来得靠谱。

04 如何评估自己的睡眠质量?

📝

说起来,我们怎么知道自己睡得到底好不好?其实可以从这几方面做“自测”:

  1. 1. 睡眠时长和中途醒来次数
    成年人每晚如果能保持7小时以上睡眠,中途醒来的次数不超过2次,基本算合格。如果天天凌晨两三点醒来,或者有时候睡眠时间一天很短、一天特别长,说明你的生物钟已经有些乱了。
  2. 2. 白天精力状态
    早上起床后,一个小时内能恢复清醒,白天工作、学习时不打盹,晚上十点左右有睡意,说明身体调节相对正常。相反,如果即使用了闹钟,还是觉得怎么都醒不过来,白天犯迷糊,这可能是在提醒:你昨晚的睡眠质量不高。
  3. 3. 是否有打鼾、呼吸暂停
    打鼾有时候只是“小插曲”,但如果“鼾声如雷”、出现憋气或者白天头昏脑胀,建议向医生咨询,有可能存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问题。有研究表明,中老年男性患OSA风险增长,合并高血压等慢性病者风险更高(Young et al.,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1993)。

如果你发现自己长期有以上问题,可以记录一个“睡眠日记”,把入睡时间、醒来时间、夜间醒来次数、早晨的精神状态简单记下。三五天后,通常会发现规律,也利于和医生沟通时提供有用信息。

05 实用的改善睡眠策略有哪些?

🔑
  1. 1. 规律作息很重要
    每天尽量在同一个时间上床睡觉,无论是工作日还是周末。别小看这一点,研究指出,晚上固定时间入睡、早上固定时间起床,能有效改善睡眠效率(Phillips et al., Sleep, 2017)。
  2. 2. 睡前环境要舒适
    睡眠环境建议保持安静、昏暗和凉爽。贴身体的被褥、舒适的枕头,卧室温度适当,有助于放松。如果住特别吵的地方,可以用耳塞帮助睡眠。睡前30分钟别用亮屏手机或平板,也别喝浓茶、咖啡这类提神饮品。
  3. 3. 良好的日常习惯
    白天适度运动,比如晚饭后散步20分钟、做瑜伽,有助于身体“小疲惫感”,让晚上入睡更顺利。除此以外,规律用餐,尤其是晚饭别吃得太晚太撑,都对睡眠有好处。晚上如果实在饿,可以考虑喝点温牛奶,有些人对此敏感,能带来安稳的困意。
  4. 4. 白噪音与放松训练
    如果觉得城市噪声太大,可以尝试轻柔的白噪音,或用专门的助眠音乐。睡前10分钟,进行呼吸放松训练——缓慢深呼吸,有助于平稳心情。
  5. 5. 紧急时求助医生
    偶尔失眠不用担心,长期影响生活时,最好及时咨询专业医生。有的朋友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建议按照医生指导使用降压药、催眠药,带有症状时定期门诊复诊,关注药物副作用。有些药物(如苯二氮䓬类受体激动剂)短期能帮助缓解失眠,但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

06 特殊人群在睡眠上应关注哪些问题?

👪
  • 老年人
    年纪大后,夜里醒来的次数会逐渐变多,有时候凌晨三四点就醒,不再容易入睡。白天不妨安排午休,但建议不要超过30分钟。日常可以吃一些全谷物类主食,晚饭少油腻,帮助夜间安稳睡眠。
  • 孕妇
    怀孕期间,受荷尔蒙变化和身体不适影响,容易出现夜间多梦、腰酸背痛。枕头可适当抬高,并用侧卧方式睡觉。晚上建议喝点温水、避免饮茶,多做孕期瑜伽或舒缓拉伸来缓解不适,睡前一小时减少用电子设备。
  • 青少年
    这个阶段学习压力大,很容易晚睡甚至熬夜打游戏。“熬夜一族”白天反复犯困,长期影响记忆力和注意力。建议晚上提前洗漱、放下手机,养成定点上床读书或听音乐的习惯,早餐吃些鸡蛋、全麦面包,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昼夜节律。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一样,出现睡眠问题时,建议及时沟通,别一个人硬抗。

英文文献参考

📚
  1. Itani, O., Jike, M., Watanabe, N., & Kaneita, Y. (2017). Short sleep duration and health outcomes: A systematic review, meta-analysis, and meta-regression. Sleep Medicine Reviews, 32, 40–53. https://doi.org/10.1016/j.smrv.2016.02.006
  2. Hirshkowitz, M., Whiton, K., Albert, S. M., Alessi, C., Bruni, O., DonCarlos, L., ... & Hillard, P. J. A. (2015). 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s sleep time duration recommendations: methodology and results summary. Sleep Health, 1(1), 40-43. https://doi.org/10.1016/j.sleh.2014.12.010
  3. Young, T., Palta, M., Dempsey, J., Skatrud, J., Weber, S., & Badr, S. (1993). The occurrence of sleep-disordered breathing among middle-aged adult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28(17), 1230-1235. https://doi.org/10.1056/nejm199304293281704
  4. Phillips, A. J., Clerx, W. M., O’Brien, C. S., Sano, A., Barger, L. K., Picard, R. W., ... & Czeisler, C. A. (2017). Irregular sleep/wake patterns are associated with poorer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delayed circadian and sleep/wake timing. Sleep, 40(2), zsw025. https://doi.org/10.1093/sleep/zsw025